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巾帼情》|这群民兵姑娘沙漠中编织青春梦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9-01-30 09:25

靠近才能足够理解

■《大漠巾帼情》编导 赵丽彦

那是一代人艰苦卓绝付出的年代,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年代,我们的父辈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克服困难,笑对一切。

当孩子长大,父母似乎就成了对抗对象,就像刘青苗逃离农村。联合国以及国家授予榆林治沙人很多荣誉,但很多年轻人仍旧难以理解,在沙土地上死磕,种树的老民兵,到底图什么?她们不知道,从她们一出生,就已经被母辈注入希望。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叫翠、青的女民兵很多,这表现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绿色的渴望。

一个寻找自己自由天地的女孩,如何认同母辈埋头苦干、艰苦朴素的文化,成了这部电影中的矛盾点。是什么让她们主动留下?无关利益,无关前途。采访中,一个女孩说,她们通过参与治沙连博物馆的建设,了解到母辈的艰辛,那一刻,她们找到了留下来的归属感。

在故事中,刘青苗开始不理解马翠,但是为了摆脱母亲无休止要她去治沙的阴影,她下了去民兵连的赌注。青苗在连队的锻炼,在沙漠里的历练,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汗水,留下了她存在意义。只有足够的靠近,才能足够的理解。面临母亲的去世,她最终理解了母亲坚守的意义。

奉献的人生是崇高的

■《大漠巾帼情》演员 高艺嘉

在我的理解中,治沙连是个大熔炉,将那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与爱好的女孩子,塑造成一个个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合格战士。她们克服了自身的惰性,学会了勇敢与坚强,懂得了忠诚与信任。她们在重重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逃跑,最终战胜自己,成就自我。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主角是生长在新时期的女性,与前辈相比,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已经大不相同。对于刘青苗和那些女孩子来说,身上有着新时代气息,向往着自由。进入治沙连后,她们不仅一步一步地超越了自我,收获了真正的友谊,而且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拍摄中最艰苦的戏是在沙漠,天上是烈日当头,地上是滚烫的沙子,难以立足。沙漠现场汽车无法进去,我们每天只能步行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现场,大家从早到晚身上都汗涔涔。看看现在生活条件已经很优越的我们,再想想那群姑娘,我们由心底感到敬佩,越是深入了解,越是不敢想象她们曾经面对了多少困难,而她们又是如何一路头顶烈日、脚踩黄沙坚持下来的。

再次向这群伟大的女民兵致敬!

绿色生命的赞歌

■退伍大学生士兵 孙民贤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终于搬上荧幕,每一帧都饱含着奉献与热忱,几代人的坚守和信仰的传承,谱写成一曲绿色生命的赞歌。

《大漠巾帼情》以马翠、刘青苗母女二人的冲突、和解为主线,描绘出40多年来治沙精神接力传承的脉络。40年,而人生又有多少个40年?当初冬天跳进冰碴子水里的姑娘、刨树苗扎了满手血的姑娘、为了治沙多次推迟婚期的姑娘……如今都已经年逾花甲。但这并不是结局,当刘青苗从雷连长手中接过连旗的瞬间,时空在这一刻重叠,老、中、青、新四代女民兵汇聚成同一个名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往后,还有很多个40年,也会有很多个“刘青苗”,她们在迟暮时依然可以骄傲地说:“我把青春留在了这里,我不后悔!”她们将治沙精神融入血液、植入骨髓,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练兵鏖战、接力传承,用大漠女儿的赤诚构筑起绿色天堑。

《大漠巾帼情》,情在马翠等老民兵的赤诚奉献,情在青苗等新时代民兵的勇于担当,情在每代人的青春芳华。

除言论外,本版稿件由杨龙泉 本报记者 曹 琦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