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地”变热土,北极引发俄与西方再博弈
国防科技大学 马浚洋 章子星
近日,俄在北极地区的“三叶草”军事基地首次对外国记者开放。这次,俄更是主动邀请了几十家外国媒体进行探访。寒冷的北极一直是俄与西方博弈的热点地区。此次俄在“冷地”公开首秀“肌肉”,无疑将引发俄与西方再博弈。俄高调“亮家底”,底气何在?北极成博弈“热土”,俄与西方如何交锋?
俄在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秀肌肉”
新西伯利亚群岛位于俄东北部,是北冰洋的重要区域,对俄国家安全利益、北极能源储备和北方航道开发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意义。早在美苏争霸时期,前苏联就曾在该岛设有边防哨所。1993年,由于种种原因,俄军撤离新西伯利亚群岛。2013年,俄总统普京表示,俄将恢复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加强对北极地区的有效控制。
科捷利内岛是新西伯利亚群岛中的最大岛屿。由于其独特的战略价值,俄将首个北极军事基地设在此处。2019年初,该军事基地正式竣工。由于基地形状酷似“三叶草”,因而被外界称为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
目前,俄为北极地区“量身”定制的新式武器装备正在按计划列装。例如,俄北极版“铠甲”防空系统加装了先进的热传感装置,能够适应北极地区极端严酷的环境。即使在零下50度的极寒天气下,该设备也能在一分钟之内开启正常运转。俄北极版“铠甲”防空系统采用履带式装甲底盘,能够在完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俄军在“三叶草”军事基地部署“铠甲”防空系统,目的是有效拦截、打击来自中低空的各种目标,尤其是小型军用无人机。又如,俄军方已在“三叶草”军事基地部署了至少两套 “棱堡”反舰导弹系统,可以有效打击北冰洋地区两百公里以内的各型敌方军舰。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和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与当前的俄面临的国际国内安全与发展形势、国内政策导向密不可分。此次俄在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高调“秀肌肉”,不仅仅是展现俄近年来国家安全战略的微妙变化和在北极地区的军力建设成果,更是有力地回应自乌克兰危机以来西方对俄接踵而至的围堵和打压。
俄多措并举强化“寒地”军事存在
近年来,俄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不断强化俄军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有专家表示,当前,在八个主要的北极周边国家中,俄在北极的军事实力已稳居首位。
一是立法先行。俄善于首先通过立法占据道德高地,从国家层面排除俄军加强“寒地”军事存在的制度障碍。俄是北极国家中最早制定北极政策原则的国家之一。早在2001年,为了明确俄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和政策原则,俄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在北极地区政策依据”的文件草案。2008年9月18日,时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俄在北极政策原则的最终版本,即《2020年前及更长期的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基本原则》。此政策基本原则成了俄在北极地区维护拓展国家利益的法理依据。
二是“量身”部署武器装备。为增强俄军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实力,俄在这一地区“量身”研制列装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例如,“铠甲”防空系统等北极作战装备多设计为履带式,可在冰面上航行;通过改进苏-33、图-95等战斗机,研制适应北极地区气候及地理条件的极地型特种飞机、无人机等,以加强极地空中监控和作战力量。又如,为有效摧毁直升机、无人机等小型灵活侦查目标,俄为北极地区专门研制新型道尔-M2多功能防空导弹系统。同时,为了应对北极地区通信定位设施不足等问题,俄军在这些大型极地新式装备上都安装了在没有卫星信号下仍能够正常运行的导航系统。此外,俄还专门组建了北部联合战略司令部和北极作战旅,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三是加强极地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应对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三叶草”军事基地内部,俄定制了极地“专属”车库。这些“专属”车库装有通风和保温装置,可以保证作战车辆在紧急情况下,不需要预热,直接进入战斗序列。此外,俄正加紧升级改造和新建极地军用机场,拟于2020年前拨款5.9亿美元用于修复和升级包括北极军用机场在内的基地军事基础设施,以便可以起降如伊尔-76、米-26等大型军用运输机。为了保障极地官兵的日常生活,“三叶草”军事基地采取全封闭管理方式,安装了最先进的保温通风、空气净化、饮用水循环系统,基地内部暖气、饮用水实现了自给自足。
“斗而不破”仍是俄与西方再博弈的主旋律
俄大力加强“冷地”军力建设有三方面的国家战略考量:
一是“围魏救赵”巩固国防安全。俄专家认为,北极地区是牵制和威慑美西方的重要战略支点,可以极大地缓解来自欧洲方向的北约国家“咄咄逼人”的东进态势。俄瞄准西方最为担忧本土安全的“软肋”,越过西方在欧洲和远东方向部署的大部分反导和防空系统,直接从北极方向威慑美国本土,打击距离最近、效率最高。有专家表示,除阿拉斯加州外,俄对美本土的远程打击距离,将比其他方向缩短近三分之一。
二是维护北极能源的安全稳定。随着极地冰川的融化,北极地区的大量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将更容易被开采。类似于中东地区,将来北极势必成为大国争相博弈的战略焦点。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绝不会放弃使用北极能源谋求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俄加紧推进极地军力建设,为保护、掌控、开采位于北极陆架海底的大量战略能源、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三是掌握北极航线的主导权。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走北极商业运输航线,北极国家的国际贸易运输的路程和时间都会比走传统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运输线更短。随着北极冰川的融化,未来北极航线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贸易区,甚至会改变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形成“环北极商业圈”。如果俄掌握北极航线的所有权和主导权,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效益。
日前,俄主动在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亮家底”的行为,是震慑西方的一种战略举动。有美国专家表示,俄在北极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比美国提前了十年。俄有长达5600公里的北极海岸线,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极地破冰船队,这是美西方国家都不具备的。目前俄在北极地区的军力建设既有法理依据,又有事实存在。由于俄在北极地区利用浮动核电站解决了最为困难的供电问题,类似的基地还将继续扩建。
近年来,西方日益重视对北极地区的实际管控。俄专家称,美国及其盟友正快速发展空中作战力量,强化北极地区演训巡逻力度。美国、英国、丹麦、挪威、加拿大等国将北极部分地区纳入自身作战责任区,并计划引进部署F-35A型战机,以进一步提升空中作战能力。
可以预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俄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基地都将持续扩大。同时也意味着,俄与西方在这一地区的博弈将会更加激烈。
总体而言,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沿袭以往的强硬立场,另一方面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两面性”的作用下,俄与西方几乎不可能发生正面冲突。随着北极地区战略地位的日趋重要、俄在这一地区的强势扩张,俄美关系将会更加紧张,但“斗而不破”仍是俄与西方再博弈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