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屏幕”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中发挥大作用
摘 要:以手机“小屏幕”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此次抗疫宣传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它不但发声快、节奏快、反应快,以海量信息向世界展现了在疫情下充满温情的武汉、军民团结抗疫的决心,也推动了传统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突发事件;小屏幕;传统媒体;加速融合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媒体充分发挥了在突发事件宣传报道中的作用。新媒体发声快、节奏快、反应快,为广大受众了解疫情、认识疫情,缓解焦虑、稳定情绪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推动传统媒体加速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一、时时发声,“小屏幕”推动“大屏幕”提速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尤其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状使职业记者、普通民众手中的手机“小屏幕 ”成为发布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甚至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同时它也在推动“大屏幕”加速发声。
2020年1月23日,除夕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分别从重庆、上海、西安出发时,朋友圈和一个公众号就出现了当地网友上传的各类图片和视频信息,从亲人分别、向机场开进等不同方面描述了出征的基本情况,并在微信、微博得到了迅速扩散。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受审核、编发、制作、印刷等环节局限,在传播时效性上明显不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绝大部分报纸要等到第二天出版,而电视台的新闻也要经过编辑传输,相较而言,新媒体在信息的发布和更新方面则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随时随地,甚至在新闻第一现场即时发布消息,同时也起到了汇聚各方面信息的功能,倒逼传统媒体、主流媒体等就一些民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加速发声节奏、扩大发声范围,甚至有小屏幕牵大屏幕“鼻子”的嫌疑。
作为军队派驻抗疫一线的新闻记者,笔者和两位同事在武汉前线采写了120余篇稿件,其中有事件性报道,也有典型人物和团体的宣传。从发稿的统计来看,有70%以上的事件性报道,50%以上的典型报道,都是在诸如八一电视、人民陆军等官方媒体“小屏幕”公众号首发的。即便是在“大屏幕”或是报纸上首发的新闻稿件,最终的阅读也主要由受众在“小屏幕”上完成。我们在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采访中发现,由于工作任务重、节奏快、空闲时间少,手机“小屏幕”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过去,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往往是通过电话、连线或者是长期驻守当地的职业记者完成的,甚至在新闻发生后一段时间又由其他记者前往采访完成,这些方式虽然保证了新闻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但同时也凸显了新闻发布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但“小屏幕”却让每一个新闻当事人、参与者、旁观者等都能够用手中的智能设备将身边发生的事件同步传到网上,在第一时间被受众获知。此次抗疫,武汉火神山医院一位网名叫阿念的患者,用手机记录病房的故事,并实时上传到微博,引发广泛关注,对我的触动很大。她那些旁白都是当天现场的有感而发,比如说“医生逼着她和她的外婆吃饭”“医生呼喊她的外婆,要振作起来,回家去溜小狗狗”“看到窗外另一间病房里医务人员接力式的抢救病人”等视频,就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一名普通患者发的视频能引起那么多的关注?因为她所在的医院和病区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她所记录和传递的信息是受众最想知道的,她上传信息的即时性,作为患者视角的讲述更具说服力。为此,我专门到火神山医院的红区采访了阿念,并配上她之前那些有温度的视频,拍摄制作了题为《你虽已远去,但爱长留人间》的新闻特写。该报道一经推出,有100多家公众号转载,网上点击量过亿。这是“小屏幕”推动“大屏幕”的典型案例。抗疫报道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处处有声,草根“记者”逼迫职业记者加速
“落地武汉,外面漆黑一片,隐隐感觉空气里都有病毒似的,不敢大口呼吸”“第一次进入红区,我一下就站住了,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摘下口罩,她们脸上的勒痕让人心疼”,这是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在不同时期发布在朋友圈和抖音上的几条图片和视频,被上百家媒体公众号转载,这是抗疫之初发布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病毒短兵相接的新闻信息之一。这些草根“记者”用手机记录下的片段和场景,成为职业采编人员的新闻素材,经过再挖掘和编辑制作,一组组展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不惧生死、催人泪下的新闻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被广泛传播。其中,草根“记者”功不可没。
