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 编 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提高英雄人物报道传播质效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 欣

摘 要:当前,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提高英雄人物报道传播质效成为一道时代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军地主流媒体的宣传实践,阐述宣传英雄人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论述如何增强英雄人物报道亲和力,以期为提高英雄人物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英雄人物报道;传播质效;创新

英雄有其特殊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引领示范意义。根据《民法总则》定义,英雄是指为国家民族独立、繁荣富强作出贡献在世或者牺牲的优秀人物。英雄人物报道目前还没有相关权威定义。根据前述,笔者引申为,英雄人物报道是人物报道的重要类别,是专指以描述英雄人物为主的,包括消息、特写、通讯、专访等多种体裁在内的,通过具体、生动地记述英雄人物的故事,以赞颂他们高尚思想品质的新闻报道形式。人民军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英雄人物报道也因此成为我军典型宣传的亮点,提高英雄人物报道传播质效成为一道时代课题。

一、深刻认识宣传英雄人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对英雄的宣传,特别是对人民军队英雄的宣传,产生了强烈反响。比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中不动身的事迹见报后,很快得到广泛认可,迅速形成社会共识,并掀起向英雄学习热潮,影响了好几代人。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外思潮的逐渐涌入,否定和解构崇高、贬低和亵渎英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度抬头。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一些网络大V质疑英雄,甚至污名化英雄的言行更是此起彼伏。近年对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雄的攻击抹黑,以及诋毁贬损、嘲讽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和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的突发舆情,就是典型例证。这些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英雄烈士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捍卫英烈名誉就是守卫我们共同的精神高地。近年来,我们纪念英烈、表彰先进、慰问英模,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英雄、尊崇英烈的浓厚氛围。同时,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以国法护卫英烈之名。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将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纳入犯罪。此前制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十二条也对相关行为作出规定,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如今捍卫英烈的法律武器在查处的个案中从条文规定转变为具体实践,更充分彰显法律的威严,彰显国家尊崇、保护英烈的坚定意志和有力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一度泛起的“污名化英雄”舆情,既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因素,也与部分英雄宣传报道的僵化、弱化等有关。一段时间内,有的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不同程度存在的叙事手法模式化、形象塑造脸谱化、过度煽情拔高化、灌输引导口号化等通病,在英雄人物报道上同样存在。再加上对英雄报道宣传的特性要求也不掌握,最终导致了“英雄事迹不可信”“事迹可信不可学”“他人去学我不学”等心态在民众心中蔓延。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给英雄人物报道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直面宣传英雄人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好英雄人物,提高英雄人物报道传播质效,让“高大上”的英雄人物走近官兵,走近广大受众,更好地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既是军队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二、采用“共情化”叙事,正面回应社会关切

普通人的自然心理趋向是“趋利避害”。而英雄行为多是以牺牲自身代价以利人利国,“能常人所不能,为常人所不为。”这种逆向的利、害抉择是受众面对英雄报道宣传的“天然心理门槛”。只有破除这一门槛,才能让受众信服。

首先,报道英雄事迹时应少用、慎用甚至避免简单使用如下表述:毫不犹豫、不假思索、义无反顾等。相反,真实报道当时当刻英雄人物的心理纠结、抉择过程,更加有利于受众与英雄之间形成“共情”。

“共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相互感染和投射。共情不是同情,同情几乎全部出于感性,而共情包含更多理性思考成分。比如,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除夕夜紧急增援武汉抗疫一线时,媒体报道的英雄群像里面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女军医吴娅利出征前和女儿相拥道别、深情牵挂的场景。依依不舍是人之常情,毅然出征是军人血性的具体体现。报道中完整展示两种心态,更加利于受众形成“共情”,在感动中思考、理解英雄面对未知疫情逆行出征的心理抉择和意义价值。

正是因为按照常人逻辑往往无法解释英雄行为,所以英雄人物报道也必须直面受众的关切和疑问。笔者采访过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的事迹,也作为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讲述过张超的故事。应该说,主流媒体已经较为充分报道了张超试图挽救战机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但受众在各媒体报道评论区留言最多的内容之一,仍是惋惜飞行员比飞机更宝贵,该跳伞时应跳伞。

此后,笔者又采访了冒着生命危险驾驶歼-15战机满油挂弹迫降的舰载机飞行员袁伟。这次报道中,更加有意识利用飞行员的亲口讲述,还原了战机低空撞鸟后已经做好跳伞准备,但面对前方村庄和城市最终毅然迫降返场的完整抉择过程,对受众的关切和疑虑进行了“预判式”详尽回答。

从实践来看,面对受众疑问回答得越及时、越充分就越能得到理解,宣传报道的说服力就越强,效果也越好。

三、确立重大英雄典型宣传“长周期经营思维”,切实做好“议程设置”

主流媒体注重宣扬报道典型,而有的民间资本借助新媒体大力推捧“网红”。以单纯逐利为目标,流程化“制造”网红人物的资本运作并不可取。但其对人物形象长期塑造、全面经营的思维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可借鉴之处。

