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从美国“军供版图书”谈备战打仗与图书出版

作者:■李玉平

编者按:海湾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争和近几年发生在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证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强很容易成为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的“阿喀琉斯之踵”。军事强国往往也是舆论强国。要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就要深入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舆论战,做到知己知彼。本期我们推出“外军传播策略和方法路径观察”专题,以期为深化拓展舆论斗争准备提供借鉴参考。

摘 要:战争既包括武力斗争,也包括文化战、舆论战。图书是文化战、舆论战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参战官兵的精神力量。研究未来战争,同时也要研究未来战争需要什么样的图书出版。本文结合二战中美军“军供版图书”的情况,谈谈我军图书出版服务备战打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以期为军事图书出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图书出版 ;舆论战;备战打仗

二战中,美国图书协会与美军共同开展“军供版图书” 运动,将1.2亿本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输送给战斗在世界各地的美军,给他们带来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与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仔细翻阅1300本美国“军供版图书”目录,我特别想知道有没有中国作家的作品入选。结果发现,还真有一部作品入选,就是老舍1936年创作的《骆驼祥子》。在各个战场上与法西斯进行殊死搏斗的美军,为什么要看这样一本揭露旧中国黑暗社会的小说,这本小说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精神力量?再往深处想,读书对赢得战争有什么帮助,今天的战争中图书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一、图书,另一个战场

图书自诞生那天起,就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有多爱它,就有人有多恨它。每一次战争,胜利者的文化占有欲往往成为图书的灾难。远的不说,就说二战中,希特勒吹嘘纳粹文化的优越性,下令把所有非日耳曼的图书,特别是犹太人的图书全部焚毁,据统计大约有1亿册图书被毁。同样,日军占领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向亚洲最美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进行无差别轰炸,10万册珍贵藏书灰飞烟灭。为什么在这些占领者眼中图书那么可怕,它具有怎样的无形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在信息化战争中,图书出版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从作用时间上看,图书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战争工具无疑是全方位的,所谓总体战观点就是指一切都可以为战争所用。毋庸置疑,图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始终是战争中一支重要力量。

从短期看,图书是塑造舆论的斗争工具。无论哪个政党或集团,为了维护其利益,都会利用图书来攻心夺气。德国纳粹奉为精神指南的《我的奋斗》一书,由希特勒写于巴伐利亚狱中,1925年出版,到二战结束时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册。对他们来说,这本书就是武器。当然,如今网络已经成为舆论战的主战场,报纸、刊物等短平快产品也有自己的传统阵地,但图书的作用仍不可忽视。在舆论战中,图书始终是一种更深入、更持久的斗争手段。相对于其他手段的碎片化信息,图书往往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如果在战前,能够有预见性地编写一些图书,对可能的舆论方向进行预判,同样可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从中期看,图书是渗透文化的涓涓细流。战争不仅是武力的对决,更是思想、文化的较量。对于胜利者来说,要想巩固胜利果实,就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输出自己的文化,这是维护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正如理查德·克罗斯曼为英国作家桑德斯所著《谁承担后果—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一书写的序言中所说:“这场战争具有一个庞大的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文学始终是母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最初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图书,其他形式只是图书文化渗透的表现。

从长期看,图书是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战争毁灭文明,同时也创造新的文明。图书记载了人类文明史,也保存了人类文明的全部智慧。由于图书传播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又可以长时间保存,更具持久性和广泛性,才使文明之光得以延续。在东方,历经沧桑的儒家经典仍得到传承;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文明经过文艺复兴点燃了世界。不仅如此,图书传播对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德经》传入西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欧洲人;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给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从作用对象上看,图书在战争中具有特殊作用。

