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新时代边防报道采写探析 ——兼谈边防报道如何紧贴时代主旋律

作者:■郭丰宽

摘 要:边防报道是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在变,边防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紧贴时代主旋律搞好边防报道,是当前军事媒体人必须直面的一道时代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实践,探讨边防报道采写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以期为提高边防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边防报道;新闻采写;时代主旋律

边防报道,是指反映与边防建设相关的人和事的报道,与训练报道、政治工作报道、后装等领域的报道一样,是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国家来说,边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密切相关。边防建设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军事新闻的特殊功能,给边防报道采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时代在变,边防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紧贴时代主旋律搞好边防报道,是当前军事媒体人必须直面的一道时代课题。笔者曾多年在西藏边防一线从事新闻工作,在新闻采写中对此有过一些探索。本文结合笔者实践,探讨边防报道采写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以期为提高边防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写边,谨防一味地直描“苦”

古往今来,从来不缺描写边关的诗文。李白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岑参的“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当有人为这种悲壮、艰苦寂寞唏嘘感叹时,许多豪情满怀的有志军人却对此一笑置之。

真正的铁血军人不会逢人便诉说这种艰苦,只会从这种艰苦中品咂出守望万家灯火、守护国泰民安的丝丝甘甜与阵阵幸福。的确,在真正的军人眼里,与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相比,与人民群众的安宁和幸福相比,这些苦是如此渺小,不值一提。因此,我们在书写中要把握一定的度。

(一)以苦为伴,杜绝动辄“以苦卖苦”

“以苦为伴”需要高昂激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博大浑厚的家国情怀作支撑。在艰苦的岗位上苦中作乐、在艰巨的任务中铸就荣光,彰显了军人心有大我、豪气盈天的家国情怀,却不能以苦卖苦,叫苦连天。

李素芝是西藏军区原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首届全国敬业奉献候选人,戍守边关30多年,在为兵为民的巡诊路上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为赶路他经常吃不到热食;为给老百姓看病,有一次他刚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就挂着吊瓶坐车一路颠簸奔向牧区……

2012年,在解放军报社开展的“新春走军营”活动中,笔者随李素芝带领的医疗队一起巡诊,遭遇暴风雪多次遇险。途中因积雪挡道,50多岁的李素芝拿起铁铲与年轻人轮流铲雪开路。脱险后笔者问他:“您长期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啥呀?”他动情地说   :“ 我只图西藏的老百姓能从心底说4个字 :共产党好!”

从李素芝身上,笔者看到了一名边防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无私奉献情怀,看到了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当晚,笔者就以《我只图4个字:共产党好》为题,写他“如何以苦为伴,把苦中求作为当成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不变的追求”。稿件发往《解放军报》后,很快在头版头条刊发。

此稿后来和笔者采写的“记者新春走军营·风雪追踪李素芝”其他8篇稿件,被评为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系列组三等奖。

(二)以苦为荣,禁止讲“躺着就是奉献”

现实中我们常听到有人对西藏边防官兵讲一句话,“你们在那里很辛苦,躺着就是奉献”。

这句话的本意是西藏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由于气压低,连睡觉都对身体有损伤。这本是褒扬边防官兵的一句话,但有人断章取义,最后成为“守摊子”“混日子”的代名词。

西藏边防官兵对此持反驳意见:我们没有躺着呀,我们都是以苦为荣,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创造了非凡业绩。

今天的官兵虽然很少亲身经历炮火纷飞的战争,但当笔者面对边防一线连队、哨所官兵时,还是从他们被高原紫外线灼伤的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读出了那份保卫国家、服务人民、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2014年,为充分体现边防官兵崭新的精神风貌,笔者深入海拔5300米的边防一线采访,分别以《海拔5300米,我们仰望什么》《雪域从军路,我们超越什么》《戍边守关,我们传承什么》《天边的哨所,我们坚守什么》为题,讲述了边防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追求,向世人展示了新时代革命军人所特有的“以苦为荣”本色—无论是荒无人烟的雪域孤岛,还是飞沙走石的戈壁边疆,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地方,都有中国军人艰苦奋斗的坚毅身影。

(三)以苦为乐,不要写得“乐无边界”

“以苦为乐”是边防官兵的口头禅,体现了边防官兵始终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如何客观反映“以苦为乐”是边防报道采写中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

笔者刚当记者时,一名老记者对我讲,你在西藏搞新闻少不了写官兵弘扬以苦为乐精神方面的稿件,但不能“乐无边界”。把“乐”字无限放大就过了,情况严重时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他举例告诉笔者,有名部队报道骨干写一个哨所官兵弘扬以苦为乐精神,说大家艰苦奋斗,上级来调研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老兵说没困难,我们生活都很好。结果给上级一种误导,影响了上级决策。

