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锐利武器”与“有力工具”

作者:■段 力 曾 嘉

摘 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解放军画报》一方面揭露美军战争罪行,成为舆论斗争的“锐利武器”,另一方面报道志愿军胜利的消息和战斗英模,成为鼓舞人民的“有力工具”,在新中国军事新闻史和摄影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解放军画报》积累的战争新闻的报道经验,今天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解放军画报;抗美援朝战争;摄影;锐利武器;有力工具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解放军画报》按照发刊词中“应当成为宣传中国人民军事力量的锐利武器,应当努力鼓舞广大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并成为部队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的有力工具”的办刊方针,紧跟战争进程,一方面揭露美军战争罪行,报道美军战俘们在战俘营的生活,瓦解敌军意志,成为舆论斗争的“锐利武器”。另一方面,报道志愿军胜利的消息,报道战场上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成为鼓舞人民的“有力工具”。回眸《解放军画报》抗美援朝战争报道实践,对提高军事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紧跟战争进程,开展抗美援朝战争报道

《解放军画报》的抗美援朝战争报道,紧跟战局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1年2月创刊号到1951年4月,共3期,集中力量报道志愿军的前三次战役。第二阶段从1951年5月到1953年7月,主要报道第四和第五次战役、粉碎敌人夏季攻势、反绞杀战等内容。第三阶段从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署至1958年10月志愿军全部归国,主要是纪念性报道。

(一)第一阶段:集中力量报道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解放军画报社刚刚成立两个月,《解放军画报》正着手编辑创刊号。得知志愿军赴朝作战,画报社决定集中力量报道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2月、3月和4月,3期《解放军画报》合计刊发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28篇,照片171幅,插图5幅,反映战斗的连环画1篇,共计使用48个页码,平均每期16个页码,约占每期总版面数的36%。特别是创刊号,刊登抗美援朝战争报道的版面达到22个,约占该期版面的一半。创刊号的第一篇报道《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用战前朝鲜人民幸福的生活和此时遭受的苦难进行对比,揭露美帝国主义在朝鲜犯下的罪行。《美帝发动侵朝战争同时又侵占我国台湾轰炸我国边境》,运用地图和照片,报道美军飞机轰炸我国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空军第十三航空队侵占我国台湾的罪证。《为反对美帝的残暴侵略而战》,号召中国人民志愿军“勇敢地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消灭美帝吃人野兽”。

由于部队快速穿插机动,战斗进行很快,摄影工作者拍摄的照片,主要是反映战役进程和揭露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战斗中涌现的英模,来不及深入挖掘和拍摄,英模照片数量少,不完整。所以第一阶段的报道内容,主要是战斗进展,英模报道数量较少。

(二)第二阶段:报道重要战斗和英雄模范

从1951年5月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字,《解放军画报》主要报道了第四和第五次战役、粉碎敌人夏季攻势、上甘岭战役、反绞杀战等重要战斗。与前一阶段相比,由于战线相对稳定,摄影记者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挖掘。版面编辑也有更多精力,充分运用编辑手段,提高版面的艺术效果。因此,摄影报道的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影响力更大。1953年1月《英勇顽强的上甘岭反击战》,使用2个页码刊登了7幅战地照片和相关文字报道。2月,又用8个页码,15幅照片,4幅素描,1幅彩色年画,报道了《在英雄的上甘岭前线》。

随着采访和挖掘的深入,《解放军画报》的重点转向英模报道。从1951年5月至1953年7月,共报道了志愿军17位英模个人和16个英模集体。特别是针对美军武器装备的优势,重点报道了《反坦克的英雄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英雄赵宝桐》《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王海大队》等享誉全军、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

(三)第三阶段:纪念性报道

从1953年7月到1958年10月志愿军全部归国,《解放军画报》抗美援朝战争报道进一步减少。这一时期,主要报道了志愿军维护停战协议进行的战斗、志愿军涌现的英模人物、支援朝鲜人民建设、慰问团到朝鲜慰问等内容。刊发的时间集中在每年7月和10月,纪念停战协议签字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二、抗美援朝报道是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

