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才能更自信?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公方彬责任编辑:李文慧
2017-06-12 14:58

公方彬:政治观视野里的文化自信

■ 公方彬

(公方彬)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最接近世界中心”的阶段,且有继续上升势头,这几乎没有哪种外部力量能够遏制和改变。但有一个自身因素或问题需要关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延缓乃至消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文化自信及其内含的创新能力。当前,大国崛起已经由“铁血道路”转向文明创造力。换言之,一个国家只有立身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到引领文明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崛起。所以,中国必须在继续强化硬实力的同时,努力提升软实力,即建设文化大国强国。

哪些因素影响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并列,充分反映出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折射出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不断克服矛盾问题,不断推进的结果,因而,需要弄清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文化自信。

第一,政治自信影响和决定着文化自信。在中国,看问题的原点、视角和逻辑必须立足于政治。一定意义上,读不懂政治便读不懂中国,就如同读不懂宗教就很难读懂西方一样。政治自信包含着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当我们拥有强烈的政治自信,就会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就会以更大的宽容包容接纳知识分子的创新成果。相反,如果我们政治不自信,防范便成为第一要务,进而设置一个个禁区,所谓敏感期、敏感点、敏感词汇。当知识分子行走在雷区密布的空间,便不可能放飞思想,创造更多更大的思想文化成果。

第二,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影响着文化自信。这一点对于弱小的国家民族不突出,对于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尤其对于确立了伟大奋斗目标的中国,必然突显而出。中国是文明古国,并且是各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切断的国家,这为文化自信做了很好的奠基,但这种文化自信并非天然地存在于文明进程中的每个阶段。比如,在各大文明独立发展时,就不存在因比较而产生的自信。当航海事业促进了世界的大交流之后,文化进入可比较阶段。我们一直落后于西方,无法产生文化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科技使世界深度融通,这时的民族文化成果有多大的世界影响力,同时创造了哪些世界级别的新文化成果,皆影响着文化自信。

第三,文化成长性与创新能力影响着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离不开整个民族发展中产生的文化成果,但更主要的或更根本的还是看成长性与创新能力。只有存量,没有增量,只有古人创造的文化成果,而没有当代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世界上大概没有超越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自信,但与西方文化交流交融后,伊斯兰文化的短板突显出来,并且极度错位,由此生成当下的文明冲突、宗教冲突。再比如,我们很多人认为日本存在“失去的20年”,但日本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并不这么看,原因是日本科技创造力独步世界,2001年至今,日本拿到了17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紧随美国之后。

第四,文化品质与民族奋斗目标的匹配度影响着文化自信。国家因大小强弱而形成世界排序,也由此区分出领导性国家和追随性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原本就不具备领导能力也不想领导世界,其未必有强烈的文化创新冲动,甚至可能采取“拿来主义”。对于大国强国来讲,显然不能这样,因为大国强国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特别是对于追求领导世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品质的重要性一定要突出。如果国家的文化品质与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一致,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和可复制性,那么文化的首创者便产生道德感、价值感,进而是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果文化品质落后和腐朽,即使阶段性上貌似影响世界,仍然因其软肋而无法持久,故无法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

第五,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能力和被接受度影响着文化自信。“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但能否真正为世界所接受,最终要看效果和结果。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不再关着国门看世界,普通人也能够走向世界,再加上信息高速公路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位置与状态十分清楚。中国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个走出国门的人都有所感知,但文化对世界有多大影响力,是否与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吻合,这些都会反映到文化自信的程度上。

第六,传统文化萃取与民众认知认同影响着文化自信。西方学者亨廷顿认为,“每一种文明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在书写自家的历史时,都仿佛在编写人类核心剧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有时也源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历史久远的民族必然会生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又会塑造出一种民族文化性格,单个人或政治集团都不可能完全切断自己与民族文化的脐带,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与认同差异很大,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经历了“文革”、传统文化受到过极大摧残的国家,要重树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从传统文化中萃取营养,并与时代对接,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影响着文化自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