这名老记者的话,对笔者震动很大。笔者当即向他取经。他说,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有真正深入现场,亲身感悟边防,用心体验官兵的工作生活,就会有答案。

2011年解放军报社开展“边海防巡礼”活动,笔者按照这名老记者的教导,坚持不到现场不写稿、不是亲自采访的事不动笔、没经当事人签字不发稿的“三不”原则,采写的《墨脱:曾经与世隔绝的地方》《3197级台阶上的人生攀登》《没有水的无名湖》《查果拉,伸手把天抓》《日东哨所:骡马运输队的“失落”》等8篇稿子,不仅没有发生任何歧义,还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

此次成功从一个侧面说明,以苦为乐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达到的一种心境、一种人生的境界,而不是可以随意拿出来炫耀的“资本”。

从那时开始,笔者就注意写边防稿件时,尽量避免渲染“苦”,而是艺术地展现边防官兵追求积极向上的一面。

二、写防,不能限于一岗一哨

防,即指防备、防守、防御,过去,叫“守关防边”。有人认为,防就是一堵墙、一块界碑。这是一种狭隘的守防观念,没有国哪有防,只有强国才能强边,才有稳固的边疆。

边防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宗教、科技、地域等诸多方面。因此,守边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写边防也就不能限于一岗一哨。

(一)有国才有防,要体现强国富国带来防的变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西藏社会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西藏发展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这几年西藏的变化,是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拼搏奋斗,由大国向富国、强国迈进的显著标志,到过西藏的人都会发出“西藏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如何通过西藏的变化来凸显国防的强大?2013年9月,笔者接到随我军汽车部队向墨脱拉运过冬物资的命令。一路亲历采访,见证了过去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第一次驶进建制车队。在写这篇稿件时,笔者没有直接去讲国家富裕,而是以《我坐汽车去墨脱》为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与其他人相比自己如何进墨脱,侧面反映了过去墨脱驻军所需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和少量直升机运输的历史,以及今天运输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的喜人场景。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边防条件一直发生着变化,如直升机巡逻、“电子哨兵”、陆空一体巡逻等。国家的富强带动着守边条件的不断改善,过去传统的风雪中一兵一卒、一岗一哨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很多战士讲,看到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站在边关都有一种力量和信心。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守防力量,一篇完美的边防报道不能忽视这一重要元素。

(二)有兵方能防,要体现“士兵第一”的主体地位作用

士兵,是部队的主体,他们通常是新兵分在哪个连队,以后的军旅生涯基本都将在那个地方度过。他们付出青春、咽下苦难、战胜危险、创造奇迹。特别是在边防部队,入伍时一名不起眼的战士,往往是日后打响对敌斗争第一枪的人,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尤为明显。

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二连原班长杨祥国是宣传比较成功的一个士兵典型。当时他从军10年,60多次往返160公里长的巡逻路,47次遇险,身上留下21道伤疤,13次奋不顾身营救战友。在团里,大家都叫他“巡逻大王”,可见他的影响力非同寻常。

这条巡逻路笔者随他用6天5夜走过一趟,先后翻过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趟过10余条冰河,跨过8处泥石流冲沟,登上37处断崖、26条悬梯……出发时带的军犬、牦牛,没走到一半就卧地不走,原地等待战士返回。

每次巡逻,杨祥国都要比别人多负重十多公斤,长年累月导致脊柱变形,他身高竟然比当兵前矮了1厘米。谈及此事,杨祥国常讲:“身高矮1厘米不算啥,领土少1平方厘米怎么办!”

听了杨祥国的话,我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题目:《笑傲雪域边关》。稿件定位为路艰难到军犬、牦牛走不了,他却走了10年……此稿在《解放军报》刊发后,网友称:“此稿显示出了与其他媒体别样的特色。”杨祥国提干后,仍在二连巡逻路上按一名士兵的要求戍边卫国。

杨祥国式的边防战士还很多,放弃优越环境到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服役的清华大学在读学子吴毅恒、“只要祖国需要我愿一生留在这里”的宗山观察哨哨长徐国江、不愿承接亿万家产甘愿守边关的乃堆拉哨所战士刘长民等人。他们用行动展现了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和担当,也激活了笔者寂寞的笔尖。

(三)有民力量大,要突出“全民国防”的作用

西藏地广人稀,边防线长,守防压力大,与驻地群众一起守防护边,建设固若金汤的边防线,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亲切回信,让一对藏族姐妹与父亲桑杰曲巴几十年如一日守边巡防的感人故事走进了人们视线。作为军事记者如何去反映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领土的这种精神,写出与其他媒体别样的风格,成为我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

深入采访后,笔者找到了答案:是坚持守边护边报答党恩的精神传承,更是发自内心守护祖国领土的坚强决心。在他们内心,高原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脚下的土地是祖国的前哨,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正如卓嘎、央宗姐妹在写给习总书记的信中所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笔者以《阳光洒满玉麦山谷》为题,娓娓道出他们这种感恩的心。

