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打工放牧的“民”变为应急应战的“兵”,这个民兵基地有绝招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杨海刚 郭 富 朵 磊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8-10-19 00:02

从教员缺到教材全

科学施训,让“兵”的本事硬起来

第一批轮训有序推进,但效果却不理想。总结会上大家普遍反映:组训骨干缺口大、力量弱的矛盾突出。“缺教员这个老大难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会成为制约训练质量提升的瓶颈。”军分区领导说,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决定在轮训全程挖掘训练骨干,培养训练人才,探索建立民兵教练员选拔任用机制。

第二批轮训一开始,集训队就从全区范围内选拔训练骨干,让他们参与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由前一批选拔培养的骨干担任下一批轮训的教练员。对拟聘用的教练员,他们严格进行岗前考评,合格者签订任教合同。随后,军地研究制定了《民兵教练员选拔使用办法》,明确教练员选拔聘任、培养使用和奖惩激励细则,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民兵教练员队伍。经多批次选拔,目前军分区已储备52名教练员。

针对民兵队伍中少数民族队员比例高的实际,他们安排少数民族现役干部担任骨干,邀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南州宗教局的专家教授讲解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大局观等,增强参训民兵凝聚力归属感。军分区组织编写的127份藏汉双语民兵专业课目教案,紧扣少数民族民兵特点,便于学习理解;专门制作的《高原民兵基地化轮训规范组训指南》教学片形象直观,为科学施训、规范组训做出有效探索。

在第三批轮训总结分析会上,卓尼县柳林镇民兵郭明俊说:“这次轮训虽然要求严格,但组训模式科学灵活,在基地训练14天比去年在人武部训1个月收获还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