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姚丹江

副主任 武天敏

编 委

张建林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四个坚持”:打造走心悦人的政治工作报道

作者:■夏 云 李本学

摘 要:全媒体时代,政治工作报道面临诸多新的变化。军事媒体人必须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坚持思想为魂、匠心为本、品质为重、激情为源,打造走心悦人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政治工作报道的传播质效。

关键词:政治工作报道;守正创新;走心悦人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军事新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工作报道(以下简称“政工报道”),面临诸多新的变化。如何打造走心悦人的政工报道,让其在多元信息、多样平台、多种渠道中脱颖而出,经受住读者最“挑剔”眼光的检验,给军队媒体和军事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不断提升政工报道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以期为全媒体时代政工报道创新传播提供借鉴参考。

一、坚持思想为魂,让政工报道引领思想、凝聚力量

“魂者,物器之统摄也。”政工报道是用舆论引领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如果立意不高、缺乏思想性,就算文笔再优美、故事再精彩,也难成精品。因此,必须学会用宏观视野把握微观素材。

提高站位,从政治高度把正“准星”。毛泽东同志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突出政治引领,是政工报道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政工报道必须强化政治担当,紧紧扭住铸魂育人这个核心,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政治工作重大现实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下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宏伟目标中领会领袖重托,推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各项决策部署在部队落地落实。军事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政治上、政策上观察问题,在加强新闻业务和相关领域知识学习的同时,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学习,熟悉上级指示要求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政治家办报”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淬炼“火眼金睛”,防止和纠治“低级红、高级黑”,始终做到讲党性不含糊、把方向不动摇、抓导向不放松,确保每一篇政工报道都是“放心粮”“优质粮”。

紧跟形势,从强军维度立好“靶向”。中心工作是政工报道的主阵地,偏离了中心,稿子再好也只是自娱自乐。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业绩,政工报道须紧紧围绕备战打仗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报道各级开展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做伟大时代的瞭望者、强军实践的记录者、人民军队的讴歌者。以广大官兵为中心,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深入基层,眼睛向下,紧跟强军进程、抒写官兵风采、树好时代榜样、展示创新成果,引导官兵把全部心思集中到练兵备战上、将全部精力投入强军实践中。以奋发向上为基调,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关注现实矛盾问题,把舆论导向与问题导向统一起来,抓住涉及强军兴军的战略问题、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工作。比如,《解放军报》2020年刊发的《统帅的号令 胜利的方向》《正义之战必胜》等稿件,结合抗疫斗争、抗美援朝讲述新时代强军故事、激发强军担当,较好发挥了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作用。

瞭望时代,从思想深度引领导向。政工报道的思想是稿件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对新闻事实的深刻思考,其价值不仅仅是新闻信息本身,更在于启发读者明确方向、明辨是非、提升思想。但凡生命力强、反响热烈的政工报道,都发人深省、让人回味、富有张力。比如,《人民陆军》报2019年刊发的消息《90后士兵杜富国以雷场壮举作答时代之问》,深刻回答“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的90后官兵能不能上战场、打胜仗?”这一“时代之问”,生动展现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时代风采,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又如,该报近两年推出的系列报道《老传统焕发新活力》,对谈心交心、“双四一”、当兵蹲连等老传统如何在新时代生威发力进行深入探讨,为部队提供了启示借鉴,体现了政工报道的价值效益。

二、坚持匠心为本,让政工报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古人讲:“文以载道。”对政工报道而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基本职责。政工报道要胸怀全局、把握大势,旗帜鲜明为强军打赢鼓与呼,努力写好服务战斗力建设这篇大文章。

快速反应,应势送来“及时雨”。答疑释惑是政工报道的基本功能之一。政工报道要当好“宣讲家”,每逢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国家出台大政方针、全军开展重大活动等时机推送政策解读、热点透析,帮助官兵学习理解;要当好“宣传员”,在重大主题宣传、重大演训活动、重要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任务中,及时刊发先进典型经验和感人事迹,推动产生良好示范效应。如《解放军报》2020年开设的“坚持按纲抓建、锻造过硬基层”“五中全会在基层”等专栏,紧跟形势、紧贴实际,有力促进了相关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