《解放军画报》配合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舆论斗争,报道了美军战俘在战俘营的生活,抗议美军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等内容,成为瓦解敌军意志,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

1951年2月号画报刊登《美帝国主义侵略军大批成了俘虏》,1952年1月号刊登《事实揭穿美国骗子们的谎言 侵略军的俘虏受到中朝人民军队的真正宽待》等3篇关于俘虏的报道,1952年2月号刊登《俘虏们欢庆圣诞节》。战俘们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宽待和照顾表示感谢,庆幸自己被俘,悔恨自己被骗到朝鲜作战,要求美国政府停止侵略,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志愿军优待美军俘虏的一些照片,经新闻摄影局发至美国,在一些美国国内报纸刊登,引起巨大的反响,一些美军俘虏的家属来信感谢志愿军对俘虏的优待。

《解放军画报》刊登抗议美军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的报道。1952年4月号刊登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外交部对美国政府使用细菌武器,屠杀中朝人民的疯狂残暴行为的严正抗议,号召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制止美国政府的滔天罪行。5月号刊登《严惩发动细菌战的战犯》《铁的罪证》《我们有力量打败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反细菌战的怒火燃遍全世界》《莫斯科全市劳动人民集会抗议美帝国主义使用细菌武器》5篇报道。刊登了调查团到我国东北和朝鲜前线实地展开调查的照片,展示了美军的细菌弹、带有细菌的昆虫和羽毛、装有毒虫的空投降落伞、被俘特务的证词等内容。照片由《解放军画报》记者陆文骏、新华社、塔斯社等提供。

三、抗美援朝报道是鼓舞人民的“有力工具”

《解放军画报》报道志愿军胜利的消息,宣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报道英模事迹,成为鼓舞广大军民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的“有力工具”。

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说,志愿军为祖国人民而战,靠一股革命的正气打败美军,美军则是“钢多气少”。《解放军画报》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报道在鼓舞士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武器装备处于显著优势的敌人,《解放军画报》报道志愿军以劣胜优,取得上甘岭战役和防空作战、空战、反坦克作战等一系列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志愿军官兵的战斗意志。入朝作战之初,占据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对我威胁很大。1951年4月号《解放军画报》刊登《特等英雄关崇贵》,报道了关崇贵用轻机枪打下美军飞机的事迹,极大地鼓舞士气。1951年,中国人民慰问团前往朝鲜进行战地慰问,携带了一些《解放军画报》送给志愿军指战员。志愿军战士们看到画报上有持枪的志愿军战斗英雄,高兴地跳起来,互相鼓励地说:“咱们也要好好打,多立几个大功将来也上画报”。

《解放军画报》的抗美援朝战争报道动员了群众。不仅唤起全国各方面力量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旅居国外的侨胞也被动员起来。一位侨胞给《解放军画报》写信说,“贵刊使我真实认识了我们强大无敌的人民队伍的成长和为了保卫世界和平,志愿到朝鲜打美国鬼子的好儿女在国外的生活”。

四、结 语

早在1931年苏联的《真理报》上就写道:“刊物上的新闻照片,如果使用恰当,乃是最有力的宣传鼓动工具。照片的直观性和富有说服力的具体性,加上适当的文字说明,就给刊物增加了一种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武器。”后来,八路军第一位摄影记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沙飞,直接提出了“摄影武器论”:“我觉得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我总想利用它来做描写现实诸象的工具。”后来他更是强调摄影“是一种负有报道新闻职责的重大政治任务的宣传工具,一种锐利的斗争武器”。《解放军画报》秉持了这个理念,在抗美援朝战争报道中充分发挥“锐利武器”和“有力工具”两个方面的作用,用最真实的战场一线照片和最朴实的文字,报道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的伟大胜利,宣传了一大批令人敬仰的英雄模范,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鼓舞了志愿军官兵的斗志,揭露了美军在朝鲜前线犯下的累累罪行,争取了各国战俘和战俘家属,狠狠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军画报》积累的战争新闻的报道经验,今天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新闻舆论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感染人”,而真实的影像最具直观性、最有说服力。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环境给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阔的影像运用空间,也因此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地重视和运用影像传播以打赢舆论战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