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试论军事报道中典型人物的个性塑造

作者:■李清华

摘 要: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体裁,是我党我军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典型人物报道都起到了树立标杆、成风化人、凝聚正能量的关键作用。进入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但典型人物报道中,赋予报道对象鲜明的个性,扩大其影响力,仍然是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典型人物;个性化;影响力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体裁,是我党我军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典型人物报道都起到了树立标杆、成风化人、凝聚正能量的关键作用。进入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但典型人物报道中,赋予报道对象鲜明的个性,扩大其影响力,仍然是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感动中国的林俊德、杜富国,分别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排雷英雄战士”光荣称号;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被军委主席亲自授称的杜富国,都被党和人民称赞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院士林俊德、战士杜富国精神特质的产生,升华到两弹一星事业和在新时代子弟兵依然是最可爱的人、依然是钢铁长城的大背景中,让受众认识、了解,进而学习林俊德的“马兰精神”、杜富国“让我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新闻舆论工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通过正面宣传,坚守健康向上的主旋律舆论场,让典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采访报道林俊德、杜富国等重大典型活动中,作为一线记者,我深刻感受到: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典型个性化至关重要。

一、真实是个性化的生命

“我们共产党人靠真理吃饭。”新闻工作者则永远要靠真实吃饭。

新闻是事实的反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新闻的影响力就是生产力。典型人物的影响力,源于其吸引力和魅力,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定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形象再现。

我们采访中得到的事实,未必都是典型人物的真实。就像“颜回偷食”典故一样,有时眼见还未必是实。孔子游学途中断了粮,弟子颜回讨来了米做饭吃。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挖米饭吃,大为不悦。心想:老师还饿着肚子,弟子倒偷吃起来,这太失礼义了。孔子非常生气和失望。因为颜回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没想到这么不老实。饭熟了,颜回请老师吃饭。孔子说:“昨夜梦到我的先人了,我想用饭祭祀先人,然后再吃。”颜回连忙说:“不可。这饭不能祭祀先人,因为我先吃过了。我做饭不小心,煤灰掉锅里了,不干净的饭不敢给您吃,可把饭丢了也可惜,于是我就把锅里的脏米饭吃了。”孔子恍然大悟。说:“最可以相信的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可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也未必真实。要了解人,真的很不容易啊。”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重要性。历史有情,岁月留痕。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英雄人物,至今仍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们有真实的个性:像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用身体堵敌人枪眼的黄继光、恪守战场纪律不怕牺牲的邱少云……

和平建设时期,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钉子精神雷锋、领导干部的模范孔繁森、永葆革命本色的张富清……这些深入人心、鲜活的典型人物报道,正因其真实的个性生命,至今仍是广大人民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典型人物报道中,挖掘和深化人物个性,是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用真实的事例塑造人物个性,是让受众产生共鸣的关键。作家魏巍在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开始用了十几个例子,几乎面面俱到,后来觉得事例太多、太杂,主题反而不深刻、不集中。最后,他在反复比较中只用了三个突出例子,最终使其成为新闻名篇。魏巍说,在大量的事实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英雄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就会最清楚、最明白,也最突出。

在采访林俊德时,笔者笔记本上记下了一串串催人泪下的故事,感觉每个故事都很打动人、吸引人、感染人。林俊德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科学家,一辈子从事核试验,扎根新疆52年、创造了众多的科研成果,是我军装备战线先进模范人物,病危时还在努力工作……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感人事例和思想闪光点。在众多的材料中,如何抓取更能反映林俊德精神的事实,并用这些事实揭示和升华林俊德的时代精神?这就需要新闻洞察力。“我不能躺下,一躺下我就起不来了。”为国防科技事业倾心竭力,这是林俊德对医生的恳求;病危期间,林院士多次要求下床工作,半昏半醒中仍反复叮咛家人和学生,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整理时需要保密;“死后把我埋在马兰!”当林俊德心脏跳动归零时,主治大夫给他跪下了,医护人员满含热泪为他整理遗容,当晚,整个病区灯火通明,人们几乎彻夜未眠。从2012年5月23日住进病房,到5月31日去世,短短8天,林俊德院士在这些已经见惯生死的医护人员心中,俨然成为了一座令人仰望的精神丰碑。