打造品牌,精心烹制“招牌菜”。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等米下锅”等不来“珍馐满桌”。政工报道要坚持靠策划出精品、靠精品推品牌、靠品牌聚人气、靠人气出效应,搞好前瞻策划、系统策划、立体策划、精细策划、深度策划,精心烹制“招牌菜”,力求让宣传走心入脑。以“人民海军”融媒体品牌为例,经过运维团队精心设计制作,先后推出“领航强军新时代”“海军火力系列”“海叔说舰”等正能量“爆款”,很多是《人民海军》报刊登稿的“二次传播”,这些作品在网民中赢得了口碑。

敏锐选材,慧眼识珠“逮活鱼”。部队工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在经常性工作中发现新闻点,在一般经验中发掘闪光点,是搞好政工报道的关键,没有一双“慧眼”是不行的。要坚持把聚焦点放到基层,以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素材,从寻常中“打捞”不寻常,把有价值的璞玉琢成器,写出给人启迪的政工报道。2020年初,《人民武警报》聚焦基层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陆续推出《挖一挖越忙越乱的病根》等10篇新闻调查,通过摆现象、挖根源、出对策,在部队引起热议。

小题大做,见微知著“掘深井”。以小见大是政工报道的重要手法。做到这一点,应把握好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深处用力。求“小”,注重微观切入,用来自火热基层“点”上的精彩故事打动官兵;见“大”,用小落点体现大格局,用“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用小故事辐射大背景,用小事件表现大主题,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掘“深”,透过现象洞察背后的本质,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抓一根藤、收一箩瓜”。2020年7月,《人民陆军》报通讯《一出炉就是好钢》,没有停留在某旅新兵下连后崭露头角、117人受到嘉奖以上表彰奖励这一表象,而是深挖一锹,追问“下连短短3个月,这些列兵为何如此抢眼?”揭示了这一喜人现象与陆军全面推行“先训后补”新训模式的内在关系,受到部队广泛关注。

三、坚持品质为重,让政工报道喜闻乐见、入耳入眼

出精品须以品质为保证。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都有着不懈追求。编辑记者要始终把精心雕琢内容作为重点,立起用标题吸引人、拿故事启迪人、靠细节打动人、以语言感染人的生产导向,“供应”写得好、写得精、写得新的高品质政工报道。

妙笔“点睛”,让标题“亮”起来。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邓拓同志曾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全媒体时代,信息浏览进入“读题模式”,新闻标题的作用愈加重要。政工报道大多是非事件性报道,用极少的文字表现最亮眼的标题,必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抱着完成任务、得过且过的心态,过多使用口号式标题、表态式标题,必然让人读着“索然无味”。制作政工报道标题,应通读稿件、反复思量,对新闻内核进行最精准的提炼,运用大众化语言和恰当修辞手法表达出来,力求变平淡为起伏、变呆板为灵动、变空洞为具象。像《人民日报》2020年评出的《“火神山”里探神兵》《舌尖之“鲜”别成社会之“险”》等好标题,准确地将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最富悬念的内容提炼出来,一下就抓住读者,让人眼前一亮,并产生阅读欲望。

丰盈“血肉”,让故事“活”起来。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英国作家毛姆说,不讲故事,如同“扔掉了人性中最为渴望的东西—听故事的渴望可以说和人类一样古老”。讲故事,是政工报道更好地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稿件感染力的“法宝”。军事新闻工作者要讲“故事”,还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好故事。《人民陆军》报2019年策划的“记者走进荣誉连队”专栏,已连载100余篇,将红色战斗故事与身边强军故事相结合,以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方式整合新闻素材,生动展示荣誉部队举旗铸魂、固本开新的崭新风貌。许多部队将稿件汇编成册,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一些报道经网络媒体转载,吸引千万网民关注。