我们的英雄人物宣传往往以“战役性报道”的形式实施,相对在集中时间段和主流媒体平台展开,短时间内发出强势声音、取得重大战果。但是,如今信息爆炸的媒体生态已经不再可能出现“经典永流传”的案例。再闪耀的星,一旦淡出视野很快会被新的热点掩盖。

结合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我们在重大英雄典型报道宣传中也应构建起长周期塑造英雄形象、最大化发挥典范引领价值的经营思维。详细规划不同报道节点和报道侧重,让重大典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热度、关注度、讨论度,才能最大化实现培育民众英雄情怀,激发社会积极能量的目标和意图。从目前来看,老英雄张富清的报道宣传在这个方面做得较好,取得了经验。

2019年2月15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首次报道张富清事迹。新华社湖北分社于同年3月进入,4月开始持续推出跟踪报道。《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解放军报》等相继跟进,报道形式从图文拓展到微视频、纪录片、MV、演讲、亲身讲述等等。

同时,军地主流媒体结合张富清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授予“时代楷模”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一个个新闻事件,所推出的报道始终保持热度、力度,并不断开掘深度。2021年10月,张富清的事迹还以《功勋—默默无闻张富清》的纪实性电视剧形式播出。可以看到,正是长时段、全流程、融媒体的多侧面、多层次、多手段立体宣传,最终使得老英雄张富清切实成为全国人民心中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符号代表,充分发挥了英雄人物激浊扬清,激发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四、高度重视个性化塑造,有效提升英雄人物个体辨识度

英雄人物报道脸谱化曾经是有的媒体一度存在的顽症。比如,在报道结构上,首先描述英雄壮举瞬间细节,然后倒推家庭熏陶、组织培养、时代催生等英雄成长背景几乎成为定式。面对模板式的报道形式,受众不仅容易失去新鲜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又如,宣传同类型尤其是同行业、同领域的英雄人物时,低层次的重复报道十分普遍。笔者编审过一批关于舰载机飞行员英雄事迹的稿件,在已有近十年时间跨度的报道中几乎言必称“刀尖上的舞者”,反复强调刻画舰载机飞行的极端危险和训练的极度艰苦。殊不知,受众从刚接触中国舰载机事业的神秘好奇,到如今对双航母编队实战训练的习以为常,他们对这项事业的了解熟悉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相关新闻包括英雄人物宣传的心理预期也产生全新要求。简单和低层次的重复,根本无法达到让受众满意的阈值。

在英雄人物个性化塑造方面,2021年5位卫国戍边英雄的报道可以看作一次成功的尝试。英雄团长祁发宝和牺牲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4位烈士,是在同一时空背景下产生的。团长祁发宝,成为中国军队指挥员面对敌人“跟我上”的符号代表;营长陈红军,成为大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典范楷模;而媒体在宣传报道牺牲的3位战士时,更是避免了大而全的报道窠臼,分别精选每人在日记或家信中的一句话:陈祥榕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肖思远的“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王焯冉的“不参军会后悔一辈子”进行重点阐释,鲜明展示了90后、00后年轻战士的心路和风采,并成为被广泛引用的现象级话语。

这启示我们,媒体对类似英雄人物的报道,既要有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共性宣传,又要寻找各自最有冲击力的突破口,进行个性化宣传,凸显每个英雄的“不一样”。

五、探索“微典型宣传”新路,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和官兵身边的“小英雄”“微壮举”激发英雄情怀

英雄来自于人民,平凡中也孕育伟大。生活中众多的“微典型”“小英雄”是能够让广大民众日常触及的“身边人”,相较于重大典型和英雄人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地方主流媒体十分重视凡人微光式的报道。此前有《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火爆多年。近年来,《科技日报》把宣传报道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栏目取名为“大家小事”,引发广泛关注;《浙江日报》的“身边的答卷人”栏目,通过小切口报道大主题的做法,引起积极反响。这值得军队媒体借鉴。

近年来,“英雄回家”成为军地媒体的一项常态化报道。2018年,空降兵某旅四级军士长李道洲在部队驻地武汉三闯火海救人英勇牺牲。李道洲牺牲后,一边是武汉市民自发送别,一边是数万河南老家群众列队迎灵。中央及湖北、河南媒体全程跟随式报道。2019年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任永涛、粘金鑫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毅然放弃跳伞壮烈牺牲。两人骨灰返回家乡烈士陵园安葬,军地媒体也伴随式进行了直播报道。

2021年,新疆军区某部边防连副班长帅佳宏由于突发心源性休克牺牲在高原哨位上。《解放军报》以《平凡的士兵 崇高的牺牲》《下士帅佳宏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为题集中刊发两篇报道,央视军事微博发布文字消息并配发纪念视频。这些来自全军部队基层一线的英雄官兵,并没有成为大规模宣传报道的重大典型。但是,正是媒体对他们的持续关注报道,面向广大官兵和群众常态化宣扬了英雄事迹、倡导了英雄精神,对全社会形成、巩固正确的价值观、英雄观,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持续的常态化舆论引领功能。

上述案例说明,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和官兵身边的“小英雄”“微壮举”激发英雄情怀,往往能事半功倍。军队媒体应积极探索“微典型宣传”新路,不断提高英雄人物报道传播质效。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