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解读,也会从书中获得不同的精神体验。

对参战军人来说,它是力量源泉。曼宁在《当图书进入战争》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名叫博尔特的士兵面临截肢深陷绝望,孤苦无助,在他读到海明威的《第五纵队与49个故事》后,书中一个英雄发现哭号可以缓解疼痛,于是他把头埋进毯子,痛哭一场。博尔特说:“哭泣也帮助了我……康复期间发生的一切可以让人觉得人生好辛酸,也可以让人觉得人生好甜蜜。”还有很多参战美军说,“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士气,而且可以调节心情,避免出现精神障碍等”“从图书中……获得了勇敢、希望、决心、自我人格感以及其他特质,从而填补了战争带来的心理空虚”。毫无疑问,他们在图书中找到了需要的力量,减轻了身体在战场上受到的伤痛,获得治愈情感和心理伤疤的力量。无独有偶,傅柏林在《猫耳洞里的阅读》一文中写道,在猫耳洞恶劣的环境中坚守,“最折磨人的是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寂寞的状态……不知谁弄来一本《高山下的花环》……这是一次特殊的读书经历,伴着血与火,伴着青春与理想……我以《高山下的花环》为契机,让身处绝境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看到希望,忘记了焦虑寂寞”。

对普通民众来说,它是精神慰藉。战争摧毁的是无数家庭,对于他们来说,阅读可以带来些许慰藉。阿富汗在1996年到2001年塔利班掌权期间,学校被迫关闭,大量外语书籍被毁。2004年新宪法通过后,人们自发成立阅读社群,书本成为战火过后的情绪救赎,“用知识代替战争记忆”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在喀布尔人们自发建立了阅读小屋,珍藏来自世界各地捐赠的书籍,阅读成为人们释放痛苦记忆的出口。

对战争对手来说,它是锐利武器。二战中诺曼底登陆之后仅仅几周,连同军事给养、食品、药品一起运抵法国海岸线的还有大量英美出版的图书。正像美国学者约翰·B·亨奇所说的那样:“与D日登陆的部队一样,这些运抵的图书也是用于解放事业的,是解放人民的思想的。”美国把图书当作“纸质子弹”,颇费心思地为获得解放的国家、战败国、战俘等不同目标群体出版了不同系列的图书,把他作为宣传目标战的锐利武器,获得了两个巨大收益:一方面,用他们的图书重塑民众的思想,甚至把他包装成为民众“解毒”的“良药”;另一方面,本国出版商乘机进入了新的市场,也把美国文化推广到了全世界。

对被俘战犯来说,它是自省明镜。二战中,不少关押法西斯战犯的战俘营都设有图书馆,在这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走上自我改造、自我反省的道路,尽早变成对社会无害的人。当年抚顺战犯管理所遵照周总理指示,在国家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拨出366万元新建了俱乐部、体育场、图书馆和露天舞厅,让他们安心学习、自我反思。

二、战争在变,图书出版也在变

分析完图书在战争中的作用之后不难发现,能够佐证笔者观点的战争已经比较久远,战争已经向信息化演进,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社交的主要平台。下面,我们试图从战争与出版的变化中探索图书出版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给未来战争画像的研究工作成果很多,笔者只分析其中与图书出版有关联的3个特点:

一是智能化战争趋势加速。近些年,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战争方式正迅速演进,继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之后 ,智能化战争扑面而来。美军有无人机7000多架,到2030年约60%的地面作战平台将实现智能化。俄罗斯有2000多架无人机,到2025年智能化战斗将占30%以上。2020年1月3日,美国出动无人机炸死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将军。这说明,智能化战争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被运用的作战样式。

二是舆论战向全时空发展。作为战争战略的组成部分,舆论战的重要作用如今已经被人们高度重视。但舆论战已经突破平时与战时的界限向全时空发展,即舆论战没有前方后方,没有平时战时之分,它随时随地都在进行。试想一下,美军的哪一场战争不是伴随着舆论战。即便与一些他所定义的战略对手没有交战,但舆论战从来没有停止过,舆论战越来越成为争取战略主动的一张王牌。因此,我们绝不能等到战时或者临战状态才重视舆论战。

三是知识成为制胜的关键。未来战争实际上将有两个战场:武力的战场和舆论的战场。智能化战争不再需要体力支出,也许在后方宽大的办公室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就可以指挥千里之外的一场战斗,智能设备成为他们的眼和手。而舆论战不仅是指挥机关需要面对的日常工作,基层指战员同样要具备舆论战素质,才能获得舆论战场的主动权。因此,掌握智能化战争和舆论战本领的人将成为未来战争最需要的人,而知识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下面,我们再来看图书出版。可以说,自发明活字印刷术以来图书的面貌基本没变。互联网纵然已经把期刊、报纸拉下神坛,但图书依然挺立。从2012年起,我国报纸、期刊总印数持续下降,到2018年底分别下降了30%和32.4%,而图书则从41.4万种增加到51.9万种,增加了25%。这一降一升说明图书具有一些不同于报纸期刊的属性,它始终有自己的目标读者。当然,图书出版也在适应时代的需要,明显出现了几个转变:

