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求新求变:采写出凸显边海防报道特质的作品

作者:■孙兴维

摘 要:边海防报道是我军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搞好边海防报道,最重要的就是求新求变。本文从转变报道理念、挖掘报道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表达方式等方面,探讨提高全媒体时代边海防报道传播质效要把握好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边海防报道;创新;质效

边海防报道是我军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边海防报道对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提振军心士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边海防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搞好全媒体时代的边海防报道,最需要的就是求新求变。要积极适应大众传播特点要求,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不断探索与时代相合拍的边海防报道特点规律,采写出凸显新时代边海防报道特质的作品,努力提高边海防报道传播质效。

一、转变报道理念,让边海防报道跳出一味比苦比累的传统思维模式

多年来,我们在宣传边海防官兵时,几乎都有一个共性的认识,边海防苦、边海防累,边海防就是艰苦的代名词。诚然,歌颂边海防军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是我们报道的永恒主题,但如果长期用这种思维来报道,就会影响外界对边海防的全面认知,影响传播质效。

边海防苦、边海防累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年,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边海防一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不论是交通、通信、用水、用电,还是官兵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些都为边海防报道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一年,我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采访时,团领导给我讲了一件事:在一次团里组织的官兵个人综合才艺展示比赛中,该团步兵连士官张涛用英文演唱的一首歌曲,声情并茂,博得大家阵阵掌声。然而,台下的6名评判员由于对英文歌词表达的内容不理解,拿着评分表无从下手,犯起了难。经过深入调研,我采写了《一首英文歌难倒众裁判》的稿件。稿件刊发后,引起了不小反响,稿件背后引发的思考更是超出了稿件本身,让各级带兵人不断警醒:“我们再也不能用老眼光看新时代的官兵了,边防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但我们的思想和水平一定不能落后!”许多一线骨干感慨地说:“士官张涛给我们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了一堂课,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就在眼前。作为一线带兵人,如果我们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升自身素质和转变理念,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启示我们,提高边海防报道传播质效,要走出一味比苦比累的“悲情”报道模式。要转变报道理念,转换角度,多找变化、多找亮点。既要找“苦”点,也要找“乐”点;既要反映边海防官兵的苦和累,也要宣传边海防建设新成果、边海防官兵成长进步。要在报道好广大边海防官兵艰苦奋斗、卫国戍边、无私奉献感人事迹的同时,更多地向受众展示边海防官兵与时代同行、与文明同步的精神风貌,进而向外界展示中国国家实力和中国军队的建设成果,讲好边海防官兵如何让苦吃得有价值、吃得有意义的感人故事。要客观、全面、深入宣传新时代边海防官兵吃苦奉献精神,让边海防官兵的形象在全国、全世界更加高大,让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成为全国人民争相爱戴的人、可敬可学的人。

二、深挖新闻内涵,让边海防报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播质效

边海防报道的稿件有着鲜明的政治导向,特别是一些事关重要后勤和装备保障的重要新闻,本身就是一种舆论战,其背后的作用或潜在的影响力值得关注。因此,新闻角度选取、发布时机等都会对新闻蕴藏的信息潜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产生重要影响。

2020年10月底,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牵头,西部战区组织,联勤保障部队参与,联合国家登山队登顶珠峰、极地研究中心南北极科考队的服装供应商,为高原边防部队紧急研发、生产了一批新型防寒被装。这批物资专门为部队官兵量身定制,技术含量高、保暖效果好、整体材质轻,为极寒条件下完成各项训练执勤任务提供坚强保障。我和同事采写了一批新型保暖被装送往边防一线的消息,率先在“学习军团”播发后,多家中央媒体的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引发受众频频点赞。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宣传,体现了我们的保障及时有力,提振了军心士气。

一篇报道发出后,背后有不同的解读很正常,但有些新闻的解读提醒我们,有些边海防报道除本身的新闻价值外,其隐含或折射出的另一种力量也值得重视。比如,我和同事采写的一篇“新疆军区派直升机抢救某边远哨所患病战士”的报道。消息刊发后,许多家长在稿子后面跟帖,其中有一个家长的帖子说:“以前一直担心孩子在高原边海防服役,万一得了突发疾病怎么办,现在不用担心了!”这篇稿子的新闻价值再次被放大、延伸了。

