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突发事件中纪录片电影化创作探析

作者:■李 臻

摘 要:暴发于2020年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如何以纪录片创作方式,运用电影化的影像表达,创作一部纪录片,全景式反映人民军队坚决听从习主席号令、火速抽组医疗力量驰援武汉、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事迹风貌,是本文探析的重点。

关键词:新冠肺炎;突发事件;纪录片;电影化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的格言。在危险的“战场”环境下开展新闻报道活动,尽可能地去靠近现场,观察、感受、记录真实,是来到武汉疫区的每一位军事记者的初衷。

纪录片创作,不同于一般性新闻事件报道、自媒体的Vlog或者电视直播,通常以真实的生活、场景等为原始创作素材,以真实环境、真人真事为具体表现对象,通过特定的艺术加工,配以灵活的表现形式、多元素的叙述方式,主、客观视角并用的手法来展示现实生活。

2020年2月15日,我和两名摄影师赶赴湖北武汉,创作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击疫情纪录片《为了人民—人民军队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纪实》(以下简称《为了人民》)。依据该片的创作实践,我对突发事件中的电影化纪录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析,以期提供有益的现实经验和借鉴价值。

一、叙事方法的电影化

纪录片《为了人民》是全景展现在习主席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贡献的生动实践。导演组在遵循时间逻辑顺序的基础上,突出重要时间节点上发生的大事件,按照“闻令而动 火速驰援”“勇挑重担 敢打硬仗”“党旗飘扬 党员争先”“奋力攻关 科学防治”“赤诚爱民 无微不至”“军民同心 众志成城”六个方面,构建了主题的结构方式。以习主席一系列重要决策指示作为每部分的思想引领和根本表达内核,通过20余个不同岗位、不同军兵种的一线军队医务人员的故事进行串联,从个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立体、全面地呈现出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和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作风,描绘了一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恢宏画卷。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无论拍摄的主体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都不能背离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不是“流水账”似的绝对现场实录,而是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客观的集中表达。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只有身处真实的“战场”环境中,才能看到、感受到“战斗”的真实。不少人认为,在“战时”环境下,只要开机对“战况”进行拍摄,就能够实现对战争的真实记录,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支撑一部纪录片的,除了画面,还有结构、主题、音效等其他元素。在真实记录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到主题表达、受众的收视习惯和传播效果等。因此,本片在每部分的主题阐释上,尝试运用电影化的故事进行呈现,试图使本片能够在传递先进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调动起受众的收视欲望,从而收到提升传播率的效果。

二、视听语言的电影化

如何运用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纪录,纪实段落与情绪化、意境性镜头怎样有机结合,镜头拍摄如何完成电影化表达,是我们在摄制《为了人民》时始终关注的重点。

1.视觉要素:镜头规范精美与情绪意境镜头的应用。与那些人们印象中摇摇晃晃、随机抓取拍摄下来的记录镜头相比,电影镜头更具有造型感和丰富的色彩还原度,在视觉上能够产生美的体验,能够借助镜头表现拍摄对象的情绪、传达创作者主观意图。值得注意的是,造型感和意境化,需要精心调度拍摄对象和现场,否则,就很容易因主观意识的介入,没有把握好“度”而显得缺乏真实。从镜头语言上来说,合理运用电影化镜头,能够给纪录片带来审美体验,更好地进行故事、情感的传达。因此,在造型感基础上,调度拍摄对象进入真实的角色还原,是纪录片成功的重要前提。

拍摄镜头平稳、规范、有造型感和质感,是电影化影像塑造的基本要求。清晰是镜头拍摄的底线,但在抗疫一线拍摄记录军队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救治患者的画面时,由于摄像记者和机器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这一在常态化工作环境中轻易就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救治一线却显得难之又难。作为为数不多进入武汉火神山医院污染区拍摄的团队,由于电影化影像品格的拍摄需求,每个镜头的拍摄,都要携带三脚架、滑轨等装备,大大增加了摄影师的身体负荷,拍摄难度前所未有。每次拍摄结束,摄制组都会对当天拍摄的镜头进行回看、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集体讨论解决办法。

