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探析

作者:■李 茉

摘 要: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工作者需要具有更强的备战打仗意识、更全面的能力素质、更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注重机制调整、培养人才自身素质能力、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与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

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无论在内容生产、信息技术,还是组织架构上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给军事新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深远影响。从管理学角度讲,军事人力资源管理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新闻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如何促进军事新媒体人才认知方式转变、职业角色转换、知识结构调整、技术能力转型,是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有专家认为,全媒体时代,传媒业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创意产业,人才既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媒介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全媒体时代,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特别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军事新媒体人才队伍,面临的现实挑战日益明显。

(一)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只有一个真正的资源─人”。目前的军事新媒体中,人才队伍的核心主力普遍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从“新闻人”到“媒体人”,无论是在角色定位、能力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标题怎么拟、全媒体采访怎么策划、线上产品如何落地等等。一方面需要原有的人才队伍进行适应性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吸收新的“血液”进入军事新媒体队伍中,从而平稳地完成思维转弯和任务交替。

(二)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推广,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原有的采、编、播、译为主的新闻人才队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全媒体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数字媒体技术、UI设计、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等,这些以前看起来是纯技术领域的工作内容,正在不断地渗透进新媒体领域。这需要我们的编辑、记者,特别是新媒体的编辑、记者既要懂新闻,还要会技术。对军事新媒体工作者而言,这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绕不开的一个坎儿。

(三)军事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不平衡性

全媒体时代,业界有一个共识: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单位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媒体,而是横跨报纸、广播、电视、通信、设备制造等诸多领域、行业的综合性机构,加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对媒体行业的推动,使得媒体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目前军事新媒体人才队伍结构上看,文字、图片、摄影摄像等由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人才队伍相对比较成熟,但通讯、短视频、大数据、数字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队伍起步比较晚,队伍规模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同时,受编制体制限制,人才招录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新媒体领域与传统新闻岗位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规模和成长速度不平衡状态。

二、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军事新媒体人才有别于其他的媒体人,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一)军事新媒体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备战打仗意识

军人天生为打仗。军队新闻媒体人除了要拿“枪杆子”,还要用“笔杆子”在军事战场之外的“第二战场”─舆论战场唇枪舌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军队聚焦备战打仗的导向更加鲜明,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成为常态。军事新媒体作为军事舆论斗争的重要平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在人才培养路径上都要聚焦“战斗力”这个关键词。这是有别于同行业其他媒体的最大区别,也给军事新媒体人才夯实能力素质基础提出了特殊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军队新闻单位的大多数军事新媒体工作者都是近些年从地方入职的文职人员和聘用人员,补上军事上的短板成了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二)军事新媒体人才需要具备更全面的能力素质

媒体行业有自己的“神奇”法则: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人追逐受众脚步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这需要军事新媒体人既要懂数字媒体技术,又要懂用户体验;既要懂交互设计,又要懂产品运营推广;既要懂新闻传播规律,又要懂技术发展机理。这需要将“互联网基因”植入骨髓,需要发展“复合型”技能。

(三)军事新媒体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

媒体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高压”已经是这个行业的代名词。军事新闻战斗力的体现,既是推动军事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要求,工作的地点更多的是在广大官兵奋斗的一线,在高山海岛、大漠戈壁、边防一线……如何补上如前所述的军事上的短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确保任何时候都能经受各种考验,履行好自己的神圣使命,是军事新媒体人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需要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标准,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动力所在。

(四)军事新媒体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

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以技术为牵引的特点。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众多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无论是春节的年度策划,还是全国两会的黑科技比拼,都是技术力量和互动方式的不断创新。如何不断地用先进技术武装队伍,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一直是媒体行业的重大挑战。不断学习创新,不断适应新的发展思路,对于军事新媒体人而言,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三、全媒体时代军事新媒体人才队伍的培养路径和方式

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从人才队伍的本身、人才队伍的成长环境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的定位与设计。针对军事新媒体人才队伍培养,也需要从制度、自身发展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努力。

