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记者凯旋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 李雪梅 中国军网记者 李小琳

人物简介:

冯凯旋,女,1961年11月生,1976年12月入伍。曾任《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摄影记者,现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高级记者。参加了’98抗洪救灾、2008年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抗震救灾报道;先后9次参加阅兵活动报道,连续23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在’98抗洪救灾报道中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在参加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中,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其摄影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画报协会金睛奖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影像中国纪实类新闻奖银奖、全国航天飞天摄影展金奖、第六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战胜而回,谓之凯旋。

2020年11月6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 20 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一位身着戎装、英姿飒爽的女记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叫冯凯旋,是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高级记者。

这一天,这位名叫“凯旋”的记者,实至名归。

身 份

冯凯旋调入解放军画报社时,是当时全军唯一一位女军事摄影记者。那时,她已经在部队摄影宣传岗位摸爬滚打多年。成为专业军事摄影记者,是冯凯旋一直以来的梦想。梦圆时刻,站在自己崭新的职业起点上,她意气风发,又一如往常踏实沉稳。

一向把镜头对准被采访者的记者冯凯旋,面对我们的采访,却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多少旁观者听起来或热血沸腾或惊心动魄的故事,对于当事人的她来说却淡若微风。那么,就从穿上军装那时说起吧。从头话当年,我们惊讶地发现,军人生涯会赋予一个人多么深刻的情感体验,记者经历又会使一个人的人生变得如何丰富多姿。

冯凯旋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军号、口号、军歌伴着她渐渐长大。青春岁月里,似乎除了军绿色,她没有感觉到其他任何颜色更美好。她天生对影像敏感,喜欢绘画,这个爱好陪伴她至今;一双修长秀手,偏偏喜欢摆弄照相机—只是,她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未来将以摄影为业,成为人民军队强军伟业的重要影像记录者之一。

从士兵到专业军事摄影记者的20年间,冯凯旋在部队当过护士、电影放映员、摄影干事。当护士进手术室的经历,使她敢于直面生命最惨烈的景象;画幻灯片、出黑板报、放电影,使她对于基层部队宣传工作样样精通,无形中为她尚未开启的摄影事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当摄影干事时,她既参与过重大报道任务,也深入基层部队记录普通官兵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使她的摄影基本功得到扎实的实践磨练。成为《解放军画报》的摄影记者时,她在部队新闻摄影界已经小有名气了。

长久以来,很多人在认识冯凯旋的时候,常常用女性的标签来限定她,并以此作为一种褒奖。诚然,女记者特有的坚忍、专注、敏锐和细腻,很大程度上会给她们的作品赋予一种更为丰富和独特的风范;甚至,她们的女性身份,也会给她们带来更多的关注。然而,冯凯旋却认为,女性,只不过是一种性别属性,当人们过于强调她的女性身份时,无异于是对她作为军人和记者两个身份的双重轻视。

在这位老兵看来,无论军人还是记者,都与信仰和牺牲相关,在所有以命相搏的疆场上,每个人的冲锋姿态都应该是一样的,对他们的评判标准里,无需添加性别一项。

在这份坚持里,我们对冯凯旋的尊重油然而生—这是一位在军事新闻事业领域里取得优异成就的记者应该得到的尊重。

深 情

在记者群体里,冯凯旋属于那类“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她更善于用头脑思考,用脚步发现,用镜头言说—而这一切,都基于她对军事记者这份职业的珍爱,更基于她对军营、对基层官兵的深情。

多年来,冯凯旋采访的足迹,可以勾勒出一幅几乎完整的祖国版图。那一摞摞不计其数的底片资料,那几十个移动硬盘里的数码图片,就像是被凝固的时间河流,这里有一幅幅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的生动画卷,呈现着时代军营的万千气象;这里记录了几十年来我军发展建设的一个个重要时刻,也定格了无数普通官兵平凡的悲欢离合。这条影像之河,是人民军队的时代存照,是几代官兵的风采画像,也累积成军事摄影记者冯凯旋的人生厚度。

