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让理论传播“地气”更足

作者:■徐文耀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充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当代媒体人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责任。

理论接“地气”,才有生命力。理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为大众所接受,科学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对于当代媒体人而言,就要持续在理论接“地气”上下功夫、用气力。

理者,纹也。万事皆有纹理,即事物发展规律。理论传播接“地气”,就应遵循传播规律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只有遵循规律的理论传播,才能避免曲高和寡,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影响更多的人,让理论传播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传播内容上,追求更强的贴近,在接“地气”中回应群众关切。伴随时代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们思想观念也产生许多新变化。理论传播要产生效果,唯有适应传播规律,研究变化了的形势,扣住变化了的思想观念,才能把传播内容与群众思想、群众关切紧密结合起来。唯有紧扣群众的关注关切,有的放矢地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才能真正把道理讲到群众心坎上,把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澄清,使理论传播产生解疑释惑、醒脑明目的作用。追求更强的贴近,就要带着问题意识进行议题设置,做到大处着眼、实处着手、上下结合,从思想和理论上引导受众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传播时效上,追求更快的跟进,在接“地气”中引领舆论导向。理论传播同样具有鲜明的新闻属性,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社会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理论传播必须紧贴社会生活,密切关注舆情,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要及时、主动、精准地发声,进行思想舆论引导。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理论传播接“地气”,尤其要树立“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各种错误的思想作坚决斗争,用正确声音压倒杂音、噪音,以积极主动作为争取群众,树立鲜明的舆论导向,把主弦律唱响,把主阵地守好,把主流价值观牢固立起来。

传播方式上,追求更好的融合,在接“地气”中打通“两个舆论场”。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催生许多不同形式的新型网络媒体。过去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理论传播,也应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加快向互联网传播转型的步伐。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10.11亿人。可以说,网民来自群众,网意反映民意。理论传播接“地气”,必然要适应媒体发展趋势,适应网民接受特点。要多采用平和平实的语言,而不能端着架子、自说自话;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寓理于事的方式,而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搞“空对空”。在传播形式上,可以把重要理论观点图表化制作,图片化展示;可以用H5、短视频等进行转化包装,达到“一次创作、多种生成、立体传播”的目的;可以运用发帖跟帖等网络手段,变单向传播为互动交流。总之,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让理论传播更加平易近人,打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理论传播,让群众听懂并接受才是硬道理。做到这一点,从事理论传播的媒体人就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调查研究,勤独立思考,让自己思想更加敏锐、洞察更加深邃,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宣传搞得有声有色,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更强的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