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即“产力” 中国计算攀登“世界之巅”
完成500人规模的全基因组信息关联性分析,利用原有计算机需1年时间,利用“天河二号”只需3个小时;一列火车有2800多个零部件,超级计算机不到1秒就能全部识别,并判断出是否有裂缝等故障;研制一架大飞机,做全机风动试验过去需耗费两年时间,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仿真,6天就能完成相关工作……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及广泛应用,“计算力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作为计算力的载体,计算机逐步成为新型基础设施,为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尽管起步晚,但我国从“银河”,到“天河”“神威”等一系列超级计算机是世界范围内叫得响的“中国品牌”,中国超算不但实现了自主创新的诸多“第一”,而且接连几代登上世界“速度巅峰”——“天河”曾6夺全球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最快桂冠。
随着应用体系的不断开发与完善,超级计算机在支撑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和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超算已经在大气海洋环境、数值风洞、医学信息、基因组学、药学、电磁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创新成果。”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李琼表示。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在天津、长沙、广州等地建成6家国家级超算中心,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当前,超算已日渐渗透到了“算天”“算地”“算人”的方方面面,成为解决世界难题的“超强大脑”。
“我们正打造天河新一代E级计算机,它将具备每秒钟运算百亿亿次的能力。”李琼告诉记者。
“E级超算”被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目前,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三个E级超算的原型机系统——神威E级原型机、“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和曙光E级原型机系统全部完成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