人人都爱冬日里迎风绽放的梅花,却很少有人知道那盛放背后漫长而难以为外人道的苦寒。军事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意味着跋山涉水奔赴现场是生活常态,意味着迎着战火硝烟与战士并肩作战是使命所在。这个职业有着异乎寻常的艰辛,甚至是危险,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骨子里的血性勇敢,很难保持持久的激情,更难以取得过人的成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冯凯旋的一份病历—左脚根骨粉碎性骨折。那一次,为了找到高点拍到新兵奔赴军营的最佳镜头,她爬到一辆铲车的可升降铲斗里。拍摄结束后,因为司机操作失误,她从还在高处的铲斗里被甩到地上。时至今日,她的左脚依然会隐隐作痛,而这,不过是她经历的多次意外中的一个片段。对于我军摄影记者来说,艰苦与危险如影随形。这是因为,他们常年奔波在路上,而且大多是在坎坷崎岖的路上。

摄影界同行总说冯凯旋的相机用得最狠,新相机到了她的手里,没多久就满身“沧桑”。作为军事摄影记者,“在路上”正是冯凯旋的生活常态。曾经连续很多年,冯凯旋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部队采访。从冰雪高原,到边防海岛,从苦寒的东北漠河,到酷热的西沙南沙,她几乎走遍了全军条件最艰苦的连队哨所点位。其中甘苦,文字实难尽述。冯凯旋本人从来都不愿意渲染军事记者工作的艰苦和牺牲,在她看来,这些本来就是军人这个职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样也是军事记者理应坦然面对的职业属性。

她曾连续11年在严寒季节跟随东北高寒地区部队野营拉练,真实记录官兵挑战生理极限开展冬训的场景,多幅作品已成为寒区部队的经典形象。她曾两赴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采访全军唯一依靠牦牛巡逻的连队,与官兵一同骑牦牛踏冰雪巡逻,拍摄的《巡逻在“死亡谷”的牦牛骑兵》组照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边塞路远,风卷征衣;跋山涉水,雪染鬓霜。冯凯旋一次次出征,每一次内心都充满激情。不知不觉间,岁月缓缓向前流淌,眼前的军营日新月异,镜头里的温度却始终深沉炽热。

那年,冯凯旋奔赴喀喇昆仑山边防哨所采访。那里有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常年高寒缺氧、条件艰苦,道路险象环生。高原反应没有放过她,缺氧导致呼吸困难,头痛欲裂,她硬是忍住严重的身体不适,走遍神仙湾、天文点、班公湖等点位,海拔最高处达6700多米。一路行走一路采访,这一走就是2个多月。期间,她在路上多次遭遇泥石流、翻车等险情,无论陪同的同志如何劝阻,她总是两个字:不退。一边是倔强的坚持,一边却是满眼含泪的柔情。一路上,她每时每刻都被边关将士感动着,倾注满腔情感拍摄下一组组摄影专题,《冰山雪原献青春》《喀喇昆仑山的脊梁》《班公湖的老兵》《无言的战友》……今天再观这些作品,从那极富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冯凯旋镜头里饱满的情感含量。

本 色

我军的摄影事业发轫于战争年代,在战火硝烟中熔铸了它的忠诚基因和战斗品格。我军摄影记者队伍是一支富有冲锋精神的战斗队,从我军第一位专业摄影记者沙飞而起,一代代军事摄影记者以照相机为武器,在战斗中成长,在一线作战,真实生动记录了我军驰骋沙场、浴血奋战的壮美画卷。

中国军事摄影事业的光荣历史,是军事记者用战士的灵魂底色和勇敢精神写就的。今天,在这个充满战斗力的优秀记者谱系里,冯凯旋理应有她的位置。

就像战士时刻等待战斗的号角,军事摄影记者也时刻准备向着枪声响起的方向冲锋。这是他们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在。在冯凯旋的家里、办公室里,一直都放着2个大大的行囊,里面满满的装着照相机、各种长短镜头、简单而必要的出行用品,它们时刻处于最佳状态,等待陪主人闻令而动,踏上征程。

冯凯旋的代表性摄影作品,充分体现了军事摄影鲜明的特质,即威势壮、动势强、气氛足、感情真。这一风格的形成,固然与冯凯旋已臻炉火纯青的摄影技术密不可分,而更根本的原因,是她始终将身子扑向部队任务一线,将镜头对准演训场。这些影像,洋溢着浓烈的硝烟味道,正是那一个个惊心动魄时刻的真实记录。

