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姚丹江

副主任 武天敏

编 委

张建林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军事新闻宣传强化“建设性”探析

作者:■曾 嘉 卢旭东

摘 要:建设性新闻理念是对媒介环境巨变的一种回应,其诸多面向在我党我军新闻实践中早有先声。这一理念启示我们,军队媒体要进一步强化军事新闻宣传的“建设性”,坚持正面宣传的理论自信、坚持“抓问题”的优良传统、坚持用好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资源,努力提高军事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中西互镜;军事新闻宣传

近年来,“建设性新闻”这一发端于西方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的关注。特别是以2019年11月9日在京召开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为标志,中国新闻学界掀起了对这一新兴新闻理论研究的热潮。大多数学者认为,建设性新闻理念的产生是对媒介环境巨变的一种回应,也是对新闻范式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军队新闻宣传工作同样面临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试图探讨这一新兴理念产生的社会语境和基本内涵,并与我国的新闻传播实践互为镜鉴,以期为军队媒体在新时代强化军事新闻宣传“建设性”提供新的视角和进路。

一、内涵初探:作为新闻理念的建设性新闻

20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导的西方新闻界形成了一整套以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为核心的新闻理念体系,并一度成为西方新闻界主导性的新闻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这种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通过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推动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但这种过于乌托邦式的期许从一开始就隐藏着不可化解的矛盾,并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慢慢地显现出来。比如,资本逐利的本性致使媒体一味迎合普通民众的恶俗趣味,占据大众新闻餐桌上的主菜不是所谓的优质信息,而是凶杀、暴力、色情、欺诈等丑闻以及低俗娱乐,造成社会风气败坏、消极情绪蔓延、暴力犯罪增多和阶层对立加剧。再如,客观性原则的畸变导致新闻工作者甘当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而不愿为解决现实问题躬身入局、献计献策,表面上看似客观,事实上近乎冷漠。这实际上又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本身所引以为傲的公共服务原则。

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交化媒体已经作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结构深度下沉嵌入普通民众生活,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冲击了美西方国家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核心的新闻理念,使其遭遇到民粹主义和后真相时代的危机,并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性新闻理念首先在欧美国家应运而生。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和解决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在新媒体环境下所遭遇的危机与困境。因而,建设性新闻甫一问世,就被学者寄予推动新闻学新的范式革命的厚望,从而引发了全球新闻学者的热议和关注。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建设性新闻的定义进行考察和梳理,可以归纳出建设性新闻的6个共性特征:坚持新闻传播的核心功能、以未来为导向解决特定的现实问题、记者的积极参与、强调公民赋权、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把建设性的积极效果作为新闻报道的追求和旨归。

因此,能够明显看出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创新开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新闻报道的问题解决导向,强调新闻传播的目的在于凝聚共识、服务社会,而非激化矛盾、制造分裂;二是强调建设性新闻是作为解决或对抗消极报道对社会和公众所产生的负面效果而存在的,把建设性的积极效果作为新闻报道的最终目标;三是试图突破畸变僵化的客观性原则,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在坚持独立、公正的基础上转变单纯客观主义的思想理念,积极参与、群策群力,调动可及的社会资源促进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四是更加尊重公众的主体性地位,把公众作为“第五权力”纳入到新闻生产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来,积极调动公众的主观能动性,而非仅仅把他们当做被动的接受者;五是引进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资源,开创新闻报道的新范式、新框架,以此作为达成上述目标的技术手段。

二、中西互鉴: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视角

与西方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核心的新闻理念不同,我国近代新闻业自诞生以来就带有鲜明的“建设性”色彩,或者说我国近代新闻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安身立命的。略加考察中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就会发现,今天西方所倡导的建设性新闻的诸多面向在我党我军新闻实践中早有先声。

首先是记者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这一根本性质使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成为我党我军新闻宣传工作者自觉的职责使命和最高追求。“铁肩担道义”的荣誉感、使命感使得中国新闻宣传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担当。这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所标榜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大异其趣。1988年初,《解放军报》记者刘国华采写了新闻调查《某部一年多承担社会摊派429万元,名目繁多的摊派使部队难以承受》,并配发“编后”《请体谅部队的难处》。此稿引起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重申坚决制止向军队乱摊派,特别提出:全国桥梁、隧道、公路,军用车辆均免费通行。随后,解放军报社派出多路记者追踪报道全国公路、桥梁军车免费通行情况,促进了国务院通知精神的落实。类似于这样出于社会公利、敢说真话、用新闻实践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在中国记者身上并不鲜见。

其次是鲜明的问题解决导向。西方建设性新闻理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调“面向未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认为记者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独立的观察者、方案的提供者。《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一个重要传统和办报方针,就是用报纸指导工作。1956年1月1日,《解放军报》创刊号的社论,题目就是《运用报纸指导工作》,文章指出,“我们必须充分地重视运用报纸来指导部队的工作……必须善于运用报纸这个有力的工具,及时地解决部队当前最迫切的问题”。这一传统,几十年来不仅一直坚持下来,而且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官兵对个人的进退去留、成长进步和家庭困难等实际问题考虑较多。《解放军报》直面问题,开设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行时”“‘脖子以下’改革一线见闻”等专栏,以及《倒计时一个月:迎接军旅“急转弯”》《听党召唤,打起背包就出发》《计划安置or自主择业,你该如何选择》等稿件,既忠实报道了现实问题和困难,同时又以积极的姿态面向未来,提供破解矛盾的思路和方案,帮助官兵排忧解难。从这个角度看,这些都是建设性新闻最生动的实践。

