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适应变化:让军事出版永葆活力

作者:■刘 翎

摘 要:全媒体时代,军事出版的内容创新不妨从选题、内涵、形式三个维度,适应形势任务和时代变化,以优质内容提升品质、以新闻思维策划选题、以精准内容强化服务、以技术牵引创新内容模式、以全媒体理念更新思想,让军事出版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获得新生,永葆活力。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事出版;内容创新

若论军事出版的内容创新,无外乎三个维度,一是选题的创新—选题的价值有无创新和创新的程度如何;二是文化内涵的创新—有无新思想、新观点、新材料、新题材、新方法、新知识、新信息;三是形式的创新(形式也是内容)—内在的形式有:体例、结构、表达方式、行文风格,外在的形式则是:装帧设计、印制工艺等呈现方式。全媒体时代,军事出版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要在内容传播上不断创新,就要适应形势任务和时代变化,以优质内容提升品质、以新闻思维策划选题、以精准内容强化服务、以技术牵引创新内容模式、以全媒体理念更新思想,让军事出版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获得新生,永葆活力。

一、以优质内容提升品质,让经典不断拓展空间

优质内容是军事出版持久健康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军事出版的内容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优质内容的开发。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来,全军上下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大力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实践创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模式,加紧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值得向全社会呈现的优秀人物和先进群体,这些都为军事出版扩大和深入挖掘优质内容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极富鲜明时代感的选题。

其实,对优质内容的开发还有一层意义,便是对已有经典内容的再拓展。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大都是经历过时间和社会环境考验而积淀下来的,出版机构要不断检视已有的内容资源,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在已有作品中寻找具有独特时空价值和情感共鸣特征的内容。将这些经典作品作为我们创新出版内容的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缩写),对它们进行多种开发,将精品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发挥到最大,从而也将其社会效益扩充到更多人群。

对经典图书的内容拓展,可以是从新时代的角度对其进行全新解读,使其焕发时代光彩,像《星火燎原·精选本(融媒书)》那样;也可以是开发系列文本图书,像“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那样。该套书曾经是解放军出版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大型史料丛书,因为许多资料没有整理和脱密处理,所以是以内部资料形式出版的。后来该社将这套丛书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整理,先后推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和“抗美援朝战争·文献”等系列丛书,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军事史料的出版内容。

对经典图书的内容创新,还可以是多媒体的开拓,更可以是多种艺术形态的文化再创作。《星火燎原·精选本(融媒书)》在进行全新再版时,便结合当下读者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制作了有声读物、动态沙画、动态漫画和微视频等融媒体产品,极大拓展了该书的内容呈现。至于对已有出版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精准定位划分,选取其中最有优势和特色且最贴近读者和适应市场的内容进行文创产品拓展,则更是对军事出版内容的另一种创新。

目前,国内能将IP衍生品做到最红火的无疑非故宫莫属。但这种火爆是建立在故宫拥有超过180万件精美藏品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创产品只做简单贴上LOGO的产品容易,但能做到既满足引领消费者的深度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实现资源巧妙嫁接和重复利用,并与经典图书的IP紧密关联的衍生品并不容易。但如果做好了,无疑是对经典图书内涵的极大延伸,因为可以让纸质图书的精华在各类物件上重生。

二、以新闻思维策划选题,让出版与军媒实现联动

新闻与出版同属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是其根本职能,但二者在具体的职能上又有所分工。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进行迅速甚至是即时的传播是它的重要使命,至于是不是一次性就“完整”“全面”“深入”了,则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新闻是一种即时性的单体传播。而出版则是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这个“作品”必须是具有一定文化含量或具有独创性的,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所以,出版是一种延时性的集约传播。新闻的即时性,让它“易碎”,难以长久;出版的延时性,则又让它与新闻相比常有跟不上趟儿的感觉。

全媒体时代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让新闻与出版有了实现互联互动的可能。对军事出版人而言,跳出传统单一军事出版的理念,善于运用新闻思维策划选题,既是提高军事出版质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具体实践。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用新闻思维策划出版图书,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话题。比如,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作的《西行漫记》第一次在世界出版,既是图书出版行为,又是出版大新闻;新华出版社出版《十个共产党员》、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雷锋》《张海迪》一类的人物图书,以及围绕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军地出版机构都在第一时间出版反映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图书;近年来,军队出版社出版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系列、《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丛书、《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等等。这对我们是有深刻启示的。

