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涨知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刘洪顺 发布:2018-12-27 07:03:55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有这样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像是划破长空的冲锋号角,时刻向官兵灌注不竭的前进动力,始终激励着官兵旺盛的血性胆气。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永恒的精神丰碑

■刘洪顺

王杰像前话精神。王 磊摄

“两不怕”精神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有这样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像是划破长空的冲锋号角,时刻向官兵灌注不竭的前进动力,始终激励着官兵旺盛的血性胆气。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口号诞生于雪域高原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地区没有公路,交通十分闭塞。党中央结合国内外斗争形势,制定了“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方针,要求尽快修通公路,促进西藏经济建设,在汉藏人民间架起一条“金色飘带”。

1951年5月6日,康藏公路正式动工修建。康藏公路经过的雀儿山之高之险,有首歌谣这样描述:“登上雀儿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气,头晕加目眩。”

进入初冬,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积雪一两米厚,冻土层达一米多深,铁镐砸下去只能留下一个白印。施工部队用几个“度”来形容生活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住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睡在斜坡30度的地面,开水沸点在70度,气温冰点在寒暑表中也找不到刻度,我们的热血沸腾到了100度,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没限度。

“雀儿山再高也没有我们的信心高,冻土层再硬也比不上我们的骨头硬!”施工部队创造发明了“火攻”化冻土层、悬空打炮眼等方法,涌现出了“千锤英雄”杨海银、“模范共产党员”张福林等英雄模范。

生活在稀薄空气中,终年居住在帐篷,很少吃到新鲜菜蔬和肉类,三五天吃不到油盐,加之高强度的劳动,官兵的身体受到巨大伤害,施工进度也受到影响。

修筑公路经过波密地区时,突然爆发山洪伴随泥石流。筑路部队不得不修改路线。为了把洪水吞没的时间夺回来,官兵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单人冲钢钎”“空心装药放炮”“钢丝滑板运输”等作业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敏拉山皮康崖,筑路部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当地民谣唱道:“飞鸟难过皮康崖。”当地人说:“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来。”而负责修筑该段的官兵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是神仙,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他们像神仙一样在皮康崖上修出了公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开始在西藏部队中流传起来。

毛泽东赞成这个口号

1962年10月,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参战部队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优势,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激励官兵狠狠打击入侵之敌,涌现出“阳廷安班”等一大批英雄集体和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63年2月,毛泽东点名让进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汇报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

张国华在起草汇报提纲时,脑海中浮现出参战部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克服一切苦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场景。他心潮澎湃,写下了这句已在驻藏部队中传播很广的口号。

2月19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听取张国华的汇报,并赞扬道,你们“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与其说军事政治仗,不如说政治军事仗”。

张国华说:“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靠的就是我们的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毛泽东当即给予肯定:“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说完,他用手指了指张国华,“这是你的发明权。”

张国华连连摆手说:“不是我,发明权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9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再次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强调:“所以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赞成那样的口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这个口号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对立的。”

1 2

责任编辑:杨凡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