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救护都是一场战斗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医院护士长 高 锐
2003年,我从地方院校毕业来到部队医院工作,主动选择了又忙又累的急诊科。当时不少人不理解,但我知道,急诊科是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一个科室,医护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和“死神”较量,我喜欢面对这样的挑战。
刚到急诊科不久,我被安排在急救区值夜班。一次,一位心梗患者到门诊做彩超。为防止意外,我悄悄准备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器材。彩超还没做完,患者病情突变,意识丧失,手脚不停抽搐。我当即判断为室颤,让彩超技师通知急诊医生,同时迅速暴露患者前胸,实施电击除颤。由于处置及时,等急诊医生赶到时,患者已恢复意识。
在急诊科工作10多年,每次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我都尽全力给患者做心肺复苏。尽管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但我决不轻言放弃。这期间,我参加省级和全国急诊急救技能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
2019年,联勤保障部队组织首次护理专业练兵比武竞赛,我报名参加“多重防护状态下静脉穿刺”“战现场救护”等几个课目。在不足1个月的备战时间里,我每天坚持体能训练,反复进行多重防护状态下静脉穿刺技能操作,最终在比武中勇夺3项第一。
2020年除夕,当我得知医院要抽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消息后,连夜请战出征。到达武汉后,我被任命为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一组组长,负责收治首批确诊患者。当时,火神山医院主体刚刚建成,设施器材没有完全到位,还不具备收治条件。我和战友们从零开始,清扫消杀、搬运物资、点验用品、布置仪器、制订制度流程、进行收治程序演练,经过4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最终安全快速地完成了首批23名患者的收治任务。
高锐(右)在火神山医院护理患者。
在火神山医院,“红区”就是战场。一天上午临近交班,一名患者突然呼吸微弱、口唇发紫。当时,我已在“红区”工作超过3个小时,护目镜里雾气弥漫,还戴着近视眼镜,透视效果极差。我深呼一口气,稳住心神,按照野战条件下“微光输液”流程进行操作。随着药剂缓缓推进患者静脉血管,我又配合医生应用简易呼吸器给予患者辅助通气,患者很快恢复自主呼吸,脱离生命危险。
从武汉归来,组织任命我为干部病房一科护士长。许多老干部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率的“两高期”,救治难度很大。一个周六上午,一位百岁老兵抽搐导致血管收缩,需要紧急动脉采血和建立静脉通路留置套管针。我立即赶过去接过护士手里的针,将急救药顺利输入了血管,及时控制了病情。
为梦想奔跑,我收获了一路风景。2020年以来,我当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还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2023年,我又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0年,高锐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后,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近些年,上级组织的护理比武越来越多。有一次,我携带野战急救包匍匐穿过弥漫的硝烟,冲向倒在不远处的“伤员”。我一边安慰战友,一边麻利地拿出绷带为“伤员”包扎伤口。有战友问我:“只是比武训练,何必要这么认真?”我说:“对每次训练,都要像真的在战场上一样投入。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应对真正的战争。”
(汪学潮、兰济民整理)
供图:汪学潮、张海南、徐 超、高 锐
制图: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