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这场决战,再次证明了这条真理……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马嘉隆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1-10 16:29

而对于国民党军士兵来说,又有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呢?没有!且不论有多少士兵是被强征入伍,就算是在国民党军队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恐怕让他们拿起枪作战的唯一动力也仅仅是“当兵吃饷”四字罢了。可如果能够选择,又有几人甘愿为了一点粮饷搭上自己的生命。

“为何而战”的迷茫之后,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对人民解放军的“心向往之”。淮海战役中,刚从国民党军中“解放”的战士赵庆功主动请缨,要求发给自己子弹参加战斗。许多像他这样的“新解放战士”不断补充进解放军,上午俘虏过来的国民党士兵,经过思想教育,下午就可以作为“新解放战士”补充到解放军连队参战。如此一来,解放军“越打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华野为例,开战前为36.9万人,在战役结束时竟增加到55.1万人。

通货膨胀下堆积如山的法币(资料图)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思想教育其实是一种“洗脑”,但如果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下,其实很容易理解。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许多身处解放区的国民党士兵的家人朋友,都在解放区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也不会再有人去剥削压迫他们,梦寐以求的好日子近在眼前。而1948年国民党势力范围内的日子,实在没什么好留恋的。且不说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林立和相互欺压,只从生活上看,此时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体系已彻底崩溃。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法币的发行量由抗战胜利时的5万亿元快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万亿。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让法币贱不如纸,有的造纸厂干脆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比用其他纸成本还低。经济系统的崩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直观的表现是,一名前线士兵的薪资,甚至只能买几粒花生米。哪边的生活更好、更有前途,自然是不言而喻。

历史的大潮浩浩荡荡,失去了民心和凝聚力的国民党,难逃覆灭的结局。

其实,曾经的国民党并非如此无可救药。“耕者有其田”口号的上一位提出者,正是孙中山先生。不过,随后国民党的继任者们,却统统忘记了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当国民党内部各派系忙于争权夺利乐此不疲,当各地军阀名义上归顺中央却时刻惦念着自己那点“家产”,当历次党争最终的结果不过是诞生了一些新的权力或者利益集团,其立党之基石自然被蛀蚀一空。

信仰普遍缺失的国民党军将领,领军自然是为了捞权、捞钱。淮海战役之初,国民党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徐州“剿总”总司令、黄埔军校毕业的刘峙,因舍不得自己在海州的几个盐号,竟将这一机密军情告诉了其经纪人。当消息满城风雨时,国民党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竟还蒙在鼓内。而战场上的其他将领,不管是真的被人民解放军打怕了,还是舍不得自己辛苦混来的那点“家产”,结果都不过是贻误战机,以至兵败如山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