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紧贴受众:让军事科技人物报道更有亲和力

作者:■方姝阳

摘 要:宣传好军事科技人物,对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动力、提升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军队主流媒体的宣传实践,阐述了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的重要意义和面临问题,论述了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把握的着力点,以期为提高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着力点

军事科技人物是指以军事科学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工作者,是国防科技事业的主体力量。近年来,军事科技人才在我军干部队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技术密集型单位,专业技术军官在所属领域占比有的超过70%。宣传好军事科技人物,对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动力、提升战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科技人物报道是指以描述军事科技人物为主的,包括消息、特写、通讯、专访等多种体裁在内的,通过生动鲜活讲述军事科技人物的故事,以展现其宝贵精神特质的军事新闻报道形式。当前,军事科技对世界军事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人们对军事科技领域的日益关注,都呼唤着这种融专业知识及人物报道于一体的形式。让“高大上”的军事科技人物走近官兵,走进广大受众,既是军队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的重要意义和面临问题

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受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才能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的亲和力,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一)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科技报道吸引力,拉近科技人物与受众之间距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的作用来看,近年来,军事科技发展迅猛,成为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助推器”。作为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科技人物报道承担着将军事科技战线中最优秀、最典型的代表推介给受众,通过展现其如何使科研准星瞄准战场靶心的过程,传播其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进而活灵活现塑造当代军人精气神,对提升官兵科学素养,激励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高大上”的军事科技人物“接地气”,是做好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之路。

从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的特点来看,面对专业文化水平、科学思维素养各不相同的受众,对军事科技人物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把握难度很大。如果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缺乏亲和力,官兵就难以深切体会其魅力和活力,传播质效也会大打折扣。此外,报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特征也要求军事新闻工作者要把采写切入点放在受众的视角和层面,把艰深难懂的科研工作精准地“化繁为简”,使受众能认同、受启发、被吸引,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从受众对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的需求来看,受众之所以关注新闻,是源自求真求知求新的需要,源自对自我发展的迫切愿望。因此,军事科技人物报道要以满足受众需求,适应受众兴趣为前提。有人希望了解军事科技人物及其专业成就以强化科学思维,有人想从军事科学技术成果中了解前沿军事科技知识,有人则期待从军事科技人物的故事中获得更多情感共鸣和力量。因此,军事科技人物报道只有增强亲和力,才能具备吸引受众的资本,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所面临的问题

受部分军事科技人物报道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报道模式影响,时下一些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略显“高冷”,或多或少缺乏亲和力,影响了传播质效。

一是报道未把握好科学与通俗的“度”。阅读军事科技人物新闻时,“只写人物不见科技”或“只写专业不见人物”,是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前者遗失了军事科技人物最显眼的“科学性”标签,偏重于写精神层面的叙事,抑或逸闻趣事,难以写出人物精气神;后者则过于关注军事科技人物的专业技术,让稿件变成纯科普文,少有人物性格展现,也自然难以勾勒出人物形象,令受众感觉枯燥无味。

二是报道的“军味”“战味”不足。和其他领域的军事人物报道一样,军事科技人物报道做得怎么样,最终要看其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如何,是否做到为强军兴军鼓与呼。一些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科技”色彩浓厚,但对人物如何服务备战打仗鲜有提及。如果不紧贴“军事”做文章,找到“新味”和“军味”的结合点,就会偏离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的方向,这种报道缺乏特色和亮点,难以实现传播的初衷和价值。

三是报道陷入模式化。由于内容严肃专业和军事新闻写作的特殊要求等,军事科技人物报道容易陷入模式化,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在一些报道中,记者往往习惯将笔墨用于采访对象的成长经历、成就展示,鲜见人物话语,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人物素描也不见踪影,给受众的感觉是记者采访浅尝辄止,报道仅靠短暂接触和材料堆砌而成,人物形象很难“有血有肉”,更不用说生动传神了。若固守那些老化的定势思维、老套的报道方式,只会让受众一扫而过甚至避而远之。

二、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需要遵循的原则

知者行之始。让军事科技人物报道更有亲和力,是有原则可遵循的。只有坚持心向受众的传播理念,坚持唱响科技强军赞歌,坚持为部队和官兵服务,才能塑造出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人物形象,不断提高军队媒体传播质效。

一是选题注重贴近性。受众需求至上的理念, 就是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的思想根基。全媒体时代,军事科技人物报道要在全景式的大众视野中接受审视和评价。如何推出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就需要军事新闻工作者站在受众的视角,关注与官兵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例如,《解放军报》“中国军校”版开设的“礼赞最美军校人”栏目中,时常推出优秀科研团队和个人报道,除了讲述其用科技助推战斗力生成的故事,还紧贴受众审美情趣,多角度展现人物的学习生活经历,让受众从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中找到“接近性”。细腻动人的细节描写和精彩曲折的情节叙述,让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散发着温润的人性光芒。

