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策略研究

作者:■周 洋

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军队在履行大国军队国际责任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我军的国际话语权,传递好中国军队声音。本文从国际话语权概念和内涵溯源入手,分析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动力与需求,并从“构建中国特色的军事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公共安全产品的有效输出”以及“实现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三个维度提出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国防话语体系;全球公共安全产品

进入新时代,中国军队在履行大国军队国际责任的进程中,需要我军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传递好中国军队声音。我们需要认清军事力量对国际体系的战略影响和塑造能力,加快我军提升在国际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视角及其内涵

对国际话语权概念与内涵进行科学的认知,是研究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出发点与逻辑起点。目前,研究国际话语权的视角多元。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梳理。

第一种是国际政治权力视角。这类视角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取向出发,认为从权力的本质上来看,国际话语权事实上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是国际权力关系的重要反映,具体表现为国际话语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第二种是国家利益的视角。在国际秩序的建构过程中,拥有国际话语权的行为体往往以本国的价值规范和利益逻辑作为国际事务的处理标准,因而对国际利益的争夺是国际话语权的本质体现。这里的国际话语(discourse)指的是国家行为体定义各种国际事务、制定规则与评判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权力。

第三种是软实力的视角。软实力的研究视角深受约瑟夫•奈思想的影响,软实力被认为是影响别人尤其是吸引别人选择的能力。

第四种是国际形象的视角。有学者指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国际话语权的塑造离不开国际话语的传播与认同。掌握话语优势的国家,可以将国际舆论向利于本国的方向引导,从而增强国际社会认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际话语权是“现实性权力”与“观念性权力”的统一体,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或国际事务中“话语”的影响力。它以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基础,以文化作为支撑,以言语作为工具,本质在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由此延伸可以得出,军事国际话语权是军事力量“话语”表达在国际上的有效性与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军事事务标准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军事行动的主控权、国际军事合作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军事领域乃至国际舆论的主导控制能力以及理念贡献能力。

二、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动力与需求

当前,我国国防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我军发展的战略需求与现实取向来看,对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捍卫国家核心利益需要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

我国当前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安全环境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军必须有效慑止和抵抗侵略、保卫国家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分裂势力和恐怖组织,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国和平统一进程。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军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一方面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具备以战止战、控制战局、赢得战争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发展同军事硬实力配套的软实力,做好新时代我国国防政策的阐释,为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提供话语支持和舆论保障。

(二)保障海外利益需要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我军正在积极推进国际安全和军事合作,发展海外利益保护机制,譬如建设海外补给点、实施海上护航、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遂行海外撤侨、海上维权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看到,“军事力量走出去”不单单只是在行为层面,还应有与之匹配的军事话语能够实现国际重要议题的设置、国际舆论争端的斗争与引导,向国际受众有效传播我军的核心价值观。

(三)树立良好军队形象需要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

在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中,中国军队的形象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的对立面,在一端,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扩张性”“威胁性”“霸权性”是中国军队显著而必然的标识;在另一端,映衬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落后”“不透明”“低水平”也时常成为烙在中国军队身上的印记。为此,系统地建构中国特色的军事国际话语体系,提高我军的话语传播能力迫在眉睫。

(四)提供全球安全与发展方案需要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我军应当坚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国际反恐、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全球公共安全产品。此外,还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传播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安全观,通过提供全球安全与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来影响世界。

三、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策略分析

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发力。

(一)构建中国特色的军事话语体系

从我军当前话语体系的现状看,构建中国特色的军事话语体系,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做好战略传播的规划与设计。战略传播突出的是政府和军队在话语建构与传播过程中“整体”与“协调”的过程,其中包括横向协调(政府、国防部、必要时涉及的国际合作伙伴)以及纵向协调(军队指挥链的各个层级)。所有的设计与行动需要在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的框架内展开,确保行动与信息发布的一致。二是做好军事传播平台的建设与提升。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积极推动融合平台的建设是大势所趋。要抓住军队新闻单位改革契机,推动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努力把体制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确保传播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与对外传播话语口径的一致化。三是做好军事话语传播机制的优化。首先是要完善军事新闻发布机制。要加强军队各部门新闻发言人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强军地媒体的协调配合。其次是优化军事交流与合作中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在开展军事合作或者履行国际义务时,可以同他国媒体建立信息沟通与协作机制,通过设置议题、借船出海等方式在国际社会传播我军的正面形象。

(二)实现全球公共安全产品的有效输出

从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角度来看,需要提供三个层次的公共安全产品:一是物质性的公共安全产品。这类公共安全产品的特点是为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物质性的支持或者安全保障,目的在于履行中国军队的国际义务,打造“利益共同体”。譬如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1990 年起首次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以来,持续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安全产品,忠实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二是理念性的公共安全产品。这类产品的目的在于为全球提供安全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为解决国际矛盾争端提供智慧来源。三是制度性的安全公共产品。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掌握国际话语权优势的国家或组织往往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标准,制定国际规则,并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对国际事务或事件做出解释、评议和裁决,从而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优势地位和主动权。要想打破西方垄断的国际安全传统秩序,则需要不断提升我国和我军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为全球提供制度性的安全公共产品,成为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与主导者,成为全球安全议题的设置者以及全球安全话语的主导者。

(三)实现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

我军提升国际话语权,落到话语传播层面,需要具备四种核心能力,分别是讲好中国军队故事的能力、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国际舆论斗争的能力、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之中,跨文化传播的能力是基础和起点,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这是因为在跨文化传播中,常会出现中国军队形象被误判的问题。导致中国军队形象误读的因素较为复杂,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西方媒体存在显性和隐性的误读。显性的误读表现为西方媒体出于特殊的动机与目的,蓄意传播我军不实的信息和形象来误导受众,其根本目的在于谋求本国的战略利益,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隐性的误读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他国媒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用自己熟悉的视角去解读另外一种文化,做出报道、评价和判断,难免出现信息偏差和误读。从内部因素来看,这与我军跨文化传播实力不足,对目标国媒体生态以及受众缺乏长期、系统的调研相关。为此,首先是要做好跨文化传播中“知己知彼”的工作,把握传播对象国的发展历史、价值观念、媒体生态、群体心态,考察本国与对象国的共鸣点与摩擦点。其次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把“我要说”和“想要听”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最后是多从全球安全视角进行叙事,深入挖掘国际安全中的“最大公约数”,重点针对国际反恐、维和行动等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进行传播,引发世界的共鸣。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