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军事深度报道抓问题方法路径浅析

作者:■刘建伟 张 宁

摘 要:作为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问题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军事深度报道在抓问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结合笔者采写《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部分稿件的实践,探讨军事深度报道如何在“战略问题”“瓶颈问题”“现实问题”上抓问题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军事深度报道;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三种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抓问题报道促进和推动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方法和特点,也是《解放军报》多年来的传统和亮点。

众所周知,“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是深度报道的总体特点。作为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问题实质,追踪和探索事件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在抓问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对于一般客观性报道而言,深度报道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突出向新闻人物和事件的纵深开掘,既追求报道的真实,更追求报道的深刻,既深入探寻事件的本质,更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毫无疑问,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应成为新闻工作者采写和推进深度报道的着力点。

回首3年多来采写《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稿件的经历,笔者对此感触很深:提高新时代军事深度报道的指导性生命力,应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深耕细作,增强军事深度报道的指导性传播力,推动强军兴军实际问题的解决。

一、放眼全局—抓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毛泽东同志则认为,一篇文章“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众所周知,新闻是引发和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舆论的力量就在于能够及时地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民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一篇深度报道的成败、深浅和分量轻重,以及对读者有无可读性和指导意义,往往看问题抓得如何。可以说,抓住了人人关心的热点问题,就找到了深度报道的切入口;抓住了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就能写出有质量有分量的重头稿件。

给“军营观察”版采写稿件的实践让笔者感到:确立军事深度报道选题,首先应站在全局的高度遴选,抓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这样的问题社会最关注、读者最关心,采写的稿件分量也最重。

2018年初,笔者到陆军第78集团军某旅采访,该旅政委无意中说,他们旅是从山东驻地移防到东北来的,过去山东很多人为了生活闯关东,他们现在是为了强军兴军,可谓是新时代“闯关东”啊!

本是无意中的一句玩笑话,却一下子打动了笔者。在此次国防和军队改革中,许多部队移防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移防对我军战斗力到底有何好处?这个旅“闯关东”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基层部队移防中遇到的酸甜苦辣,但既生动又典型,其中有许许多多换防部队的影子,无疑是回答改革中部队移防课题的基层样本。

用事关强军兴军战略问题的标尺一卡,这个线索的分量一下就凸显出来。我们当即深入采访,推出了讲述这个旅《新时代,千里移防“闯关东”》的故事,讲出了许多换防部队快速融入新环境推进战斗力建设的种种问题和思想,使这一军事深度报道具有了厚重的生命力。由此说明:抓问题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虽然都有其自身的新闻价值,但那些能够具体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事关推进强军兴军进程等重大问题的线索,无疑最具时代特性、最具新闻价值,理应成为我们确定军事深度报道选题的首要选择。

2019年5月,笔者跟随军委军事训练监察组深入部队开展某专项训练监察,一路监察一路体味,由衷感受到军事训练监察这一制度体系对部队实战化训练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时间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线索重大,它并非单纯表扬某一个单位或某一项工作,而是在诠释我军军事训练监察制度体系,进而反映强军兴军的发展进步。

带着这一认识,笔者利用近20天时间,跟随军委军事训练监察组深入部队采访,围绕“督导部队把练兵备战摆上中心位置”“破解练兵备战重难点矛盾问题”和“打仗的标准就是训练监察的标准”三个方面,采写了整版深度报道稿件,引起了全军官兵高度关注。

从中可以看出,要遴选好深度报道选题,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虽然深度报道要从微观入手,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却要有宏大的全局背景,微观的新闻事实需要从宏观的高度去把握,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是写不好深度报道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上下求索、纵横对比、事理结合、阐发真知。

2019年7月初,教育部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联合颁发《军队院校聘请普通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暂行办法》后,笔者感到,这是事关全军院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新闻。笔者立即采写《我军院校教育开放办学实现历史性突破—地方高校老师走上军校讲台将成为常态》的见闻式报道,并专访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领导,深入诠释军队院校聘请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对院校建设和强军兴军带来的重要意义。稿件刊发后,网上点击率居高不下。很多网友留言说,这篇稿件的内容很新、主题重大、分量很重!