二是人物呈现立体感。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不是呈给上级的先进个人总结,也不是组织开具的个人鉴定,而是要呈现给受众的新闻作品。如何把握好科学性、通俗性与趣味性的关系,立体展现出科技人物的人格魅力,是值得军事新闻工作者深思的课题。《国防科大报》开设“科技创新启示录”“科研先锋”“科技新锐”等栏目,走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一贯宣传舍小我为大我的悲壮以及渲染道德品行的高尚,还原他们在科研攻关实践中拼出“中国速度”“中国精度”曲折跌宕的场面和心路历程,并且多将镜头和笔墨伸向崭露头角的科研新星,让国防重器背后的无名英雄跃然纸上,引起积极反响。

三是表现形式生动化。全媒体时代,传统报道形式越来越难以赢得受众。积极探索官兵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现形式,提升受众愉悦性,更能达到高效传播的目的。以神舟十二号宣传报道为例,《解放军报》在采取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记者手记等多种报道手段基础上,还在神舟十二号发射当天,推出特刊《出征!中国航天员奔赴“太空家园”》,让受众第一时间系统了解执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增加了报道厚重感,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报道结构,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组合拳”凸显了军队主流媒体承担的职责使命,即创新是引领军队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增强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亲和力需要把握的着力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 作品要为受众所接受, 并对其产生影响, 才算达到了预期目的。全媒体时代,随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受众的心理需求不断升级,更加求新求异。但无论如何变化,军事新闻工作者都要设身处地为官兵着想,力求让军事科技人物与官兵“零距离”,报道才有吸引力说服力。否则,就会影响报道质量、弱化宣传效果。

一是报道风格平实真,消除距离感。一般来说,军事科技人物的工作生活是人们所不熟知的,他们深耕的科研领域和头顶萦绕的光环背后,仿佛构成了常人难以触碰的神秘世界。如何最大程度地为受众呈现他们的“真面目”,如何让军事科技人物报道可亲可信可学,是军事科技人物报道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和接近性,是决定受众是否选择并喜欢报道的关键。军事科技人物报道因为报道对象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难免让受众有难以亲近之感。对记者来说,就是要在采写之前,对报道对象的个人经历、成果及相关专业知识提前做功课,报道时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白描等写作方法,以理解的“深入”实现报道的“浅出”。

人文关怀是受众的深层次需要,军事科技人物报道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实现最大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因此,适当添加人文元素,合情合理地进行采写,能让受众从故事中获得启发和力量。以《解放军报》刊发的通讯《追梦人生最精彩—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程湘爱》为例,报道撷取程湘爱在科研、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几个片段或故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标题“人的一生,能从事热爱的事业是幸运的” “一门课就像一道菜,既要营养丰富,还要有滋有味” “路是走出来的,梦想是拼出来的”,都是人物原汁原味的话语。受众反馈,这样的语言平实而有力,真诚而耐品。

二是报道角度个性化,克服群像感。不少人认为,军事科技人物的形象再简单不过,废寝忘食、带病工作、不修边幅……加上一些军事科技人物报道内容的重复和雷同,很容易导致人物符号化、脸谱化,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近年来,军队主流媒体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例如,《人民陆军》报刊发的通讯《小战位搏出大天地—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陆军某试验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唐自力》,在属于科研人员的众多标签中选择了“全力干好一件小事”。稿件通过“大天地”与“小战位”的对比,报道了唐自力24年如一日,矢志科技强军,追求精益求精,铆在武器装备试验第一线,出色完成多项重大任务的感人事迹。这启示我们,人物特点突出可感,让军事科技人物报道成为备受受众关心和喜爱的“身边人物报道”,是增强亲和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文以载道。包括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和新闻作品在内的任何文字,都应以传达思想为要义。毋庸置疑,军事科技人物的个性体现在科研实践中的差异化表现,这也是每个人物独特的精气神。

三是报道样式多元化,凸显感染力。在陈薇院士系列宣传报道中,《解放军报》和相关新媒体平台展开同步、互动式报道。例如,在纸媒刊发通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音视频、海报、长图等形式。解放军报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视频《人民英雄陈薇:来自人民,反哺人民》、海报《陈薇:从军30载 为国铸坚盾》;中国军视网推出视频《陈薇:为国铸盾的人民英雄》;央广军事播发音频《陈薇:应对新冠疫情,要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等,让胸怀“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信念的人民英雄形象迅速击中人心,为纸媒做了精彩的扩展和深化。

全媒体时代,纸媒与新媒体相比,出版周期长、版面空间有限的问题已不容回避。要使军事科技人物报道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紧跟移动化潮流,注重媒体间的联动,让版面语言和界面语言交相辉映,形成整合传播效应,推动军事科技人物报道持续展现魅力和活力,发挥光和热。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