(一)善用激励机制,用市场杠杆激发潜能

在互联网强大的市场化和资本化作用下,主流媒体中人民网率先上市,加之腾讯、澎湃这样的门户网站占有大量市场资源,以及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人力资源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军事新媒体的人力资源份额被挤占得非常小。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需要军事新媒体善用激励机制。一是引入市场化的绩效考核机制。改变管理方式和福利保障制度,通过激励杠杆调节工作效能,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培养人才。人民网的绩效考核机制一直走在同行业的前列。他们利用集团化的生产模式,建立了全媒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采编、运营、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进行评估,并通过各个技术平台为考核提供大数据支持,使考核有标准、评价有依据,并根据绩效考核情况进行薪酬调整,实现经济杠杆作用。二是采取“引进来和立起来”战略。一方面高薪引进高素质全媒体人才,激活军事新媒体人才队伍氛围。比如,人民网创建人民搜索时,多方引进人才,其中引进了网友高度关注的“话题级”高级人才,吸引网友很快关注到这个产品上来。另一方面着力培育现有队伍中已经成熟的骨干员工,打造一批“大V”“大咖”“技术大拿”,真正发挥绩效调控下的“领头羊”作用。比如,中国军网近几年来培养的一批骨干力量,获得中国新闻奖以及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等多项奖项,成为军事新媒体人才“立起来”的一个缩影。

(二)着眼实践培训,提升基本能力素质

新闻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要以实践为最基本的要求。着眼军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实践培训可以通过3个方面实现。一是注重培养军事新媒体人才的“军事”能力。政治素养、保密意识、军事知识都是“军事”能力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培训、体验部队生活等方式,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目前许多成规模的媒体集团都设立了专门的培训部门,旨在通过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养,降低人力资源招聘和流动成本。二是注重培养用心写新闻的能力。军事新媒体人的好新闻应该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深入边防哨所、深入班排营连,让编辑、记者更加懂军事、懂军人,才能采制出更加有温度、能够直抵人心的作品。获得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的湖北日报社的柯皓,曾是一名获得过“金镜头”奖的摄影记者,他的成长进一步诠释了深入一线永远是好新闻的源头,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往往来自亲身的经历。三是注重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国外某电视台施行扁平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人员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和个人兴趣流动,人员可以在流动中学习各项技能,接触不同领域的新闻和技术。军事新闻单位也可以尝试在各个岗位中进行轮岗培训,熟悉不同的业务部门、业务岗位,让编辑、记者和设计、技术人员在能胜任的领域内流动起来,真正实现全媒体时代的全流程培养。

(三)重视团队协作和岗位细化,打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现代企业管理中,团队建设和岗位细化是分别进行又并轨发展的。重视团队协调发展的同时,保证数据、采编、设计等岗位的工作责任细化,在团队中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业务发展能力,在岗位设计中实现责任化、标准化,最终实现交流协作中的共同成长,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发展研究所的郑蔚文、姜青青曾研究过《泰晤士报》的工作流程:视觉新闻团的3位核心成员工作可以相互交叉,在讨论合作中完成工作。工作流程是“定选题─挖掘数据─编辑数据─制图─成稿”。这3位核心成员会根据不同内容而邀请文字记者参与合作,由团队中的图表设计人员与合作记者共同完成最后的视觉产品。通过流程化的方式明确任务、实现链条式生产,以最低的成本产出最优质的产品,这是互联网模式下的产业最优选择。这样的分工协作已逐步成为现代互联网常态化的运行模式,也是人才培养最好的协作成长方式。

(四)坚持技术牵引,不断完善军事新媒体人才队伍结构

全媒体时代,在要求军事新媒体人才拥有更前沿的互联网思维的同时,技术牵引的导向性也更加鲜明。这就要求军事新媒体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传播机理,以最优的人才队伍结构应对时代发展。针对发展和培养技术团队,目前各大媒体矩阵普遍采取1:3(即技术团队人数与新闻采编发团队人数比)的规模,科学配比人才结构。2021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社的智能创作机器人、新华社的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中国军网的军媒智能主播“小军”,以及央视网的3D超写实虚拟数字人,无不体现了技术对新闻宣传方式的革新和推动。要注重在主题宣传、大项任务中,结合宣传特点不断让新技术融入新闻传播中,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