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增强党建报道感召力路径探析

作者:■孙忠法

摘 要:党建报道,是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内容的新闻报道,是各类媒体特别是党报重要的内容之一。党建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强,党建报道要让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强化受众意识,适应受众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党建报道;贴近受众;感召力

党建报道,是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内容的新闻报道,是各类媒体特别是党报重要的内容之一。做好党建报道,有利于为推进党的建设提供助力,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实践中,由于党建工作政治性强、内容严肃,部分党建宣传报道存在读者“不爱看”,报道“不好看”“不耐看”的问题。要把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强的党建工作“硬新闻”,变成感召力强、叫得响、有分量的新闻报道,必须强化受众意识,适应受众的审美情趣。

一、将“上”与“下”连接,从群众身边事切入促进共鸣共情

长期以来,虽然各级媒体都高度重视党建宣传,但有的报道依然“新闻味”不浓,自说自话,与普通大众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受众为中心,从读者角度出发,建立关联性,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从群众身边事切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党建工作与广大党员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做党建报道,记者需要用发散性思维,“跳出事物看事物”,将党建工作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背景中,审视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在逻辑、因果关联,从群众能够直接感知到的身边事切入,建立与群众的心理关联、地理关联、生活关联,从而激发共鸣,产生共情。比如,村(社区)“两委”换届是政策性、程序性非常强的工作,如何才能让人爱看?以《中国组织人事报》为例,在策划相关选题时,他们深入思考换届与基层党员群众工作生活的关系,决定从党员群众所见所感所思入手统摄换届报道。报道以人见事、由事叙理、由理释情,通过基层党员群众亲历的一个个故事,从不同侧面生动反映了换届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受到了各方的好评。

从新鲜、有用的讯息切入,增强报道吸引力。读者喜欢具有鲜明针对性、“解渴”的新闻作品。满足读者获取知识、经验、教育等需求,记者要突破一写党建工作就写成经验总结的单一模式,把读者最为关注、最感兴趣、关联度最高的信息进行深加工,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要把党的建设紧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各类敏感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报道的主攻方向,从看似寻常的工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善于抓住重要节庆、重大活动等契机,巧妙地将党建工作宣传议题嵌进去,把想说的和大家想知道的结合起来,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能否有独特的报道视角,考验的是新闻工作者观察、发现、思考的功力。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工夫在诗外”。从事党建报道应高度重视党建理论和实践学习。只有自身理论、政策水平提高了,眼中有大局, 胸中有丘壑, 才能将“上”与“下”连接起来,见人之所见, 亦能见人之所未见, 将党建好做法、好声音、好风景挖掘出来,做好党建报道。

二、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讲“好故事”增强报道引导力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近年来,各类媒体在探索讲故事的方式上下足功夫,在党建报道中,新闻故事化方式得到广泛运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故事只是简单举例、见事不见人;有的故事缺少温度,见人不见情;有的故事浮在表面,见情难见真。由于不是“好故事”,导致报道穿透力、引领力不强。

好故事必须要有温度。故事散发着热气腾腾的暖意,才能直达内心、震撼心灵。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从群众的所思、所说中,抽丝剥茧打捞出弥漫着烟火味和散发着泥土味的故事。比如,《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采访挖掘全国优秀组工干部曾建先进事迹时,记者先后和曾建的同事、家人深入聊了三天,捕捉到了大量新鲜的情节:“他非常‘无趣’。春节难得休息了,别人都在走亲访友,他在家里看《资本论》。”“亲戚朋友让他给找工作,他都婉拒:‘我不能帮也帮不了,我妹妹还在市场上卖菜呢’。”有了这些温暖、鲜活的故事,使得报道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好故事必须真实反映基层的体验和感知。党建报道要避免说教气息太浓,应说出党员群众“想要说的话”,这样才能抓住受众,实现服务受众、引导受众。近年来,干部作风焕然一新。报道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成就,如何避免落入罗列与堆积做法的俗套?比如,《中国组织人事报》在做相关报道时,从一位基层全国人大代表的直观感受展开:“过去有的村干部家里娶媳妇儿,恨不得半年前就通知。那些求他办事的,呼啦啦来了十桌八桌。现在村干部办婚事都很低调,只请至亲,连常规程序里的大喇叭、搭台子也简化掉了……”这种真切、有代表性的见闻,令人信服,很好地诠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巨大成效。

好故事必须有意义。讲故事的目的是感染受众,成风化人。在党建报道中,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只是“有意思”而“没意义”,则失去了报道的价值。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能力素质上,要练就火眼金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在采访上要敢于付出,努力多挖掘素材,通过对比、思考、甄别,“千淘万漉”得出有价值的事实,实现“吹尽狂沙始到金”。

三、在“短、实、新、活”上下功夫,用报道面貌的赏心悦目促进入脑入心

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形式呆板、语言枯燥的新闻报道,读者不会待见。为此,党建报道必须活化语言、创新形式,既有“言值”,也有“颜值”,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把好的思想、观点、内容传播出去。

积极转变文风。当年,穆青等人在采写“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个典型时,请人把稿子送到兰考征求意见。穆青说:“在发表前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样做的作用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听过的稿子,不会让老百姓在接受时有什么障碍。”正是这种强烈的受众意识,让这篇报道脍炙人口、影响深远。在党建报道中,要注重贯通“官方”和“民间”话语体系,多讲淳朴的实话,多讲富有活力的新话,多讲管用的短话,使报道尽可能“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吸引读者。新闻工作者的积累和偏好不同,每个人在行文方式、遣词造句上会有所区别, 但文字成章后是否有鲜活的表现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读者心中有杆秤。简洁、清新、朴实、生动、深刻, 广大读者能够看得懂、看得明白、记得住, 这才是好文风,才能润物无声、深入人心。

创新表现形式。既要语言有味道,也要形式活泼,报道才能出彩出众。要打破党建报道体裁单调的局面,广泛探索运用特写、调查报告、分析性报道、现场见闻等多种形式,力求根据不同的题材做出不同风味的报道。比如,《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在采写优秀社区书记田象霞抓党建的事迹时,感觉她讲话非常有感染力,就大胆让“小巷总理”当大主角,以田象霞第一人称口述形式讲述做党建工作的心得体会:“接受你的采访,对我来说就等于休息了。我们这里是老旧小区,没电梯。昨天我爬了12个六楼,晚上腿肚子转筋,毕竟咱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看我这手,涨得不行,攥不上拳头……”这样的文字铺开,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下抓住了读者,也使人物真实、可亲、可学。

新时代,做好党建报道,主流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积极创新,使党建报道的视角、内容、形式、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群众的需求,传播好党建工作好声音,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提供有力舆论支撑。

(作者系中国组织人事报社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