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如何用"硬"实力发展改变国际地位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徐 焰责任编辑:卢建霞
2015-02-20 02:18

中国以薄弱的工业基础发展成“世界工厂”,只是档次还不够高

中国是极为落后的农业国,按陈毅1945年在延安为党的七大起草的建军报告所言,比西方要“落后百年至百五十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钢年产量不过15万吨,为全国做钉子都不够,那时国人都把铁钉称为“洋钉”。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钢铁年产量便超过8000万吨,苏联1950年的钢产量也超过2500万吨。中国决心把发展重工业放在强国的第一位,在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挤出粮食出口来换机器,这在当时也可以说是解决建设资金的唯一选择。

在抗美援朝后,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了基础工业,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毛泽东在出兵朝鲜前所说的,“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抗美援朝造成了62亿元人民币的战费消耗和30亿元的对苏武器借款(这在“三年困难”前已经还清,而且只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1.5%),但获得了难以用金钱计算的为国家工业化奠基的条件,至于后来有些人为“反修”编造出所谓的“为抗美援朝还债”导致“挨饿”之类的传言,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建成了水平落后但配置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从低端的锹镐到高端的卫星都能生产。当年国内放弃了许多短期赢利产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今天看来,当年建设的指导方针确有弊病。但这一过程成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把握发展时机,发挥劳动力市场优势的前提,从而把全球相当多的基础工业投资引入中国。

自20世纪80年代后,因劳动力价格提高,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项目失去竞争优势,而中国则大显身手。过去虽“以钢为纲”,但实际钢产量提升有限。1957年中国钢产量为535万吨,到1978年才超过3000万吨。

改革开放后,中国冶金业按市场规律发展,钢产量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史的纪录。1996年,中国钢产量超过1亿吨,超过日、美居世界第一。到2013年,中国钢产量超过7亿吨,占全球炼钢量一半。同年,中国的造船总吨位也超过4000万吨,占全球份额的42%,煤炭产量也达到全球的40%。

相比之下,印度在独立时钢产量比中国多一倍,却因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到如今钢产量只达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印度人虽自诩本国是“世界办公室”,其国内却连步枪、轻型火炮都要进口,其工业基础和投资环境已难望中国项背。

仅以发电量为例,它是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标准之一。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工业化水平低得可怜,发电量仅为46亿度,甚至低于朝鲜。纵观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年发电量到2012年已上升至49377亿度,虽然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增速放缓,但总体增长是惊人的。

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真正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不是日本(其起点很高),而是中国和韩国。在1950年之后的60年里,韩国电力增长了742倍,中国增长了913倍。同期,日本增长了22倍,美国增长了10倍。

2011年,中国总发电量达47000亿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21.3%,超过美国的43080亿度,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工业“大跃进”。

我们的进步是巨大的,但经济实力的全面考量还要看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水平。目前美国在航空航天、互联网、芯片设计、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方面仍占鳌头,在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方面的产值还远超中国。而中国的多数产品还存在数量虽大却档次低、高耗能等弱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