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从张郁廉新闻实践探析军事记者职业素养

作者:■张 涵

摘 要:张郁廉是中国知名的战地女记者。本文结合张郁廉的新闻实践,探讨军事记者应具有的家国情怀、专业水平、初心使命,旨在为军事记者培养职业素养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张郁廉;军事记者;职业素养

张郁廉是中国知名的战地女记者。作为抗战时期较早从事战地记者工作的女性,张郁廉1938年就深入前线投身抗日救亡的战地报道。她先后亲历了台儿庄大捷、徐州大突围、武汉会战、长沙大火、重庆大轰炸等重大事件,记录下一幕幕惊心动魄又震慑人心的场景。后期她出版了自传《白云飞渡》,记述下这段血与火的岁月。张郁廉的新闻实践,是中国战地记者的时代缩影。本文结合张郁廉的新闻实践,探讨军事记者应具有的家国情怀、专业水平、初心使命,旨在为军事记者培养职业素养提供借鉴参考。

一、军事记者只有深情投入才能真正与战争共沉浮

2015年,张郁廉之子孙宇立向媒体展示了母亲的全部手稿和有关军民抗战的真实照片。这些史料体现了张郁廉深厚的家国情怀,文字朴素却饱含感人真情,让这位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热血人生以及半个世纪的战火动荡跃然纸上。据孙宇立描述,他母亲一直是一位爱憎分明、勇于言说的女性。张郁廉自己也曾说:“我是在东北长大,长期受外国人欺压,民族意识特别强烈,能帮助当时采访的新闻记者,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到前线去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女孩,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满怀一腔热情奔赴前线,她的战地报道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爱国情感。

1938年,张郁廉在湘鄂战地前线所写的《长沙附近访问俘虏》一文中写到:“当我回到这批俘虏前,我压制不住我的愤恨!我能亲手杀他们!我愿意看日本野兽的血!此恨此仇是永世永代的了,我活着就是为着替我们牺牲了的姊妹兄弟复仇,然而,当时我还是强忍住了。”在这段话里,张郁廉将极度愤怒酣畅淋漓地直抒胸怀,但同时又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强烈压抑住这种民族仇恨,正视生命,尊重生命。在武汉撤退时,张郁廉因听到特三区即将变成“难民区”,心痛不已;当看到老幼成群逃离至法租界特三区时,感叹道“谁也不知道,我们这些无辜的兄弟姐妹们,将会受到什么样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张郁廉对于战争重创的不忍与对生命脆弱却无法挽救的无奈。

其实,这样直抒胸臆并带有浓厚个人情感的语句在张郁廉的报道中并不常见,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将自己与祖国命运紧系一起,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慨+。对于新时代的军事记者来说,虽然秉持“客观”的态度进行新闻报道是一以贯之的原则,但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是可以适当抒发真情实感的。战争环境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而军事记者可以作为公众的眼睛来观察战场、传递正能量。

由此可见,军事记者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作为底色来描写战争实况会使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增强,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本身的情感身临战场。军事记者只有深情投入才能真正与战争共沉浮。在当下互联网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军事记者就更要注意在新闻宣传过程中紧抓感染力,在内容描写上饱含真情,用细密的笔触刻画出每一个生动的军人形象和军旅故事,军事新闻工作才能不断焕发生机。

二、军事记者不仅要有深入前线的勇气,更要有精准传达信息的专业水平

与抗战同时期多在大后方的女性记者相比,张郁廉经常深入抗战前线进行报道。她将纸笔作为武器,在战场上四处奔走,记录下许多珍贵战争场面。在她的自传《白云飞渡》里记录了自己1938年随军到徐州昼伏夜行,历时21天突破日军包围圈的经历。文中描述道:“我赶紧面朝下抱头躺着,子弹像雨点在四近仆仆作响,身旁有人呻吟。不知过了多久,敌机飞走了,我清醒过来,坐起,浑身是泥土,腿上有血。”这一段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述出了紧张、惊险的战争场面。而此次徐州突围,张郁廉还有一篇专稿《徐州最后一瞥》中也记录有“有稀疏的炮声从西南方传来,十五、十六日的白天都在松林里过去的,夜里就到长官部等车,在这里每晚都会遇到一些熟识的脸,焦虑的等待出发的消息”。可以看出,张郁廉的字里行间对现场的把握十分精准,从炮声方位、昼夜变化以及抗战军人的情绪几个方面完整烘托出战时的焦灼氛围。

张郁廉在前线报道中不仅正面记录战场情况,同时也会多角度记述战争中百姓的生活。她在从武汉撤退时撰写的稿件《这是“武士道”》中写道:“十几分钟后,我们赶到被轰炸的地方,茅屋中弹烧着,火焰随风蔓延,几分钟后,十几所茅屋都燃烧起来了,居民从火里抢救他们仅有的破旧的棉袄,哭叫、呻吟、怨恨,充满了这几条小街道。”稿件真实展现了百姓在战争中艰难痛苦的生活。此外,张郁廉还非常注重观察前线细节。她用“她头发剪的像男人一样短,身上穿着一件单薄的绿布军服”。以及“车窗前站着一位年轻的战士,披着灰毯,黄瘦的脸上闪烁着一对大的凹下去的眼睛”。分别描画了战时女兵干练的形象以及患病战士憔悴的面容,这些对外貌细节的描写,从侧面展示了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需要年轻女子冲锋陷阵以及战事吃紧对军人的摧残。

从张郁廉前线这些形象生动、感情真挚的战地报道中,我们仿佛亲眼看到滚滚硝烟、亲耳听到哀鸿遍野、亲手触碰到百姓的泪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张郁廉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新闻情怀是职业坚守,国防担当是时代使命。军事记者不仅要有深入前线的勇气,也要有在动荡环境中冷静观察的能力,更要有精准传达信息的专业水平。随着传播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军事记者只有积极适应复杂的信息环境,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三、军事记者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初心和使命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战地记者应该由体力充沛的男性来担当,但新闻界没有什么所谓的绅士淑女,女性一样能在记者岗位上发挥特长,只是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张郁廉在前线采访报道时见证了太多战争的残酷无情、家破人亡、生离死别。但是身为一名战地记者,她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才能够保持理智和良好的心态去采访,写出客观公正的报道。

张郁廉生性乐观,总能在战争中苦中作乐、积极面对。她在自传《白云飞渡》里写道:“只记得在‘风景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停留数日,补充物资,并恢复精力,也顺便游览胜景。”能够在征途中将艰苦阻碍当作是游览胜景,如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支撑她进行新闻报道的重要因素。在行军休息时,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清洗鸡内脏,与绿豆一起煮过之后味道十分怪异,张郁廉称,这顿“怪味鸡”大餐久久停留在我的味觉记忆。在战事紧张、枪林弹雨的环境下还能有平和的心态实属不易。张郁廉这种坚定的信念与自身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养母去世给她带来沉重打击,独自成长求学,在战事动乱环境中应对各种困难,等等。这些经历造就了她坚韧的性格、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富有正义感的优秀品质。而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新时代军事记者不可或缺的。

张郁廉的理想信念或许和当代军人的理想信念略有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是要为了写出像“匕首”一样的新闻报道,既要鼓舞官兵斗志、提振官兵士气,也要记录战争、书写真实历史。

张郁廉的新闻实践说明,军事记者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初心和使命。军事记者要用出生入死的敬业精神与职业追求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出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