今天的玉麦乡,已经由几年前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百余人。他们既是牧民又是民兵,在对敌斗争的一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写边防要注重反映“全民国防”的鲜活事例。

三、写守,要跳出固有思维定势

当兵之初,笔者第一次休假,一位朋友问我:“你在西藏边防,每天是不是像电视里看到的很多边防战士一样,骑着高头大马,扛着钢枪沿着铁丝网巡逻?”我无语,只能笑着告诉他,西藏边防气候恶劣、地势险要,大部分地区看不到马匹。

西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边防部队守边巡防的事,很多人不知道。作为军事媒体人,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西藏边防是如何被守护的,义不容辞。

(一)要讲清楚“守得住”的底气从何而来

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建设,是受众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推动了边防基础设施的建设,边防部队战斗力明显提升。但是,如果仅从这方面反映边防的战斗力建设,显然是不够的。这考验军事媒体人的综合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西藏边防部队怎样学习理解这一重要精神,是外界最想知道的。恰在这时,西藏军区提出在部队深入开展“距离再远绝不忘忠诚,争做新时代的好战士;氧气再少绝不缺精神,争做老西藏的新传人;海拔再高绝不辱使命,争做打胜仗的刀尖子;环境再苦绝不破规矩,争做守纪律的老实人”的“四绝不四争做”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这个教育,笔者当即以《戍守雪域,如何在新时代“百炼成钢”》为题,全面报道了西藏边防部队扭住总开关、抓住牛鼻子,推进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地生根见成效的做法,展现了新时代雪域戍边官兵在高原书写忠诚答卷的过硬事迹,受到各级好评。

军队战斗力由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结合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人是战斗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决定性要素,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力量。对我军来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提升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战斗力生成的第一需求。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建设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作为军事媒体人,必须把握好边防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要素,向受众讲清楚“守得住”的底气从何而来,准确回应受众关切。

(二)要明白“守得住”的本领从何而来

边防部队的报道不好写,就是因为很多人往往给边防部队戴上“边防”的帽子。要是我们在写边防报道中局限于“边防”二字,就受到了很多框框的限制。

边防军人首先是军人,军人最大的价值不是奉献是打赢,能打胜仗是军人共同的责任和担当,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军人别无选择。因为没有哪一支军队,不渴望打赢;没有哪一名军人,不想追求胜利。然而,残酷的是:胜利永远只属于少数人。那么,这些人是何许人?他们胜利的力量又从何而来?这是受众迫切想知道的,也是军事媒体人要向受众回应的。

驻藏某旅20余次在重大演习中唱主角,百余次在军事任务中打头阵,连续数年在上级比武考核中荣获团体第一。他们如何赢得胜利?又如何理解胜利?在参加该旅的宣传报道中,笔者从“除了胜利别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胜利从来偏爱‘时刻准备着’的部队;军人有所怕,才会有所不怕;坐等胜利,就是失败。”三个方面,以《胜利,从何而来》为题,讲述了他们如何赢得胜利,又如何理解胜利。稿件在《解放军报》刊发后,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有网友留言称:“这篇稿件让我们认识了边防军人能打仗、打胜仗的真正底气。”

这对我们是有深刻启示的。全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对边防军人的认识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定势,要着眼受众审美情趣的变化,站在受众的角度,多在“为什么”“怎么样”上下功夫,把边防军人能打仗、打胜仗的底气告诉受众;多讲边防军人紧跟时代变革、紧跟新军事革命步伐的故事;多讲边防军人着眼边防特点,发挥聪明才智谋打赢的故事;等等。

(三)不能忘记“守得住”的背后力量

有一句歌词是“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很多边防军人在谈到自己立功受奖的感受时常讲,我不是一个人在守边,军功章有妻子的一半。

2013年春节笔者到某边防团采访,碰到一个来队离婚的军嫂。这个边防团距离军分区300多公里,期间要翻越7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路途要走六七个小时。她到了部队,她的丈夫执行任务没回来。边防团政委说:“他在海拔47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执行任务,你没事做要不去转转吧。”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去哨所路上她遇到暴风雪,70公里的路用了11个小时 ;哨所的高压锅坏了,做出的是夹生饭;睡觉盖4床被子还冷得睡不着觉……一趟哨所行回来,她再不提离婚的事了,决心支持丈夫安心守边。

这名军嫂叫陈雨,她的丈夫当时是该团工兵连指导员范立明。听了她的故事,我以《一名军嫂的内心独白》为题,讲述了一位80后西藏边防军嫂的“心灵之旅”。从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西藏边防军人在“生命禁区”不含任何杂念地忠诚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更可以窥探出广大边防军嫂为支持丈夫戍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