再次是充分尊重公众的主体性地位。在办报方面,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而不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报。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具体体现,虽然与建设性新闻所强调的“公民赋权”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路径上有所不同,但其为公众服务、尊重公众主体性地位的思想内核是完全一致的。2017年1月,新改版的《解放军报》与读者见面。其中一个特别显著的变化是新开设了“基层传真”专版,“兵说兵事”“一线直播间”“新闻观察哨”“营连日志”等专栏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栏目主要刊发旅团以下部队报道,让基层官兵自己讲述投身强军实践、梦圆绿色军营的鲜活故事,使其参与到整个新闻生产传播的过程中来,成为官兵展示自我的舞台。由于这些内容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官兵、贴近生活,反映的都是部队基层的话题,说的都是基层官兵身边的事情,同时充分发挥了广大官兵的主观能动性,把“麦克风”交到他们手中,坚持兵说兵、兵写兵,原汁原味,因而大家都很爱看。

纵观我党我军长期的新闻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党我军的新闻事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未来为导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建设性”是其基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西方的学界和业界相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西方新闻界目前想要追求的正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有些做法为其找到了在西方难以找到的答案。在这个意义上,我党我军的新闻实践可以为正在成长中的“建设性新闻”提供丰富且深厚的思想理论资源。

三、他山之石:进一步强化军事新闻宣传的“建设性”

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要紧跟强国强军进程,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努力使解放军报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精神于中国新闻界来说虽然并不新鲜,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总结经验、客观正视未来的“他者”视角。我们应当看到西方建设性新闻在理论上的创新之处,军队媒体要积极吸收其有益成分,进一步强化军事新闻宣传的“建设性”,努力提高军事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概括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坚持”:

(一)坚持正面宣传的理论自信,用正向能量助力强军兴军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党我军在长期新闻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新闻宣传工作指导思想。用正向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正面宣传鼓舞干劲、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作用,是军队媒体发挥其“建设性”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西方新闻界近年来兴起的建设性新闻的热潮为我们树立了一块破除西方专业主义话语迷信的“他者”之镜,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全新视角,这对我们强化理论自信大有裨益。建设性新闻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西方媒体专业主义取向的回调,它所要追求的凝聚共识、服务社会的建设性积极效果,正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核心诉求。西方新闻界的这一最新动向恰恰反证了正面宣传的正当性、必要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军队媒体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就、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大庆典、对全军先进典型等的宣传,源源不断地向部队官兵和社会提供强大的正向能量,有效激发了广大官兵的奋斗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强军事业的广泛支持,为强军兴军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以笔为枪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传统,是他们参加战斗的独特方式,媒体平台是他们的阵地、语言文字是他们的武器。历史上,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典型宣传极大激发了人民军队的血性虎气和战斗精神;新时代,更需要以新闻宣传的战斗性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坚持正面宣传的理论自信、深化对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全面理解、探索新媒介环境下有效实现正面宣传效果的实践途径,是军队媒体强化其“建设性”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二)坚持“抓问题”的优良传统,提出建设性方案、发出权威性声音

新兴媒体的兴起对包括军队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巨大冲击。一方面,多元主体涌入智媒平台从事内容生产,军队媒体军事新闻信息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信息供给呈现井喷式增长,传播对象的注意力被高度分散和无限切割。智媒平台空间所拥有的更多信息产品和休闲娱乐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原属于军队媒体的注意力资源。以抖音为例,其平台每天上传各种用户生产的短视频数以千万计,军队媒体上传的短视频有的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之中。

建设性新闻强调坚持新闻的核心功能、强调解决问题的导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在众声喧哗、瓦釜雷鸣的民粹主义和后真相时代中,重新标定自身的价值方位,重新确立自身的立足之地。我们的军队新闻媒体同样需要思考,在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何以自立?何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建设性新闻理念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坚持“抓问题”的优良传统。

任何时代都需要专业的新闻,尤其是在某些重大社会议题中非专业生产者很难取代高水平专业媒体人的作用,事实的核定、真相的追寻、内容的深度以及解决问题方案的提供,几乎都是只有专业媒体才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各类矛盾问题交织叠加。军队媒体应紧密关注这一过程当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抓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官兵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尚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等等,提出建设性方案、发出权威性声音。

(三)坚持用好积极心理学理论资源,生产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建设性新闻中强调借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资源的研究者指出:“积极的情绪,譬如喜悦、兴趣、满足和爱等元素,能够‘扩展’(broaden)人们的正面认知和积极行为倾向。虽然这种倾向并非立竿见影,但日积月累,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促进长期福祉和优良心理资源的‘建构’(build)。”因此,“正面的情感安置与注入积极的情绪是改善新闻基调的重要驱动力”,建设性新闻对“积极心理”的把握和运用,对军事新闻宣传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其实,在国内的新闻实践中,有很多自觉或不自觉的新闻写作中所使用的叙述框架,已经暗合了积极心理学的某些理路。2014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赵飞鹏采写的特稿《潜伏—372潜艇深海历险记》,就以正面的情感框架和积极的情绪注入而广受好评。特稿用一群“普通人”的探险故事的叙事框架,来叙述372潜艇官兵惊心动魄的深海历险记,用丰盈的细节而非生硬的说教来展现官兵们的铁骨柔情和家国情怀,中国军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润物无声般在读者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此稿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满足读者的信息接受期待,在叙述上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替代抽象的宏大叙事,在表达上通过人物的真实言行传递正面情绪和积极观点。

本质上,这种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做法,是一种创新新闻话语表达的尝试,而话语的创新往往可以开辟新闻报道的新范式和新框架。人民子弟兵永远是一个充满正能量、乐观向上的群体,军队媒体理应积极研究新时代读者的信息接受心理,坚持用好积极心理学理论资源,通过新闻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生产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这无疑是强化军事新闻宣传“建设性”的又一条新路径。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