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记者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贾永责任编辑:孙智英
2019-01-24 21:17

贾永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发射现场。

四、笔力: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笔力影响传播力!

也是1998年抗洪的时候,我想,在这样一个大洪灾之年,会不会有一个头顶一江洪流安静生活的小村庄,如果有,不正是改革开放20年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防洪措施得力、抗洪大军决战决胜信心的生动写照吗?结果,还真找到了一个这样的村庄,而且素材远比想象的更加丰富更有价值。好像是在湖北的监利县,有个在长江大堤下平静安然生活的村庄。这个村子在1954年长江分洪时中曾被淹没,村子里的所有土地,被冲成了一个巨大的坑,300多户人家由此从农民变成了渔民。当年的洪水过后,村子里树起了分洪纪念碑,村子也由此改名分洪村。当时我们的设计是,在长江最大一次洪峰到来的那一天,在比1954年的长江水位还高的那一晚上,写一篇散文式的特写,要拿一个中国新闻奖。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村民们看到我们的记者太辛苦,非要拉到家里去吃饭,耽误了点时间。当时不像现在全天候发稿,那时候新华社主要是给报纸供稿,晚上十二点左右就关机了,记者最后写出的稿件不是让我太满意,发稿太晚又影响了采用率。结果也浪费了一次绝好的发现与联想的机会。这也说明了笔头的重要性。虽然那一年的抗洪我们也得了一个中国新闻特别奖,但主要是靠题材硬,写法上没有更多的建树。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关于笔力,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有几个很有见解的观点。他认为,提升“笔力”,最重要的是力求短、实、新,摒弃长、空、假。他用“四个山”来比喻新闻文风。

一是“开门见山”,文章开头要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不穿靴戴帽。

二是“文似看山”( “不喜平”),行文上要有故事、有情节、有节奏,引人入胜,不要平铺直叙。

三是“稳如泰山”,新闻报道的文风要厚重、大气、质朴,平实平稳,清新自然,不造作、不轻飘。

四是“一览众山”(小),主题立意要高,视野开阔,高屋建瓴,不就事论事。唯此,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事实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四句箴言”“八字要诀”,不仅是转作风、改文风,打造新闻精品力作的根本方法,也是增强本领、锻炼队伍的关键要害。何平同志认为,落实习总书记要求,必须要做到“四个遵循”。一是,遵循实践规律,锤炼脚力。新闻工作者要报道事实、还原真相,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客里空”。二是,遵循认识规律,锤炼眼力。发现新闻如同观察海上冰山,既要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小部分,更要看到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要有“显微镜”的本领,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广角镜”的本领,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典型中揭示普遍;要有“放大镜”的本领,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要有“望远镜”的本领,能够在孤立的、意外的事件中发现带有规律性问题。三是,遵循思辨规律,锤炼脑力。善于思考、善于概括、善于判断,能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深刻揭示事物本质、主流、趋势,跳出“横看成岭侧成峰”,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四是,遵循传播规律,锤炼笔力。真正做到:文字优美、鲜活、生动,表达精准、精辟、精深,作品呈现耳目一新、引人入胜。

3年前的今天,2016年1月23日。一场雾霾过后,正是难得的散步时候。晚饭后,我匆匆走到室外,那个冷啊,硬生生把我冻了回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20年来北京最冷的一个夜晚。那一天,是我53岁的生日。不过,真正让我感到彻骨之寒的还不是那天的天气。那天晚上,网上流传腾讯网当时的总编辑王永治当天的演讲:《传统媒体的超级冬天》。王永治曾经是我在新华社的同事,他的演讲自然要看一看。这一看,便呆住了。

王永治主要阐述了四个观点。

第一、旧媒体是不可能活的。他认为,报纸、广播、电视可以共生,网络新媒体则通吃前三者。

第二、未来视频是大趋势。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视频是具有主要地位的,所以大家赶紧注册视频类的公众号。

第三、只有泛媒体人永生。他认为,过去那种靠一支笔、靠新闻整合就能够在报纸上发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因为现在人们可以第一时间把新闻传递到微博微信上去。人类永远需要专业的媒体人士,前提是你必须真的专业,必须真的精英。

第四、生存平台是两微多端。他认为,两微,就是微信,微博;多端就是各种客户端。

当天晚上,我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题目是:我的前同事宣告了我的职业的死亡。我写道,腾讯总编辑王永治先生曾是我长期供职的新华社的同事。在我53岁生日这一天,他宣告了比今天的天气更加寒冷的消息。不过“一句媒体人不死,倒让我看到了一丝丝生的希望”。

永治的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作为一个在传统媒体圈子里打拼了30多年的媒体人,我也多少有些抵触。不过,静下心来想一想,即便王永治的话有些夸张,但事实无疑正在朝着他所形容的方向发展。那注定是一个难以入睡的漫漫长夜。窗外,一阵更比一阵猛烈的长风扑打着窗棱,也仿佛扑打在了我的心上。媒体的寒冬,就这样在这个冬天到来了?它来得是那样的迅猛,让人还没有准备就一步到了严冬!

