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打赢“灰色地带”舆论斗争主动仗

作者:■徐 萌

摘 要:近年来,美西方国家提出的“灰色地带”等相关概念成为热议的话题。美西方国家为了维护其价值观和利益,借“灰色地带”进行话语建构,千方百计对我进行负面形象塑造。我们要持续关注、高度警惕、积极应对,打赢“灰色地带”舆论斗争主动仗。

关键词:“灰色地带”;舆论斗争;主动仗

“灰色地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10年,美国在其《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以“模糊的灰色地带”来指既不完全是战争、也不完全是和平的安全挑战或安全竞争状态。2013年,日本在其战后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将“灰色地带事态”界定为“围绕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既非平时、亦非战时的事态”。此后,关于“灰色地带”的探索与研究日益深入。作为一种由美西方国家界定的战略状态,“灰色地带”模糊了战争与和平的边界,通过相关行动声称己方诉求,否定不利言论、挤压对手行动空间,借以塑造有利于己的环境态势。可见,舆论斗争本就是“灰色地带”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警惕“灰色地带”舆论斗争新动向

近几年,美西方国家围绕“灰色地带”理论的实践一直在继续,与之相伴而生的舆论斗争也一刻没有停息。2015年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发布了题为《灰色地带》的白皮书;2017年8月,日本发布新版《防卫白皮书》,指出日本面临的“灰色地带事态”呈增加趋势并将长期存在;2019年6月27日,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在其网站公开发表了《在灰色地带赢得优势—低于大规模战争门槛下对强力侵犯的应对选择》报告。从舆论斗争的视角来看,我们急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一)“灰色地带”威胁是美西方国家对我组织舆论攻击的话语标签

按照美西方国家的界定,“灰色地带”是介于和平与战争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这个场域不仅是平时与战时的中间地带,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战场,其潜在对手正在这个战场逐步展开侵蚀其及盟友利益的各项行动。对此,不得不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可以说,“灰色地带”理念在设计之初就带着斗争的使命和责任。事实上,美西方国家借助“灰色地带”的概念开发、内涵界定和外延解释,成功地给战略对手贴上了“渗透暗战”“窃取利益”“修正主义者”“妄图改变和平现状”等舆论话语标签,污名化对手。同时在国际舆论场上,把自己粉饰成了一个被动防卫的“委屈方”“受害者”,国际秩序、世界和平的“维护者”。近年来,“灰色地带”频繁地被美西方国家政府官员、学者、智库讨论研究,认为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灰色地带”挑起冲突,不断指责对方增加冲突风险、危害国际秩序、破坏地区稳定。显然,美西方国家正是基于自利目的,通过对“灰色地带”的名称定义来建立概念界定权、通过对“灰色地带”的行为规范来主导规则制定权、通过对“灰色地带”的理论解读来夺取内涵解释权,对规则做出利己性解释,以此赢得舆论战场上的先机和主动。由此,“灰色地带”“灰色地带威胁”已经成为美西方国家指责他国、组织舆论攻击的话语工具。

(二)“灰色地带”行动是美西方国家对我进行舆论威慑的概念工具

按照美西方国家的界定,“灰色地带”既不触发战争门槛,又高于和平交往方式,是一种既非和平,亦非战争的特殊状态。在“灰色地带”中,战争行动与非战争行动界限含混、模糊不清。从舆论斗争的视角看,这种界定上的模糊显然是有意而为之:一方面,为其指责别国留有足够的弹性解读空间,为对手贴牢负面舆论标签;另一方面,为其介入地区事务提供充分的道义借口,为自己营造舆论优势。既然“灰色地带”上升不到战争的高度,那么当美西方国家及其盟友遇到敌对国所谓“灰色地带”攻击时,依据集体防御原则,就可以采取非战争的方式直接介入争议地区,以攻为守,通过“进攻型”防卫策略,“名正言顺”地予以干预。例如,美国在南海地区的一系列行动就比较典型。中国在南海主权范围的合法行为被美国视为是一种“灰色地带”威胁并大肆诋毁污蔑,认为中国“南海军事化”,挑战美国的海洋秩序。因此,美国支持菲律宾发起“中菲南海仲裁案”,借南海“航行自由行动”不断进行军事、外交宣示,不断拉拢南海周边的盟友及伙伴,并以高层访问、交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游说,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图抹黑竞争对手形象,控制国际舆论。在此,“灰色地带”行动就已然成为美西方国家对我进行舆论威慑的概念工具。

(三)“灰色地带”战术是美西方国家对我展开舆论缠斗的长期手段

按照美西方国家的界定,“灰色地带”行为是一种低于传统战争门槛、有意模糊性质界线的渐进性竞争,其核心特点是使用超过正常国际互动的手段,但又没有公开诉诸军事手段。这种行为从冲突烈度而言,达不到常规战争的阈值;从产生后果而言,以不引发连锁失控反应为目的;从影响范围而言,不至于挑起大规模军事冲突。因此,伴随着战略对峙的主样态,舆论斗争贯穿“灰色地带”行为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斗争长期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冷战就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强度“灰色地带”冲突。在美西方国家的话语逻辑中,“灰色地带”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现实安全困境:如果通过强制手段以武力震慑这类行为,则要承担危机升级的风险,同时面临着挑起战争的道义舆论风险;如果对此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则又会面临被“灰色地带”的渐进行为“步步蚕食”的安全风险。因此,无论处于“灰色地带”的哪个阶段,舆论斗争都如影随形、无处不有、长期存在。

