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任务历练中提升传播力
国庆70周年阅兵报道,是我们“学习军团”首次运用新媒体开展重大活动直播报道。从2019年9月下旬阅兵报道展开到活动结束,我们共推出微信原创稿件49篇,微博稿件173篇。10月1日当天,我们从凌晨4点就开始逐小时以图文直播方式报道阅兵实况,首篇新媒体稿件《凌晨四时|记者抵达战位后的第一组镜头》,当日微信平台阅读量达10万+,今日头条阅读量达200万+,在媒体会战中抢得先机,成为此次阅兵报道中的现象级产品。
从阅兵报道转战军运会报道,我们力求“打一仗、进一步”。预热报道,我们推出了8期vlog短视频,别具特色;时政报道,军运会开幕式当天习主席活动的报道经中心融媒体推送后,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赛事报道,文字、摄影、摄像和新媒体记者纷纷“跨界”作战,推出了大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融媒体产品。
回想起从9月中旬到10月底的这一个多月时光,新媒体室10名同志加班加点战斗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对文字、广电采编室的同事们心怀大局、鼎力支持仍感动于心。
一是策划出战斗力。善于提前谋划,善于临场抢新闻始终是记者战斗力的重要体现。
国庆70周年阅兵当天的报道是一场媒体会战,各媒体投入资源无数、创意无穷。专题策划会上,部领导带着我们研究后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前方记者较多,分布在各个点位,用手机开展图文直播是比较可行且能出彩出新的报道方式;大家还认为,早上央视直播开始后,绝大部分的用户流量将转向视频直播,唯一的引流空档期是在早上7点钟以前。据此,我们制定了当日按阅兵准备和实施进程逐小时滚动直播的策划方案。
按照方案,我们原定从6点钟开始直播报道。9月30日晚记者陆续进驻阅兵场,大家在凌晨2点左右就已经传回了大量现场素材。部领导临机决定,报道从凌晨4点开始,后方编辑团队凌晨3点到位。
两个小时的提前量看似很短,实则关键。数据表明,当天阅读量超过百万的6条微博,均出现在凌晨4点至7点之间。我们不仅在电视直播的收视高峰前成功抢得了阅兵报道的“头部流量”,也展示出了我们记者队伍敢打敢拼的顽强作风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
二是融合出传播力。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主动拥抱还是被动转型,媒体融合都是今天我们增强传播力的必由之路。
我觉得,这种“融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类型媒体在生产方式上的联合,二是媒体人在能力素质上的复合。
这两次重大活动报道,时政部从任务筹划起就立足融合作战,文字、摄影、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力量“联合用兵”。
同时,我们的记者也纷纷“跨界”转型。军运会开村仪式上,文字记者赖瑜鸿临时出镜客串新媒体主播,有网友留言称赞:军团小编挺帅,挺专业!
赛事报道中,现场见证我军游泳选手汪顺,在200米个人混合游泳比赛中夺金并打破赛会纪录的壮举后,广播记者李琳用手机拍摄并传回现场视频,赢得网友纷纷点赞……
品味这些故事,我想说,要感谢媒体融合这个时代课题,让我们这一代新闻人收获了一份固有领域之外的成长。
三是创新出影响力。在这个信息过剩、受众“喜新厌旧”的互联网时代,固守套路会被网友弃之如敝履,可一旦有点滴创新,也同样会受到网友认可和追捧。
军运会报道中,我们运用vlog形式开展体验式报道,制作了几期探访比赛场馆、介绍竞技项目的短视频。回头来看,我们的短视频创作真不算专业,小编没有出镜经验,没有手持云台等先进设备,就连体验项目时穿的运动服都是找志愿者借来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这些改变,最终都得到了受众的认可。这几期视频的平均点击量,大约都在同期图文稿件的1.5到2倍左右。
从受众的认可鼓励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突破和进步—而这,也正是激励我们继续探索前行的动力。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新媒体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