二、着眼定位—抓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

2019年7月,笔者到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6医院训练场采访,无意中发现,他们平时野外驻训竟然也吃战时单兵自热食品。深入一了解,原来他们在训练中发现,过去战备粮习惯了只在演习和驻训时才下发给官兵吃,导致平时消耗少,部分战备粮过期变质。而且因为很少食用单兵自热食品,一些官兵拿到手后竟然不会吃。

原本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可放在备战打仗的高度来衡量,问题就不小了。长期和平环境让官兵远离战场,养成了不少类似见怪不怪的惯性思维。这不仅浪费了资源,更是和平积弊的一种表现。笔者越采访越兴奋,破除和平积弊,推进实战化训练,必须改掉这些习以为常的习惯。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写了《战备干粮,平时也该吃一吃》《演兵场上,我们还有多少“习以为常”》等稿件,深刻剖析我军训练中还存在诸多和平积弊的习惯,鲜明提出“不倒出鞋里的沙粒,就翻不过实战的‘大山’”“一次成功是侥幸,两次成功靠运气,三次失败是必然”和“从‘素练之卒’到‘久战之兵’,实战化训练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等深刻观点,在部队各级引起强烈反响。很多部队领导和基层官兵都反躬自省,主动对照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段经历让笔者感触很深:深度报道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和新闻责任担当,也反映了一个媒体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底蕴。《解放军报》担负着服务强军兴军事业、引导官兵思想、指导部队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责任。因此,我们在确定军事深度报道选题时,头脑中一定要牢记这一独特定位,时刻想着部队建设。

有了这样的使命责任,我们在军事深度报道中抓问题,就不能浮在表面上,必须着眼深度不断深挖,抓住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才能使深度报道真正深下去,体现针对性。

2018年9月,笔者到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采访时听到一件新鲜事,该旅下发一份新规定,在基层连队炸了锅。原因是,过去旅机关下发通知一直都是严禁、禁止、不准、不让,可这次他们下发的规定里竟然是“十个可以”:可以在体能训练时戴耳机或用小音箱播放音乐,增加训练趣味;可以在休息时间通过政工网看电影、玩游戏;可以在符合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的情况下使用智能手机;可以在非公共场所吸烟,但不提倡吸烟……

这件事也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追问之下,该旅领导道出了出台这一规定的原因:“从严治军”不仅要有“堵”,也要有“疏”;不仅要让官兵知道不能做什么,也要让官兵知道能够做什么。

这件事情虽小,却让我们对从严治军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一视角来看待这个规定,无疑是部队管理史上的创新之举!带着这样的深度思考,笔者专门采写了《“十个可以”真“可以”》和《带兵人:我们跟上新时代了吗?—北部战区陆军部队着眼时代特点更新观念抓管理的调查与思考》整版深度报道,鲜明提出“军营不是脱离社会的‘另一个世界’—带兵人的‘鸵鸟心态’是跟不上时代的表现”鲜明观点,告诉大家“能把‘帽子’甩过墙头,就一定有办法翻过去—解放‘大脑’,才能解放‘手脚’”,并配以“带兵需要摇头也需要点头”的言论,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官兵一致点赞。有网友留言说:“一个领导,不能穿着旧鞋走老路,也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端正看待新时代官兵的视角,转变管理方式,是我们这支军队大有希望的标志!”

回首这几次采写军事深度报道的经历,笔者深刻感到:军事新闻不仅具有引领舆论的功能,更具有引领部队建设的作用。能抓住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采写的军事深度报道就能受到广大官兵的关注和喜欢,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对接受众—抓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

网络时代信息纷繁复杂,受众随时面临着海量的信息选择。深度报道作为新闻宣传的“重型武器”,要想最大限度抓住更多受众的目光,就必须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选题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

