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袭在秦巴腹地
——陕西省汉中军分区组织民兵抗震救援演练侧记
初冬,一场历时8天的民兵抗震救援分队跨区联训联演,在秦巴腹地拉开战幕。来自陕西省汉中军分区的3支专业救援分队闻令而动,在实战环境中磨炼硬功。
寒风中,一台台满载官兵和装备的大型运输车向野外驻训地驶去。
“各分队注意,前方拆迁区域为演训场,迅速展开灾区封控行动!”
导调组的命令让参训官兵十分纳闷:按常规应该安营扎寨,为什么这次却直接进入战斗状态?该军分区领导告诉笔者,运筹演训活动前,他们就提出“七不”:不设脚本、不搞摆练、不预演、不约定时间,不提前计划行动路线,不挂横幅标语、不掺半点水分。这次演训的目的之一就是治虚打假,剔除一切不符合实战要求的行为。
生命搜索课目训练现场,笔者看到救援队员正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不间断地搜寻,发现两名群众被“困”废墟内。由于不能上挖掘设备,队员们只能小心地徒手挖掘,25分钟后救出被“困”人员。在笔者看来非常完满的救援行动,却被导调组叫停3次,原因是个别队员现场意识不强,有作秀嫌疑。笔者还看到,参训的各支队伍在熟悉环境、专业联训、联合行动3个阶段任务,轮流扮演训练主角、交叉担任考官,打分评定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力。
徒步行军10多公里,夜间搜索生命活体,废墟狭小空间实施救援、野外多地驻训……8天的演训中,实战环境下的演训课目轮番上演。
这次演训共设置了灾区封控、生命搜索、医疗救护等8项重难点内容,并有意识地设置各种复杂课题,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按实战化要求。他们还邀请了6名军地专家现场教学、全程指导,每天对演训进行复盘,解决重难点问题。
导调组临时出题,模拟驻训地以西60公里以外地域发生强烈地震,命令民兵分队摩托化开进,实施紧急救援。受领任务后,4支侦察小组分头出击。35分钟后,各侦察小组通过卫星电话、北斗系统将现场灾情、天候、自然环境和当地社情迅速地传递到指挥组,随后大军开进。
“前方道路坍塌,路基下陷,生命通道受阻,请求增援。”指挥员果断判明情况,一方面迅速组织依法征召的大型机械清理塌方土石,填筑下沉路基,打通救援通道。同时命令民兵分队携带救援装备徒步10多公里挺进指定地域,展开多点作战,许多民兵手皮蹭破了,鞋子湿透了,脚板起了水泡,都全然不顾,仔细巡查、排险,不放过一丝灾情。
当晚,酷似实战的废墟救援演练现场漆黑一片,队员们采取“就近展开、由近及远、快速覆盖”的战术,利用照明灯、红外生命探测仪进行生命搜救,展开疏散灾民、搬运伤员、灾区维稳等任务。导调组又下达命令,20公里外地域多处发生险情。队员们迅速集结,再一次向事发地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