1994年4月,中国大陆开始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全功能连接。不过20年多一点的时间,中国拥有了7亿网民,2015年底的数字表明,将近80%的网民已经把移动端的微信、微博及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信息的“第一窗口”。还有多少人阅读和收听收看传统媒体,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的读者、观众,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悄悄流失了。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热情永远不会减弱,只是他们走到了新媒体的那一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正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一事实。

严重的似乎还不单单是来自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我们这支庞大的传统媒体队伍,自身是不是也同样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创新是媒体的灵魂。然而,创新不够早已严重制约了主流媒体的发展。多少新闻报道沦落到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地步,多少电视节目化作了自娱自乐的狂欢,多少传统媒体旗下的网站变成了烧钱的机器、“僵尸”的太平间。

求实是媒体的生命。然而,思想浮躁、作风飘浮仍在新闻界蔓延。甘愿做深度调研的记者越来越少,善于炒作和运作的媒体人越来越多。从雷洋案到老虎伤人事件,人们见到的是抓眼球的炒作,是雾里看花的描述,就是看不到令人信服的真相。缺少了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韧性,缺少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敏锐,甚至缺少了媒体和媒体人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精神,“哑巴说话”“尸体砍人”也就自然见怪不怪了。

传统的体制养懒了太多的媒体人,不正常的生态造就了太多不正常的媒体人,不计成本的投入把一些媒体变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结果是,大楼越盖越高,竞争力却没有上升;人员越来越多,影响力却没有扩大。即使没有互联网的挑战,一些传统的媒体不也自己跌入冬天了吗?

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讲话时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对照习主席的要求,我们用心、用力、用情还远远不够。当我们的报道再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就只有离我们远去。当我们享受着体制的福利而缺少了创新的动力,我们与新媒体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那个漫长的寒夜,冻醒了不再年轻的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对于求新求变的记者职业,超前的思维和超前的行动,永远是职业之树常青的保证。 

“一切新生的传播手段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以致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之影响,为之改变。”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引领人类进入新的传播时代,新闻从业者的信息采集、制作和传播理念正在发生着革命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不但要勇于创新,而且还要时刻超前。所以,我就下决心办了“第一军情”这个号,2016年5月23日正式上线,到今天(2019年1月23日)正好两年8个月。最新数字是:头条粉丝1099万。至少在今日头条上,“第一军情”已经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第一军事大号。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4G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和推广,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设备、5G技术等呼之欲出,将会带来信息传播新的变革。新媒体是一个变量,这种变化只能越来越快。既然新媒体已经成了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那么,惟有在拥抱新媒体的过程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否则,你只有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或者成为这个时代的遥远背景。这一点,不会因我们的好恶,更不会因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同时,科技的发展,虽然降低了信息传播者的门槛,却并不意味着降低了职业新闻人的素质要求。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人永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可以预料,在新媒上最活跃、走得最远的,还是那些真正经历过正规职业训练的媒体人。所以,我要求“第一军情”的同志要发扬传统媒体那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那种讲政治、守纪律的大局意识,踏踏实实守正创新。我很同意何平同志的另外一个观点,他说:

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环境中,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笔尖”之功,能“妙笔生花”,还要有“指尖”之力,达“刷屏之效”,既要当“大手笔”,也要做“键盘侠”。其实,何平同志的这一观点,也是我今天讲的第四个结论。

许多年前的一个记者节,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十个关键词决定记者能走多远》。当时写完了就放到网上了,没有想到反响还很强烈。后来,每当记者节来临,总会有人拿出来挂到网上。其实,我在与大家交流前面四个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涉及到了。今天,我就用这十个关键词与大家共勉,这十个关键词是——

正义、勇敢、亲民、公正、律己、敏锐、求实、创新、超前、博学。

(本文摘选贾永同志的授课讲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