赋予“神韵”,让细节“动”起来。细节是新闻的神韵,常常成为一篇报道中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起到“一滴水里见大海”的功效。细节对于政工报道的主题有着极强表现力和展示力,不但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魅力,更能增加作品的思想性和真实感。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能使文字表达视觉化、体现画面感,让读者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编辑记者不仅要腿勤、手勤,更要用心观察,把握好“三精三细”,即精挑细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从众多细节中选择最能凸显主题的细节,突出典型性;精工细描,抓住场景的一个镜头、人物的一颦一笑传达出的神韵,突出独特性;精思细想,让细节入情入理,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正常情感,突出真实性。

展现“魅力”,让语言“美”起来。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读者能否从政工报道中受到启发、产生共鸣,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是否能够贴到读者心坎上。如果政工报道专业气息过浓、语言刻板生硬,偏于概念化、程式化、公文化,就很难吸引读者。战争年代,政治干部做战前思想动员,几句简短生动的话,就能把大家的情绪激发得嗷嗷叫。政工报道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应追求这样的效果,把握“实、亲、鲜”,力避“假、大、空”。实,就是让话语体现务实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务虚、不空洞;亲,就是让话语充满亲和力,带着对官兵的深厚感情采写每一篇稿件;鲜,就是让话语拥有群众性,官兵的思想最鲜活,官兵的语言最生动,要把有温度的、走心的、原生态的语言融入稿件,与官兵语言体系“零距离”。

四、坚持激情为源,让政工报道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艺痴者技必良。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编辑记者要把推出好的政工报道视为一种信念、使命和价值取向,始终激情满怀、坚持守正出新,依靠“用心”赢得“走心”,让每一篇作品都奔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永葆热忱,坚持坚守。千条万条战斗力,九九归一事业心。永葆热忱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反映的是职业精神。邹韬奋曾说:“现在都需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糊涂过日子,要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知工作的艰苦,便不致一遇困难便心灰意冷,兴趣索然。”个别同志觉得政工报道多是务虚、难有新意,其实是缺乏自信、缺乏敬畏使然。编辑记者要时常用“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贡献率”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的工作价值,常想有没有“望尽天涯路”的渴求,充满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有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准,立起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有没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奋斗,达到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以此激发内在动力、保持状态满弓。

精益求精,如琢如磨。出手就出彩,完成即完美。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反映的是职业水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萍踪寄语》等至今传颂的名篇佳作,与他们细致采访精心构思、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是分不开的。在报道焦裕禄先进事迹时,穆青认为不能把稿件简单地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而必须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以这个高度来表现焦裕禄的思想风貌。一直改到第9稿,才提炼出了整个报道的灵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最终,这篇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长篇通讯一经刊播,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文章不厌千遍改,千锤百炼出华章。编辑记者在撰写政工报道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秉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把精益求精落实到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标点,使作品让自己满意、让读者满意。

一丝不苟,专业专注。“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动人之处,反映的是职业态度。政工报道注重在人的脑子里“搞建设”,一砖一瓦都须细致入微。如果“施工”中能够时时讲倾心细心,处处有耐心恒心,就能走进官兵、撬动心灵。实践中,编辑都想遇到重头稿、硬新闻,有一碰就响的新闻线索,但更多的还是一般性稿件、工作性报道。无论“雕龙”还是“雕虫”,都应严谨认真、全力以赴,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给“过得去就行”“能交差即可”留下生存土壤。同时,要树立奉献意识,甘于默默奉献、长期奉献,对作者负责、对作品尽责,脚踏实地为他人做嫁衣。

锐意创新,超卓超越。一位学者讲:“任何事业,不创新、不进取,都没有发展前途,都会被淘汰。”锐意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反映的是职业追求。政工报道如果故步自封,就会变得生硬僵化,“千人一面”自然会为广大读者所厌恶。因此,在政工报道中,编辑记者要强化“读者意识”,破除“守摊子”“吃老本”思想,不拘一格、不落窠臼,把“家常菜”做出新味道,做成香飘四方的全新“主打菜”“招牌菜”。此外,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政工报道决不能仅满足于见诸报端,还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和新传播技术,通过文、图、音频、视频乃至浸入式体验等多维度融合,形成特色突出的全媒体报道模式,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