搜索 解放军报

我党抗战时期战争动员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邓一非 郭志普 张晓冰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5-09-01 07:29:1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目标明确的动员方针、正确有力的动员策略、灵活高效的动员方式,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彰显卓越的战争动员能力,形成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团结抗战的局面。这一成功的战争动员实践,是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要体现,是彪炳中外战争史的光辉篇章,对思考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政治动员和思想动员相融合

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对赢得战争起着全局指导、方向引领的关键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围绕推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进行了强有力的战争政治动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接连发表宣言、决议、告全国同胞书等,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争取一切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等,推动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确立了抗战政治动员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方略。

思想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基础,是实施政治动员的必要途径和有力保证。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为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进行了广泛深入、成效显著的思想动员。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动员感召下,1935年“一二九”运动,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是全国性抗战伊始,为推动执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动员。1938年6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有力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为深入开展抗战政治动员和思想动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正是深入持续的思想动员,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团结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防动员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贯穿于国防动员全领域、全过程和各环节,积极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政治动员、思想动员的新策略新模式。

民众动员和军队动员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并强调,“什么是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反侵略战争中,把动员人民视为战争动员的重中之重,坚持民众动员和军队动员相结合,让人民战争登上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针对被分割在抗日根据地、国统区和日伪占领区的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动员民众,凝聚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斗争中,用血肉筑起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民众动员,堪称战争动员的经典范例,用事实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动员,突出体现在对红军的改编和开辟敌后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中国共产党主动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调整,也是对军队深刻的战争动员,形成了国共两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及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各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健全动员委员会,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群众,普遍建立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坚持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采用一整套正确的战略战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猖獗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43年,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得到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响应和积极推广,这是党领导广大军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创举。实践深刻表明,“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没有这一点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是战争动员的根本依据和关键所在。新时代国防动员必须着眼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独特优势和整体威力,不断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构建打仗型国防动员新格局,提高参战援战保战能力,汇聚强国强军、打赢制胜的强大力量。

军工动员和生产动员相配合

战争离不开武器装备、物资供给的支撑。中国共产党针对抗日根据地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在战争经济动员上突出军工动员和生产动员相配合,有力克服武器缺乏、物资补充不足的严重困难,为开展敌后抗战提供了急需必需的物质保障。

为适应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军工动员。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一封电报中指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是自己制造”。1938年10月,中共中央明确,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中央军委成立军事工业局,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成立军工部,创建黄崖洞、茅屋等一批兵工厂,创办培养军工技术骨干的“太行工业学校”,并不断增加对军工的人力、物力投入,推动枪械技术、冶金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设计研制出“八一式”步枪和迫击炮、掷弹筒等武器,开启军工批量生产新历程。当时,由于抗日根据地还不能生产钢材,就广泛发动军民拆运铁轨、收集废铁,以满足制造武器所需。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熬硝运动,以满足制造火药的大量需求。到1945年初,各根据地共有大小兵工厂134个,共生产手榴弹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800万发、枪械1万多支、枪榴筒和掷弹筒6000多个、迫击炮9000多门。由简单修械发展到以制造武器弹药为主,满足了抗日军民对武器弹药的需求,成效斐然的军工动员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建设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经济。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响应党中央号召,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掀起军民大生产运动,制定“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厉行节约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央和边区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带头,党政机关、部队、学校普遍参加,军民一体,上下一心,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喂猪养羊、纺线织布、缝衣做鞋,人人为发展生产贡献力量,涌现出三五九旅以及吴满有、赵占魁、杨步浩、郭凤英等典型。到1943年大生产运动进入高潮阶段,根据地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已全部或大部自给。这一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为巩固抗日政权、支持敌后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打了一场值得称道的“经济战”。

打仗就是打经济实力,军事上的胜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上的支撑力度。必须针对现代战争高技术、高强度、高消耗的特征,深刻把握战争经济动员的发展趋势,着眼把综合国力特别是国民经济实力、现代化生产能力转化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实力,加强军事需求和国防动员供给对接,提高国防经济动员的体系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经济潜能。

社会动员和文化动员相契合

社会动员主要是整合社会资源,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支持战争的统一意志和行动。文化动员重在发挥文化的特有功能和优势而增强战争动员的成效。毛泽东同志强调,动员群众有效的方法“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而是“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并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展开文化动员,使抗战动员更加深入人心,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借助政治地位合法化的契机,迅速恢复和加强被破坏的宣传机构和队伍,在国统区设立承担一定宣传职能的八路军办事处,开办发行《新华日报》《救亡日报》《抗日》《群众》等报刊,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党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激发全民抗战意志,坚定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有计划、有目标的舆论宣传成为社会动员的有力武器,当时吸引一大批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在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创办报刊、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出墙报、画壁画、放幻灯、讲时事等形式,大张旗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动员态势,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热情高涨,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抗日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战线领导了波澜壮阔的抗战文化运动,宣传文化队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前线、农村,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现实、鼓舞斗志的优秀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歌曲,《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兄妹开荒》等剧目,《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电影,《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等文学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抗战精神,是以艺术的方式进行的富于感染力的战争动员,彰显了“文化抗战”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战争动员以胜战为目的,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征。新时代国防动员必须创新发展实现路径和形式,为社会动员、文化动员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推动动员领域向科技动员、认知动员、数智动员、媒介动员延伸拓展,汇聚一切为战所用的力量,形成多域多能的国防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