以新闻思维来策划出版选题,首先要求出版人能够具有新闻人的敏锐和眼光,及时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出版选题,密切追踪社会关注焦点,用图书的方式深度传播具有新闻特质的内容。这种新闻思维,一种是对可预见的事件,像重要纪念年份、重要会议的召开、重大活动的举行等,提前进行筹划;另一种是对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的事件,像洪涝灾害、地震海啸、疫情战事等,出版人及时跟进,策划选题、组织书稿,快编快印快发,使出版能够与新闻报道互相配合,深化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实现互补互动的融合传播。

全媒体时代,人们依然需要“十年磨一剑”式的精品出版物,因为这毕竟是人类文化发展深厚积淀的产物,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非物质结晶。但出版若能及时回应人们对周边热点事件、焦点问题的疑虑,满足人们应知未知欲知的需求,也是出版在全媒体时代应尽的职责。况且,在当今信息搜集整理、编排印制技术以至发行物流速度都已非常发达的情况下,以新闻化的速度出版图书,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以新闻思维来策划出版选题,还要求出版人能够将新闻产品图书化,发掘整合军媒报道优质资源,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耕细作,使出版成为军媒深度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重要事件、重大典型、中心工作的相关报道,读者也许来不及看报纸,记不全相关内容,但可以完整仔细深入地研读图书,让军媒报道成果得到集约深化,成功完成二次传播,使易碎的新闻作品能够得到长久保存,能获得更广范围传播,从而能在更长久的时间长河里流传。《惊天动地战汶川》《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中国蓝军—实战化训练改革纪实》《决战江城》《武汉抗疫:解放军来了》等图书,就是最好例证。

军事出版与军事新闻共同聚焦主责主业,既分工合作又同频共振,实现真正的融合,一起擦亮“军媒”金字招牌,让“军媒”品牌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以精准内容强化服务,让军政教材得心应手

出版军事训练和政治理论教材,是军事出版的传统及规定动作。服务部队,聚焦备战打仗的主责主业,为部队官兵提供最有力的精神支持,是新时代军事出版最神圣的职责使命之一。在全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以精准化内容为部队备战打仗提供知识服务,是军事出版提高服务部队能力,提升智力支援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知识服务是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和信息内容,搭建知识网络,为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知识内容或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过程。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超载的困扰。信息超载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对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只能形成碎片化理解,从而使认知系统支离破碎。而文化的功能之一,便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树起一面选择性很强的网筛,可以多种文化形式预定人们要关注什么和要忽略什么。而出版的文化功能之一便是使知识结构化,让读者(用户)更加完整、高效地获得知识。

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的知识服务,必定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AI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基础之上,集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甚至应用于一体的知识内容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它可以是纸质出版模式,也可以是数字化的出版模式;它既包括阅读服务,也可以包括直接的应用服务,但不管是哪种服务,其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是定向的、海量的。

比如,由军事出版机构提供的阅读服务,目前也许还是单纯的“出版物”形式,但将来借力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会转向以文献/数据资源库甚至是知识库检索的形式提供,即所谓的数据库出版。

数据库出版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同时赋予出版行为新的内涵:专业性上更深入,理工类突出前沿性和权威性,社科类突出追溯性和工具性。数据库出版从内容资源挖掘的深度和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广度而言,已经成为专业学术出版的主流,尤其会成为许多专业出版社在专业领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首选路径。国内知名的知识服务类平台—知乎,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探索实体出版的征程,选取社区优质问答集结成书,该书一经推出,半年销量即达7万册。“知乎”出书—这虽然是一种知识服务的逆操作,但对出版机构而言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具有军事出版特征的知识服务,主要以平台型和内容型知识服务产品为主,它满足部队军事训练、政治理论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内容传播的精准抵达,真正做到“一对一”的服务。因此,全媒体时代的军事出版,要更好地聚焦备战打仗,完成服务部队、为提高战斗力提供优质服务的任务,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图书出版机构到知识服务机构的转型,就是必然趋势。

