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军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把握好三个关系

作者:■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 陈 飞 曹东南

摘 要:在推进军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握好“合”与“分”、“机器”与“人”、“全”与“专”三个关系,努力搭建分工明确配合有力的多层次军事新闻传播平台,构建有利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制度,加大媒体技术投入和产品研发,提高军队媒体人员融合意识和融媒体运用能力,打造全能型与专业型两支人才队伍,合力构建现代军事传播体系。

关键词:军队媒体;深度融合;关系

近两年,随着军队编制体制改革,军队媒体初步实现了组织融合,并在业务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受到许多现实障碍的影响,一些矛盾问题依然凸显。笔者以为,在深入推进军队媒体发展进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使军队媒体融合顺利推进,拓宽广度和深度。

一、在推进平台融合过程中把握好“合”与“分”的关系

从全军层面来看,2018年以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和各军种文化宣传中心相继成立,军队媒体在“合”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与各军种文化宣传中心之间是何关系?相互之间如何配合和分工,缺乏制度设计,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出现了互相争资源而配合不够的问题。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和各军种文化宣传中心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同战斗的战友,军队媒体和部队广大的新闻舆论工作群众队伍,也不仅仅是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同样是军事新闻舆论工作战线的同袍。军委机关应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和各军种文化宣传中心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尤其是要针对联合作战条件下开展国防动员和军事舆论斗争需求,明确战时军委联指、军种战区与军队媒体以及部队新闻宣传工作部门,乃至军队人员自主建设的自媒体之间的职责分工和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融媒体平台建设,才能确保军队新闻舆论工作力量能够拧成一股绳,发挥军队新闻传播体系服务备战打仗的重要作用。

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层面,要继续深入推进内部融合,实现从组织整合到力量融合。组织架构的融合只是打造拥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第一步,要切实按照媒体融合生产流程进行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从传统媒体的采、编、审、发串联式的生产流程,转变为并行生产模式,不仅仅是“一次采集、多种发布”,而是采集、生产、发布同步进行,彻底实现新闻生产的传播流程重塑。在融合过程中必须尊重不同媒介平台的特点和属性,进行差异化发展。同时在后台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所有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构建统一的媒体内容生产大平台,但在前端呈现上,要针对用户多样化需求,尊重不同媒介的特点和属性进行设计和新媒体开发,将图文、视音频、H5、全景等各种形态的媒体产品进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实现不同平台的精准投送和个性化推荐,避免出现内容生产同质化的趋向。

制度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要制定有利于军队媒体发展、有利于激发媒体从业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军队媒体管理和新闻宣传管理规定,促进全军媒体形成现代新闻传播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有大项任务时,又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中心要实现统一调度、高效运转同样离不开科学的制度设计,既要强调所有部门齐心协力为共同目标服务,又要鼓励各部门发挥独立性,做个性化的策划和新媒体产品开发。要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平台管理、工作对接、业绩考评等制度,保证军媒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和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二、在加强内容生产上把握好“机器”与“人”的关系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阐述了技术在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近年来,传播科技蓬勃发展,无人机拍摄、人工智能写作、数据可视化新闻等新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大量出现,正在重新构建媒体生态。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正在呈现出新技术催生媒体进化的显著特点。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断进行优势互补,向着全面一体化的趋势迈进。与此同时,以智能设备为代表的新技术革新了媒体信息采集发布的方式,丰富了新闻生产的方法手段。

军队媒体要深刻认识技术的巨大推动力,直面军队媒体在技术层面与国内外商业媒体的技术差距,大力加强新媒体技术开发与运用,通过技术升级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头条抖音,都可以说是一项新技术创造了一个媒体应用时代。同样,错过一个新技术,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可以预见视频直播、全景视频等新传播形态即将爆发式发展。2018年3月新华社首次采用AR技术发布的报道《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通过视觉空间的拓展,让用户身临其境浏览政府工作报告,阅读体验更具有科技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算法等技术日渐成熟,新闻生产将向智能化、精准化、场景化方向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提前开始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

人既是技术服务的对象,又是技术的使用者。军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员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技术人才队伍。新技术是全社会共用的,但对技术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的深度各媒体差异巨大,新浪的微博技术团队、腾讯的微信技术团队、字节跳动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都是各自发展的基石,可以说没有技术团队就不会有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巨大发展。近年来人民网在国内媒体融合发展中始终处于排头,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是其中重要支撑因素之一。军队媒体长期以来依赖外部技术支持,从早期的采编平台到现在的媒体平台大多采用技术外包的方式,不仅导致产品形态受制于平台更新缓慢,而且在用户隐私、媒体决策等方面有潜在风险和不利影响。因此在军队媒体深度融合推进过程中,有必要打造一支成熟而独立的技术团队,以技术为抓手驱动融合发展。

二是要努力提升媒体人员的融合意识与融合能力,通过人机协同提升新闻生产效能。在2019年国庆前夕,人民网联合腾讯发布H5《我的年代照》将个人照片合成为新中国以来不同年代的照片,推出后得到网络用户的广泛体验,产生巨大反响。澎湃新闻的《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和《海拔四千米之上》两部新媒体作品连续获得2018、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些案例说明,媒体技术必须在人的创意和制作能力支撑下才能发挥效能。媒体人员一旦具备了对技术的深度理解和高超的运用能力,就可以做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融合产品来,有效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提升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在队伍建设上把握好“全”与“专”的关系

军队媒体融合发展离不开一支创新型、复合型军事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支撑。当前,基于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对人才素质培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全媒体时代需要全能型记者、全媒体编辑;另一种则认为全媒体时代在某一方面深耕的专家型记者编辑更为稀缺,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其实,这两种类型的人才都是媒体发展不可或缺的,其分别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任务。

一方面,全媒体生产、全平台发布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必须有大量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完成日常业务工作。这些人员掌握全面的多媒体操作技能,胜任图文、视音频、多媒体制作等报道任务,清楚各类媒体平台的传播要求,满足不同平台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对于军队新闻工作者而言,在特定题材的采编任务中,不可能像地方媒体那样派出一个采访团队,很多时候是“单兵作战”,记者必需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完成各项报道任务。

另一方面,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更加需要专业化的深度报道和有思想的独家评论,这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媒体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而这些任务一般的全能型记者是很难完成的,必须要培养在某一领域或方向上具有极高水平的专业记者、专业编辑,打造媒体的“金字招牌”“独家武器”。

在媒体队伍之外,还要着力打造好军事新闻报道群众工作队伍,使之成为媒体人才队伍的“蓄水池”。基层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之中,既有胜任部队新闻报道的全能型人才,也有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要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充足空间,使这支队伍成为军事新闻报道和融合实践创新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