二、把握“灰色地带”舆论斗争新趋势

尽管美西方国家不断宣称“灰色地带”本质上是一种具备胁迫性和侵略性活动的策略,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战略风险,借此对我进行舆论攻击和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依托“灰色地带”策略,美西方国家也获取了不少战略红利。从舆论斗争视角看,既可以在围绕“灰色地带”的舆论进攻中避免敌对方贸然越过国际秩序的“红线”,又可以在围绕“灰色地带”的舆论防御下避免因冲突升级增大各方消耗成本的危险,在不诉诸公开冲突的情况下获益。

(一)依靠舆论斗争调控“灰色地带”边界,降低冲突成本

低于战争门槛,即保持冲突的程度不至于引发战争,是“灰色地带”战略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如果把这个“门槛”当作一条红线,当一个地区某个挑战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越过红线导致出现战争,则不属于“灰色地带”行列,必然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因此,“灰色地带”策略的使用者会想方设法严格控制行动的强度和烈度,使之保持在传统的国家间战争的门槛之外,以防遭到战争反击。这其中,敌对双方通过彼此间舆论信号的释放和舆论斗争的开展,依靠舆论试探、舆论警戒、舆论威慑、舆论攻击、舆论防御等手段方法使对方充分认识到,一旦越过“灰色地带”边界,发生大规模冲突的代价将是巨大的,不仅产生巨大的道义舆论成本,而且有可能引起他国的常规军事报复,付出高昂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代价,消耗难以估量。以此左右对手心理态度,扩大己方影响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控制行为边界的目的。这样一来,借助舆论斗争的作用,能够有效管控竞争烈度,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最终实现安全保障利益最大化,同时使冲突成本与付出义务最小化,产生较高战略性价比。

(二)借助舆论斗争隐蔽“灰色地带”企图,麻痹敌对国家

“灰色地带”行动具有典型的模糊性、渐进性以及悄无声息的渗透性,通常会在竞争中采取隐蔽的战术行动,以“温水煮青蛙”“分段切香肠”的方式,通过渐进的步骤来降低对手的响应速度,以可接受的成本来支持渐进的行动,最终实现利益目标。从舆论斗争视角看,在实施“灰色地带”战略时,一国的政策和目标往往会被有意识地模糊处理,甚至被刻意进行模棱两可的解读。这种极具隐蔽性的做法,一方面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战略企图,让对手无法探清战略底线、不敢轻易冒险;另一方面可以在舆论和心理上麻痹对手,使其逐渐放松警惕;同时,当需要与对手进行和解时,又可以给自己留有阐释空间,从而产生舆论效能和战略价值。反之,一旦在舆论场上明确自己的战略底线和目标,不仅可能助长对手气焰、丧失舆论回旋的余地,而且会有挑起国内舆论压力、增加额外舆论成本的风险。

(三)利用舆论斗争渲染“灰色地带”实力,维护国家利益

客观而言,“灰色地带”策略是一种非对称型的冲突形式,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性。该领域冲突,实力与利益是被充分考虑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实力的大小与相对利益的多少影响着“灰色地带”策略的走向和结果。“灰色地带”战略博弈中,力求改变现状的一方与力求捍卫现状的一方,必然会认真审视双方的实力大小与利益取舍,并对此作出判断与权衡。冲突中,实力较弱的一方以及获取利益较少的一方往往会首先选择进行战略调整。在此基础上,围绕“灰色地带”进行的舆论斗争就更加鲜明地聚焦在对己方实力的渲染和对相关利益的维护上。正所谓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美西方国家为例,充分利用非对称的优势,在竞争领域突出自己的优势方向,可以是充分展示本国的军事、经济、科技等显性优势;也可以是宣扬意识形态领导力、道义影响力、话语传播力等隐性优势,力求通过展现实力打击对手,占据舆论上风,达到舆论威慑效果,最终迫使对手屈服于其实力。201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明确将中国、俄罗斯列为战略竞争对手,“灰色地带”战术成为美军“印太战略”框架下的主要行动样式之一。

三、应对“灰色地带”舆论斗争新举措

当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西方国家借助“灰色地带”战略对我发起的舆论攻势,本质上仍是其固有的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指导下的产物,体现了美西方国家希望继续主导国际秩序的强烈愿望。在国际舆论场上,美西方国家抢先定义“灰色地带”冲突事态,单方面将“灰色地带”冲突刻画为“敌对国家”对美西方国家利益的挑战,片面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对手破坏战略稳定,正实施危险的“修正主义”活动。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西方国家势必更加注重利用“灰色地带”对我展开舆论斗争,必须持续关注、长期应对。