在画面清晰、规范的基础上,为实现镜头表达的最佳成像效果,摄制组使用定焦镜头拍摄了大量电影化风格的特写和大全景,运用长焦远调,既展现了污染病区内的真实感,又借助前景进行虚实变焦凸显主体。同时,运用特殊摄像器材滑轨、如影等,通过镜头的运动来表现或紧张或舒缓的节奏,而不是后期技术完成的加快或放慢。根据不同情绪、意境表达的需求,拍摄了大量升、降格镜头,长镜头,延时等。

例如,在讲述重症监护室内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的故事时,注意用不同角度、景别镜头分切来呈现。分别用全景交代环境,表现场景的全貌与医务人员的全身动作;中景表现医患之间、医患与病房环境之间的关系;近景突出拍摄主体;特写刻画人物细节,增强受众的接近感。电影化的镜头语言与纪实镜头穿插结合,在传递现场真实的同时,赋予受众新的审美感受。

为避免视觉上单一,拍摄场景从污染病区内,延伸到清洁区,即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办公室、走廊、防护装备更衣室,甚至于医院环境之外医务人员休息的驻地、武汉市街景、机场火车站等。同一场景、人物、事件的拍摄,摄制组会变换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拍摄主体,跟拍两到三次,在记录真实的同时,力求镜头呈现上更加丰富多元。

2.听觉要素:现场同期声与音乐有机结合。在拍摄过程中,创作团队有意识地录制现场环境声。如果单纯借助摄像机自身的收声功能,很容易将庞杂的声音混合收纳,且在后期很难分离出清晰纯净的部分,因而无论“面对面”采访还是现场随机提问,或者是纪实拍摄,摄制组都外接了无线麦克风,确保能把声音信息准确传达给受众。于是,受众在片子中可以清晰地听到病房内各种仪器的“嘀嘀”声、婴儿的啼哭声、医务人员现场救治的同期声等。

同时,在片中多处插入与叙事主题相应的歌曲。如讲到“闻令而动 火速驰援”这一主题时,选用节奏快、推进感强的歌曲《胜利召唤》;在“赤诚爱民 无微不至”主题下,讲述军队医务人员促成身患新冠肺炎的母亲与新生宝宝“云”相见的故事时,选用温情为基调的歌曲《有你在身边》;在讲述“军民同心 众志成城”主题时,选用众声合唱歌曲《众志成城的力量》。真实感人的画面借助音乐的力量,将情绪一次次推向高潮,使故事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有效增强了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

三、人物刻画的电影化:用细节营造故事氛围

新冠肺炎疫情下,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进行救治的军队医务人员是在什么情况下领受任务的,接到任务命令时做了什么,来到武汉后每天的工作、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和记忆,这些都是远离一线的受众所关注的。

但是,面对4000余名军队医务人员这样一个庞大的拍摄群体,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到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最有意义的鲜明故事、最动人的细节载体,以及尽可能用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将这些人物、故事和系列再现于屏幕上,成为摄制组面临的一道难题。

纪录片创作的首要一点,要求创作者必须以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善于发现的眼睛,识别并聚焦事件的核心。结合以往纪录片拍摄的经验,摄制组将拍摄的第一站选在了关注度极高的武汉火神山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随后像抽丝剥茧一般层层递进,在拍摄中寻找新的人物、线索和故事点。2个月的时间,摄制组在拍摄典型人物如陈薇、毛青、张西京、陈静的同时,还将镜头对准年轻一代护士诸如唐杰、骆燿、李晨等“小人物”身上。在他们的平凡故事中,挖掘动人的细节。

情致动人处,必发乎于真。武汉火神山医院文职护士李晨与母亲通话时,将鼻梁上的压痕像展示成果一般给母亲看,她的母亲哭着说“你当我真不心疼你啊”。片子播出后,许多观众看到这感人的一幕,眼睛都不禁湿润了。这是真实带来的共情力量,是离家在外的儿女,思念父母时的真情流露;更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勇士们,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无惧生死、勇斗疫魔的真实写照。

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周玉保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感谢刘冬梅精心治疗”“感谢党的关怀”两句话。这一细节的捕捉和放大,让受众真实地感到了在疫情之下“祖国母亲好,儿女就平安”这一真谛,传播了正能量,在微博形成热议话题,阅读量过千万。

像这样在宏观叙事、呈现整体态势的基础上,捕捉生动感人的细节、运用真诚、真实和真情等因素,从而达到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共同为战胜疫情积聚磅礴力量,是创作团队所期望实现的效果。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