真实的典型报道是新闻力量的生动体现。媒介研究者认为,新闻是社会、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者,它不是有关“真实世界”的复制,而是置身我们精神世界中的参与者、建构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典型报道就是在现实世界发生真实故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精神的高地、一座灵魂的灯塔,它指引人们向各行各业的楷模致敬学习,向人类伟大的人格精神看齐,向看似难以抵达却真实存在的远方孜孜追求。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中,新闻报道不是简单被动地描述社会、记录历史,而应该是积极介入,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设置议题、挖掘楷模。

在采访报道林俊德、杜富国等重大典型活动中,作为一线记者,我们采写的《梦牵罗布泊》《赤子情》《马兰谣》《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等报道,通过深入挖掘、精雕细刻,努力在真实中精准塑造人物个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特点是个性化的升华

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是人们用于区分人或事物的标志和印记。特点并不是个性。只有把特点进行梳理、提炼和升华,才能成为其个性。新闻采访写作中,要使典型人物富有个性魅力,引起受众关注,就必须从典型人物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成长环境、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中捕捉其特点特征,通过采写、提炼、升华,形成人物的独特个性。

以林俊德、杜富国为例,一个是科技强国的院士,一个是冲锋陷阵的士兵;面对生死,一个说“我不能躺下”,一个说“你退后,让我来”……林俊德是科学家,在罗布泊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写林俊德离不开核试验、罗布泊中的马兰等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离不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离不开“两弹一星”托起中国大国地位的背景。只有深入采访、挖掘、使用这些背景,才能突出林俊德这个典型人物的个性美。在采写报告文学《梦牵罗布泊》时,我以“天山马兰红”为题,浓墨重彩地讲述了马兰历史、马兰故事和马兰精神,用细微的笔触,讲述了“夫妻树”下他们的特殊爱情。这些背景材料的运用,在还原林俊德英雄事迹的同时,升华了他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理想,使林俊德这个典型人物更具时代特点。在采写反映杜富国英雄事迹《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长篇通讯中,我们特意使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新闻佳作做背景。由于和平积弊的腐蚀与侵害,军队建设曾一度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有人怀疑军队还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军队还是不是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还是不是“最可爱的人”?进入新时代,部队聚焦主责主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英雄战士杜富国就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突出代表,他用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使人民群众坚信:人民子弟兵还是最可爱的人。我将杜富国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精神特质作为突破点,采写的通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评论《时代需要让我来》在新华社播发后,先后被全国240多家新闻媒体采用,受众评价“在一个英雄战士身上,强烈地感受了忠诚、责任、担当!”

当年铁人王进喜“石油工人一声吼,能让地球抖三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经典语言,成为一个时代的口号。在使用背景材料塑造人物个性化的同时,抓取英雄人物鲜活的语言,对塑造人物个性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年仅三百字的人物通讯《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则引发了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光辉题词。

文水县云周西村十七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上月十二日被阎军逮捕,当众审讯。阎军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她答“是。”又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至此,阎军便抬出铡刀,在她面前铡死了七十多岁的老人杨柱子等人,又对她说:“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这位青年女英雄坚决回答:“那是办不到的事。”阎军又说:“你真的愿意死?”“死有什么可怕!”刚毅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在切草刀下大声说:“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她慷慨就义了。全村父老怀着血海般的深恨,为痛悼这位人民女英雄,决定立碑永远纪念。