在武汉一线采访,职业记者对医学知识、自身防护等方面内容相对匮乏,进入红区或直接面对患者的机会较少,广大一线医务人员对记者们完成红区的采访和拍摄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一线护士唐杰每天在红区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主动用手机拍摄了很多视频资料,我们观看这些素材发现感动的人、感动的事,然后有针对性的进入红区集中采访,既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又减少了对正常救治工作的干扰。依此做出的新闻特写《火神山里的最后军礼》《火神山里的护士先生》等,经各平台推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从此看,草根“记者”不再像过去被动地等待专业记者采访,而是主动记录、积极发声。这次前方记者发表的抗疫新闻作品中,尤其画面和图片信息,奋战在红区的医务人员草根“记者”们是有贡献的。
新媒体不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篇幅、时长和数量的影响,因此抗疫报道中,很多新媒体平台开设的《我在红区的故事》《火神山面孔》等栏目,使更多医务人员的故事,更多抢救患者的细节,被很好呈现,做好抗疫舆论宣传的同时,也起到了为一线抗疫人员加油鼓劲的作用。
三、分段现声,长篇大论向短小精悍呈现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在报纸上、在电视新闻中,往往都以一篇较为完整的稿子发表,作为采访任务的结束。而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这种长篇大论式的完整性呈现向分段式、碎片化的短小精悍型呈现转变。
这次抗疫电视新闻报道受新媒体影响很明显,比如国防军事频道的《国防军事早报》和《正午国防军事》,就越来越多的以主持人带着观众说新闻的方式来呈现前线的抗疫故事。比如我们采写制作的《90后护士刘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稿,主要讲述当年一名在汶川地震中获救的女孩,如何进入军营并成为一名文职护士,又来到武汉抗疫报恩的感人故事。在荧屏上呈现时,主持人就以现场解读的方式,配以三段标题《这是我的命运轮回》《在面对死亡中成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来予以逐步递进式的展现,不但直观深入,还以时间线的牵引,带着观众的思绪感受两场灾难中爱的传递。新媒体平台呈现新闻的方式多样性,推动了这次抗疫宣传中传统媒体报道形式的创新。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受众的选择性增多了,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的发布者。新媒体的“受众主导性”决定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检索、阅读、分发,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时只有专业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面,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新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尤其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更能让受众找到自己的兴趣痛点,从而引发对整个故事的关注。
在两个多月的新闻采编过程中,几乎所有新媒体在一线鲜活故事的表达上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甚至“小屏幕”上的观众留言有时也会成为新闻的一部分,很多新闻的后续报道,其主体和灵感就来自读者留言。在报纸和电视新闻的播发上,很多新闻也采用了分段式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的《国防军事早报》开辟的《影像志》等。
四、掷地有声,新媒体管理亟待规范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管理也日趋复杂和困难。这次全国抗疫中,很多网友参与了一些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他们看似随意的转发和关注,让更多的网民蜂拥而上,短时间就能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事件炒上热搜。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在新闻传播中会把正能量扩大化,但如果是谣言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没有有效管控的话,甚至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次抗疫中,总体来说新媒体平台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但其中也不乏谣言和假新闻,所幸相关机构及时推出各辟谣平台,有效遏制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但同时也提醒我们,新媒体的管理也亟待规范。
新媒体在传播突发事件时效性上的优势,传统媒体有所不及,但传统的主流媒体仍是舆论场的引导者。主流媒体要守好新闻舆论的主阵地,必须顺势而为,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创新的步伐,加速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创新运用,尽量用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吸粉”“获赞”,凭借固有的公信力,成为民众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主阵地。针对网上的谣言,主流媒体应在关键时刻发布准确消息,以正视听。让事件本身尽量明晰,各官方媒体平台,尤其是在“小屏幕”上作好答疑释惑工作,及时、全面地发布信息。从这次抗疫来看,实时发布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疑似人数及相关人员轨迹等,就起到了稳民心的作用。
未来的媒体业态必然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这就要求我们的权威媒体要加速向新媒体、融媒体转变,力量向新媒体方向倾斜,采编人员的思维向融媒体方向转变。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