融合出版加速。出版不再单纯以纸质呈现,更多出版物推出了电子书、融媒书等,以迎合读者需要。

追求高质量出版。供给侧改革启动,从单纯追求数量到追求高质量出版,通过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引导图书出版单位推出原创精品。

知识服务成为数字出版的方向。数字出版最初滞后传统出版,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与传统出版并驾齐驱。如今,数字出版纷纷转向知识服务,向读者持续提供新颖独特的知识服务成为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正在快速发展的战争形态和正在迅速改变的出版业态,都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未来军事出版可以做些什么,该如何做?

三、像准备打仗那样准备图书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当然也应该包括图书出版。笔者认为,应立即着手,扎实做好4项工作:

(一)建设强军书屋

目前全军各单位图书馆(室)建设总体在进一步加强,但用一流的标准来衡量,有的藏书丰富,有的品种单一、种类较少;有的依靠自己购书,有的依靠当地图书馆定期调配轮换;有的图书馆(室)只提供纸质阅读,不能提供更受年轻官兵喜爱的数字阅读服务。这就导致有的图书质量不高、与社会热点脱节、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建议统一为全军部队筹划建设强军书屋,提供崭新的阅读服务,具体可包括5个“统一”:统一装饰,创造简洁明快轻松现代的阅读环境,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统一内容,包括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内容,增加音频、视频阅读产品;统一更新,每年根据形势变化和阅读趋势,听取更多官兵声音统一更换新的内容;统一经费,由军队出版单位统一组织向各单位配送产品,除了自身出版外,可以向地方出版单位集中购买,或寻求公益支持;统一活动,各强军书屋同步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笔者认为,建设好强军书屋,是官兵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也是军队出版服务备战打仗的实际举措。

(二)出版强军书系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现实需要。我们注意到,2002年,美国“军供版图书”重出江湖,有7种图书成为现代军供版图书,《孙子兵法》赫然在列。不是简单的模仿,我们确实需要为目标读者提供更精准的阅读服务,要思考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笔者建议,尽快拟定一个科学的书目非常必要,既要包括中国革命传统、中国革命斗争历史,还要包括文学、艺术等内容;既要紧盯国内主流作家,还要吸纳世界文化精髓;既要包含思想引领类书籍,还要包括精神涵养类书籍。(2)降低成本。目前各部队自行购买图书,成本高昂,强军书系则可以推动全国各出版单位共同以优惠价格甚至免费给军队出版单位租型,再由军队出版单位统一印刷配给各部队,将大大降低成本,回归其公益属性。(3)量身定制。给官兵成长成才提供更精准的智力支持,要认真研究义务兵阶段需要哪些书,士官各阶段需要哪些书,基层指挥员需要哪些书,中高级指挥员需要哪些书,为他们分类量身定制书单。(4)着眼打仗。强军书系要增加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的图书,加强对作战对手的研究、经典战例的研究、战法训法的研究,为官兵提升军事素质、打仗本领提供直接支持。

(三)建设学习服务平台

出版工作主要是服务人们精神需要的工作,它的作用发挥好不好,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主要看能不能与受众需求形成契合。这几年,经过改革,军队面貌焕然一新,不少官兵都感到强烈的本领恐慌,加上正在展开的军事职业教育,学习已经成为官兵的自觉追求。因此,军队数字出版要向为官兵提供知识服务转变,为军考、职称考试、职业考核等提供在线学习辅导,打造官兵成长进步急需的学习服务平台。

(四)搞好战时出版储备

要想发挥出版在战时的功能,就需要在和平时期有所准备,形成蓄势待发之势。比如,要策划研究主要作战对手的图书,深入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适当储备图书生产能力,特别是印刷、发行、物流能力,确保需要时能够及时发送到位;考虑到战时需要,筹划用于心理战的图书,供战俘和普通民众阅读的图书;根据读者不同,平时组织好重点图书不同语言的翻译等。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离不开世界一流的图书出版,它是文化自信,是军心士气,也是斗争武器。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