(一)先声夺人,抢先定义“灰色地带”客观事实

长期以来,美西方国家凭借世界领先的军事力量和技术优势,在新兴战略领域不断开发、更新战略概念。通过对客观存在进行积极主动的判断和定义,把自己的主张、理念、态度体现出来,确保其能够在行动中保持主动,旨在满足未来战略环境需求、弥补现有战略力量缺陷。可以说,“灰色地带”就是美西方国家精心设计出的利己性概念产品,企图先下手为强,陷我于舆论被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总是跟着美西方国家设定的概念议题跑,难免有亦步亦趋、步步落于人后之虞,既消耗研究精力,又有被带乱节奏、陷入概念缠斗的风险。“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向来是我军作战的指导原则,在研究美西方国家新兴战略概念的同时,更要注重立足我国情军情,加强我军相关概念的研究与开发,抢先对客观事实进行判断定性,抢先对客观存在进行分析解读,抢先对客观反馈进行收集整理。利用舆论传播中的首因效应,率先推出我们的理念和主张,让国际社会形成对我有利的印象,先发制人。当前,美西方国家针对我在南海的合法行动反复炒作“灰色地带”行动,声称把“海上民兵”和中国海警作为海军力量加以“等同对待”。企图利用定义权,抢先界定“灰色地带”、恶意解读中国民兵渔船,获取舆论主导权、控制舆论话语权。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其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界定客观存在,下好舆论场上的先手棋。

(二)集中造势,主动拓展“灰色地带”传播渠道

美西方国家非常善于调动其舆论传播资源,围绕“灰色地带”充分协调利用其舆论传播机制,各部门统筹协调到位,官方、学界和媒体紧密配合,形成了政府官方发声—媒体舆论炒作—学术机构解读的舆论斗争组合拳。2015年,时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美军举办的一次战略会议上围绕“灰色地带”发言;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发布《灰色地带白皮书》,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 )长期关注并一直研究“灰色地带”。客观上,既通过官方主体利用各种外交场合表明立场,又利用媒体渠道持续发声,还借助智库研究报告进行印证,以达到不同主体释放出的各种声音能够同频共振、相互策应的效果,从而实现对“灰色地带”战略舆论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的。此外,在南海问题上指责中国时,通常伴有海上的军事威慑行动施压;在南海开展所谓“航行自由行动”时,通常伴有外交运筹和舆论造势,舆论斗争渠道多、平台广、手段活。对此,我们也要拓展自己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创新舆论斗争方法手段,优化整合媒介资源,统筹协调多方力量,通过各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加强公关策划,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集中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多利用外媒、多使用外语进行舆论宣传,不断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提升舆论斗争能力。

(三)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灰色地带”意见走向

从舆论斗争的议题设置来看,“灰色地带”的提法因其表述形象化,在国际舆论场上有较高的话语传播价值和较强的舆论导向功能。为了制造舆论焦点,美西方国家大肆炒作中国“灰色地带胁迫”,刻意把本来是双边或地区层面的问题渲染成为国际问题,蓄意渲染“中国威胁”,污蔑中国“修正”南海秩序,以此一方面服务其国内政治利益,一方面团结其盟友伙伴国,同时混淆国际公众视线,实现遏制中国海洋维权行动、恶化中国发展舆论环境等目的。基于此,要对围绕“灰色地带”开展舆论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充分地认识与准备,既要直面美西方国家舆论挑衅事实,加强舆论对抗,对其挑起的具有攻击性的叙事塑造与宣传活动予以坚决有力反击;更要掌控舆论的节奏和走向,揭露美西方国家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就是典型“灰色地带”行为,已经对当前区域环境和国际秩序造成了“缓慢却持续”的破坏。在舆论斗争态度上,要保持舆论引导定力,基于“灰色地带”长期、渐进、蚕食、消耗、模糊等战略特点开展持续的斗争研究;在舆论斗争受众分析上,要遵循舆论传播规律,采取分众策略,针对不同受众精心设计舆论产品,实现精准投放;在舆论斗争技巧上,要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借助其影响力和权威性形成于己有利的舆论态势,实现舆论效益递增。

(四)趋利避害,构建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

舆论斗争中的话语权是主导话语的权力。美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话语体系中长期占有优势主导地位,充分利用国际传播和叙事能力等无形话语权力资源,对国际社会进行观念塑造,构建出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话语体系。所谓“灰色地带”认知不过是美西方国家利用国际舆论维护自己霸权的面具而已。通过标签化定性、选择性叙述、歪曲化表达、欺骗性解释,操控舆论机器,塑造对手不被国际舆论社会接纳的负面形象,为己方在“灰色地带”开展准军事行动扫清舆论障碍。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融入美西方国家制造的“灰色地带”话语体系,通过揭穿其行为本质和话术漏洞,纠正错误、扭曲、偏颇的观点言论,赢取国际社会的关注、认同与支持;另一方面,要打破美西方国家话语垄断和霸权,不能总是跟在美西方国家设定好的舆论议题后面仓促上阵,必须明确自身话语主体地位,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以我为主的话语体系。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风险与治理问题研究”(编号:17BSH0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