四、以技术牵引创新内容模式,让军版图书喜闻乐见

人类社会中,丰富的社会化符号系统以“视觉与听觉为基础”。听觉符号以时间为主要结构力量,以口头语言、音乐等为主要形式;视觉符号则以空间为主要结构力量,绘画、文字等是其主要形式。出版的出现完成了“时间性语言的空间性重现和流动性思维的符号性固化”。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阅读从单一视觉感知开始转向语音、影像、触觉等多种感官的阅读感知。当下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图书,其内容构成、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是书籍的常态,但文字与音频的结合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已开始兴起。而未来,文字与图像、音频、视频的结合将成为数字书籍的最新形态。场景化、全息化、融合性出版将使人类的阅读感官获得全面满足。面对这样的阅读方式变化,就连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也已将听书、看视频等在线数字化阅读行为列为国民阅读的调查对象。既然全社会的阅读方式已发生巨大嬗变,出版业也只有正视和适应这种变化,才不会被读者无情抛弃。

从我们对部队官兵进行的有关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中,大部分官兵把时间都留给了手机,手机阅读已当仁不让地成为官兵阅读的“霸主”。既然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官兵阅读习惯已发生几乎不可逆的改变,那必须改变的就只能是出版机构了。

技术加持,以呈现方式的改变创新内容传播模式。借力二维码识别、AR/VR/MR等技术以及移动客户APP、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强化读者的参与感。针对读者少有专门时间静心阅读的问题,精心打造线上有声读物出版服务平台,摸透官兵群体接受传播的特点,严格按照纸质书的出版要求制作,由专业播音员、专家进行诵读,为他们提供新形态的阅读服务产品。同时,还可以结合线下读书报告会、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官兵的参与度,实现与纸质书的联动,反哺传统出版。

此外,针对部队居住分散,购书不易以及由于经常野外驻训,图书期刊不能得到及时更新等问题,军事出版机构还可以为基层连队量身打造融阅读、视听、互动于一体,传播内容定期线上更新的全新军营阅读体验中心,让多媒体的阅读真正成为官兵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吸引他们更多地加入到阅读行列中来。

五、以全媒体理念更新思想,让军事出版活力无限

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军事出版内容传播的根本。出版创新离不开出版人才的创新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军事出版更离不开复合型全媒体人才。这就要求军事出版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全媒体理念更新思想,推动军事出版不断向前发展。

变传统的读者思维为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第一位的就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即得天下。在传统媒体时代,出版人是传播主体,控制着读者的知情权和思维模式,“我出书你来看”的传播方式,让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传者和受者之间也没有真正的互动。而在全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读者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活,他们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掌握了信息选择和传播的主动权,读者也因此而成了“用户”。转变观念,确立新的用户思维,就可以使我们在选题策划、内容建构、形式表达时多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如何更多引起关注、更多实现互动的目标去完成出版工作。当信息超载时,用户选择信息的时间成本会不断上升,而品牌是一种信息过滤器和信任代理机制。因此出版机构如果能打造具有自身独特性的、高辨识度的、难以取代的出版品牌,即是能有效提高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

强化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观念不断更新。在传统内容生产流程中,编辑从选题策划,到编校、印制、销售等各个环节是几乎不需要互联网的。但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渗透的今天,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了。而编辑作为出版业内容生产的主力军,其互联网思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更新与否,直接关系全媒体时代军事出版内容创新的成效。

在促进人才观念更新和加速成长方面,成立出版项目组或工作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出版项目需要或内容生产需求灵活组织团队,人员组成可以是跨部门的,也可以是跨专业的,充分发挥内容人才专业优势和生产潜力,激发创新能力,探索内容呈现的多媒体化,推出有竞争力、受欢迎的融媒体产品,挖掘并彰显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品质,并让编辑人才在重大出版工程中得到磨练、加速成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就提出,各出版机构要舍得用骨干编辑、成长性较好的青年编辑支撑丛书的高质量编撰工作,在实践中充分带动专家型编辑的成长,并培养名编辑。全媒体时代,军事出版的内容创新呼唤全媒体人才方阵!

参考文献:

1. 张立:《知识服务不只是营销概念—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之路》后记,载《出版参考》2019年第07期.

2. 李旭:《出版新闻化:全媒体时代图书与新闻的深度融合》,载《军事记者》2019年第10期.

3. 万安伦、刘浩冰:《论虚拟出版传播的符号转向》,载《出版发行研究》2020年第11期.

4. 耿相新:《出版的边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第1版.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