作为军事摄影记者,冯凯旋心中有个遗憾,那就是没有亲历过真正的战争。然而,在和平年代,演训场即为战场。她绝不允许自己缺位。在冯凯旋的职业生涯里,曾参加过近40场重大演训活动的采访,见证和记录了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铿锵步伐。

2003年,在南疆海拔3400米的高原上,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举行反恐实弹军事演习。那次,冯凯旋跟随吉方部队采访。她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追着吉方特种兵拍摄,和他们一起翻越2座山头,一路奔袭战斗。虽然迷彩裤和毛裤都被树枝划破了,但她还是很欣慰,因为自己没有掉队,抓拍到两军会合的精彩瞬间。

2007年8月,代号为“和平使命-2007”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我国乌鲁木齐和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以参演国家多、规模大而为世人瞩目。

在这次军演中,我直升机部队实施跨国长途机动,当时使用的机型最大升限为4000米左右,海拔4375米友谊峰是该型直升机没有飞过的航线,部队只能从山谷里穿行。在没有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全靠飞行员目测飞行,风险和挑战可想而知。

为记者安全考虑,指挥部安排冯凯旋随第二梯队转进,但这样就只能拍到机群尾部。冯凯旋提出,飞行员敢于填补我军飞行史上的空白,军事记者理应记录下这个宝贵时刻,不能留下影像空白。指挥部领导经过认真研究,最终批准她搭乘领航飞机跟随拍摄。直升机在山谷中贴着崖壁穿行,天空乌云压顶,一会儿就电闪雷鸣下起暴雨,雨点击打机身的声响分外刺耳。飞机努力拉升,在暴风骤雨中,如同弱小而顽强飞行的小鸟。冯凯旋在机舱内惊出一身冷汗,双手紧握照相机。不知过了多久,飞机飞入一片晴空,在两道彩虹的映照下,隆隆开进的我战机编队如同浴火重生,显得格外威武壮美。冯凯旋及时摁下快门,那个镜头,从此进入历史。

和平时期,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也如同战争,检验着人民子弟兵的忠诚担当与实战能力。作为军事摄影记者,冯凯旋与官兵一起,一次次勇敢“逆行”,奔赴抢险救灾最前线,一次次用镜头记录人民子弟兵将人民利益高举头顶、不畏牺牲、迎难而上的战斗风采。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她没有缺席。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她先后5次进入小汤山医院,零距离拍摄军队医务人员全力救治患者的感人场景,向全国人民传递了战胜疫情的精神力量。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她没有缺席。在交通受阻的情况下,她几经周折赶到灾情严重的湖南郴州,一步一滑跟随抢险救灾部队采访拍摄,在 8天时间里拍摄了2000余幅照片,其中3幅在全国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摄影展览中展出并获奖。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她没有缺席。22天里,她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器材,一路风餐露宿,一次次深入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一次次遭遇余震,一次次经过罹难群众的遗体。她有过恐惧和惊慌,但始终没有退缩。在第4次进入北川采访时,忽然接到唐家山堰塞湖溃堤警报的通知,她背着20多公斤重的设备和行李,爬行5公里才脱离险境。那次采访,她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其中,《时间就是生命》《希望》等11幅作品在全国、全军影展中展出,《选择坚强》《方舟迎来新生命》等4幅作品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冯凯旋的军事摄影生涯丰富而精彩,某种程度上标定了这一代军事摄影记者的职业高度和广度。她的近距镜头细腻入微,将普通官兵的精神世界以摄影语言生动呈现,读来每每令人潸然泪下;她的广角镜头包罗万象,使人民军队的时代风貌从图片的方寸局限中跃然而出;她曾先后9次参加阅兵活动的采访报道,作品《国庆60周年大阅兵》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曾连续23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多次参加航天发射报道任务,作品《“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获全国影像中国纪实类新闻奖银奖,《飞天壮歌—神七》获全国航天飞天摄影展金奖……

作为记者,冯凯旋获得了职业领域的诸多荣誉,但她更在意的是下一次任务是什么,下一个镜头怎么拍。对于她而言,荣誉的光环只是过往人生经历的一个个句号。她觉得,最值得铭记的,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最值得致敬的,是这支伟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