文章掷地有声、环环相扣的简短对话,鲜活地展现了刘胡兰的时代背景、事件过程和英雄精神,这种简约、拙朴、自然白描式的写法,朴素中见真谛,平凡中见伟大,沉静中见壮烈。文章语言简洁,字字千金,用事实、形象、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我在写作反映院士林俊德先进事迹的首篇稿件时,注重文章开门见山,用镜头式的导语,即阐释标题,又延读下文,吸引读者走近林俊德:“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不能躺下,一躺下我就起不来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院士林俊德数次爬下病榻,几度在电脑前向学生交接他的重大国防尖端科研思路和已有成果,而对妻子儿女,他却没有留下一句话。紧接着,文章用林俊德在生命最后阶段留下的三句话,作为三个小标题展开叙述。三句话如三组镜头,展开了林俊德催人泪下、令人震撼的人生画卷,托起了一个令人仰望的精神高地:“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搞科学就是搞创造,就是实事求是讲实效,为国家负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使我们赢得了国家、人民的尊重。”

有人认为,新闻就是“他说”,直接引语直抵受众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由此带来的对典型人物事迹的感动来得更加直接、猛烈。直接引语式的写法,可以成为典型人物标签式的象征,只要人们一提到他,就能想起他的经典语言,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样,无论是在《求是》杂志刊登的报告文学《梦牵罗布泊》,还是反映杜富国英雄事迹《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长篇通讯,我们都使用了人物语言作为文章小标题的手法,让英雄人物平凡的话语产生力量,以凸显人物个性化,增强受众的记忆,提升新闻影响力。

三、细节是个性化的放大

有人说,细节决定典型的高度,我认为细节还可以强化人物个性。

细节犹如电影特写镜头和慢镜头,让人从中根据人生经验和情感,去体验、理解人物,继而产生共鸣。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细节,至今让人难忘: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住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细节,能一石激起千重浪。“为核试验而生,为核试验而活”的林俊德,一生把科研当成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心无旁骛地攻坚克难,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但直接表现他的科研成果、科研精神十分困难,一是因为核试验是高科技,记者很难写明白,读者也很难看懂;二是核试验属于绝密,是报道的禁区。在采访写作中,我注重用细节放大人物的精神力量:“记者在林俊德家里看到,身为院士和博士生导师的林俊德,临终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一个补了又补的铝盆用了十多年;他生前带的一块表坏的都磨手了,就用透明胶粘住,一直用到临终。”在文章末尾,我用这个细节努力引起读者共鸣:“病房里,握着林俊德慢慢变凉的手,已是霜染鬓发的老伴儿黄健琴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把家当旅馆,一心扑在工作上,活着的时候,你是国家的、军队的,现在,你终于属于我了……”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向大作家福楼拜求教。福楼拜说,当你走过一个杂货商、马车站时,你给我描绘一下各个守门人的姿态和外貌,使我不至于把他们混同起来。一个人物如果没有个性,就是平庸的,就无法引发受众的阅读激情和深度记忆,更谈不上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而细节正是凸显人物个性的重要方式,这既是作家的必修课,也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杜富国时,他已负伤半年有余。此间,杜富国的英勇事迹已广为人知。我们感到,前期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更多了解和看到的是杜富国在生死面前的“让我来!”,而他身负重伤后与死神和伤残作顽强斗争的“让我来!”,我们认为更能彰显他的精神力量。这个时代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在危难面前敢于振臂一呼的人。杜富国的“让我来!”,涵盖了时代亟需的担当精神。看似平凡的“让我来!”,应该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和口号。重度伤残的杜富国失去双手双眼,造成功能严重缺失且终生无法恢复。专家说“他一生都在康复路上”,杜富国却以坚强的意志,不气馁、不低头、不消沉,在医院里与伤残做顽强斗争。在这里,“让我来!”显得更加具体和实在。每天,杜富国吃饭、走路,穿衣、如厕,康复、学习等等,都需要“让我来!”,这些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行为,对杜富国都是挑战。抓住这些看似简单的细枝末节,我们着力进行描写,使杜富国在生死面前的“让我来!”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在平凡普通里得以升华。

细节是打开读者心灵的窗户。作为记者,如何发现细节、挖掘细节、提炼细节、使用细节,是塑造英雄人物个性、提升新闻影响力的金钥匙。

(作者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