那什么样的新闻内容才能受到最广大读者的关注呢?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记者每天都会获取大量的新闻线索,其中不乏可做深度报道的题材。但我们首先要告诉自己,只有读者最喜欢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选题,他们才最感兴趣,才最能调动起他们的连续阅读欲。因此,答案不言而喻,官兵关心的现实热点焦点问题,最受广大读者的关注。

2018年的冬天,笔者在基层部队采访时听许多带兵人反映,现在的官兵关系可跟以前不一样了,很多人都津津有味地历数种种变化,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可没想到的是,深入机关和连队一聊,更多的人告诉我,不仅官兵关系跟以前不一样了,就连兵兵关系、官官关系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看到大家这么有同感和共鸣,笔者深入采写了《兵跟俺娃一般大,咋带?》的新闻故事,抓住最典型的一个侧面,用最直观的方式道出了如今兵兵关系的一个最显著变化。紧接着以此为牵引,以《亲爱的战友,战场上请把背后交给我》为题,采写了来自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兵兵关系的新闻调查。以生动的故事告诉大家,军营还是那座军营,可战士组成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发出时代之问: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如今你是怎么了?

随后,深刻剖析新时代兵员成分日趋复杂化,士兵的年龄、兵龄、经历和学历等对“兵兵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等深层次原因,层层剥笋引导广大官兵认识到:最难的共苦、最险的并肩,才能培育最强的战斗力!

稿子在“军营观察”整版刊登后,在官兵中引起了广泛热议,许多战士都在网上发帖说,从这个版的稿子中,看到了我们所有人的身影!

初战告捷,笔者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再次深入基层部队,围绕官兵关系、官官关系两个主题,先后挖掘采写了《“兵”成了官,战士咋就不跟你掏心窝了?》 《平时不与战士同甘苦,战场谁与你赴汤蹈火》和《跟曾经的老领导搭班子,这关系该咋办》 《官官之道,几多“关系”需捋顺》4篇军事深度报道,与兵兵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深度观察。稿件发表后,从军委机关到基层连队都反响强烈,网上点击量累计数千万次。

这次报道启示我们:军事深度报道“抓问题”,应该把上级关注的重点、部队建设中的难点同官兵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作为深度报道的兴奋点与着力点,不回避官兵关心的热点问题,从报道内容上增强同受众的“贴近性”,方能发挥舆论引导的强大作用。

众所周知,深度报道之深,在于对重大事件和新闻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化的解读和评价,从而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深度报道的采写理念、水平和价值取向通过稿件与受众发生直接联系,在传播中吸引受众影响受众。反映受众需求的深度报道,自然更能够受到受众的欢迎。因此,我们确定深度报道选题时,既要注重报道的新鲜性、释疑的准确性,更要突出受众的关注性。

多年来给“军营观察”版采写深度报道的实践,让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在新闻事实、记者认识和受众需求三位一体的提炼中,着眼受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寻找出信息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探寻受众的需求,就能快速寻找到最佳交叉点。

一天晚上,笔者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通信站大学生士兵张莹打来的,想让笔者给他出主意:提干落选后,他是该退伍还是该留队?

这些年下基层部队采访,记者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士兵,他们都和张莹一样,热爱部队,热爱这身军装。然而,每年的退伍季,几乎所有像张莹一样的大学生士兵,都面对走与留不知如何选择的苦恼,面对内心对未来选择的犹疑与权衡。

“究竟该走还是该留?”面对张莹的苦恼,笔者一时也不知如何作答,脑中闪现一个大大的问号:毫无疑问,在人民军队转型重塑的今天,部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士兵。那么,我们该如何留住这些“张莹”们?

于是,一个陌生来电,引出了一次专题调研。笔者深入采写《退伍?还是留队?》《“走>留”的不等式如何破解—对基层部队大学生士兵留队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的整版深度报道。稿件刊发后,在基层部队尤其是广大大学生士兵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许多大学生士兵在文章后面留言讨论,点赞文章写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抓住一个人人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深度报道就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越是把问题抓到官兵的心坎上,就越会激发官兵的关注度和阅读兴趣。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处,用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抓取官兵普遍关注的方向性问题,从而唤起官兵的注意和支持。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陆军防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