又如,我采写的“一个兵的考场”的报道,同样展示了新闻背后的力量。有一年,新疆军区组织75名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对象文化考试。就在考试前一天晚上,维吾尔族战士迪力夏提·阿迪力找到考试负责人,说自己的汉语基础不是很好,担心考试成绩受到影响,想请一名翻译对题目进行翻译。此时,离第二天正式考试只有不到10个小时,得知这一情况后,上级领导机关高度重视,特事特办,在最短时间内批准同意为迪力夏提·阿迪力一个人设立单独考场,分别增配一名维吾尔语翻译和维吾尔族干部监考。晚上12点,干部处迅速启动备用考场,连夜从原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协调一名优秀的维吾尔族老师给迪力夏提·阿迪力当考试试题翻译,同时又从部队抽调一名维吾尔族干部参加监考,确保第二天考试正常进行。

我连夜采访,第二天便写出稿子。编辑部收到稿子后,认为这是个好稿子,“一路绿灯”很快就上了部队新闻版的头条,并写了点评稿。晚上,夜班领导发现这个稿子后,临时决定把这个稿子调整到一版发。稿件刊发后,在军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

这个稿子的新闻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了群众路线教育中领导机关的群众意识;二是体现了少数民族官兵在部队受到的重视;三是体现了领导机关特事特办的作风。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边海防报道入情入理充满人情味人性美

有人说,每个边海防军人的故事都有让人落泪的细节。这话的确不为过。正是因为边海防军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祖国边关的固若金汤。边海防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事迹感动无数国人,也正因为如此,在常态化边海防报道中,带病工作、不顾家庭、不顾孩子成为边海防军人的“高大上”形象,受众眼中的边海防军人缺乏应有的人情味、人性美。这种报道误区必须要改进。

事实上,各级领导机关都对边海防军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如南疆军区原政治部曾探索把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开展让官兵休一个完整假、找一个好对象、生一个健康娃、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的“四个一”工程,受到广大边防官兵及家属的好评。南疆军区高原边防部队驻守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山、帕米尔和阿里高原等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找对象难、生孩子难、子女教育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官兵。为了解决官兵的后顾之忧,他们采取了诸多措施,诸如通过地方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积极为官兵搭“鹊桥”;安排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已婚未育官兵,到低海拔地区工作;协调解决边防干部子女入学问题;等等。

得知他们的做法后,我和同事及时采写了一篇稿件,很快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肯定,也得到广大边海防官兵的好评。

这启示我们,新时代,我们的边海防报道不仅要提倡官兵无私奉献,也要关注官兵的合理需求。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尊重官兵追求现代文明、健康身体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让官兵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官兵卫国戍边热情。中医上有个理论叫治未病,我们的宣传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多宣传各级把为边海防官兵及家庭送暖送情的事想在前、办在前呢?比如,是不是多宣传一下按规定该休假时就休假、该享受的疗养就去疗养,不要等官兵家庭出现裂缝时再让官兵回去休假等;不能宣传违反科学常识、违反生理需求的东西;不要老让几年不回家过年、几年不给孩子过个生日的事占据版面。

关于边海防典型报道、典型宣传的真实性、人情味、接地气讨论有多年了,但“高大上”的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好。有一年,一家媒体播发了一条“军人典型报告会”的新闻,其中播发了英雄家人的同期声,英雄妻子说,他从来没给父母捶过背,却给连队每个士兵捶过背;从没给她买过生日蛋糕,却给连队每个人都买过蛋糕……引发不少网友吐槽,其中一个网友说,对生养他的父母冷漠如冰的人,很难想象会真心对待他人。

这警示我们,主流媒体刊发这样典型报道,不仅使典型形象受损,而且影响媒体公信力。如何让边海防报道入情入理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是军队主流媒体和每个军事新闻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让边海防报道充满辩证法,让边海防报道入情入理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是实事求是的体现。边海防官兵也是有情有义之人,也是有父母、有妻儿、有血有肉的人,也是平凡之人,要让边海防官兵成为全国人民全军官兵可敬可学可比之人,这才是回归边海防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创新表达方式,让边海防报道不断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元需求

这些年,我们的边海防报道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受众了解部队的一个重要窗口。比如,在实践中受到广泛好评的“1+1模式”“1+N模式”。

“1+1模式”,即在报道全军边海防成果时,一篇主打全军边海防总体的消息稿,再加上一个某具体边海防点位的配稿,这样形成了点面结合、图文结合的报道,很受读者青睐。比如,2021年2月5日《解放军报》第2版头条的“全军80多个新能源微电网落户边海防部队”主消息后面,就配发了一条北部战区陆军某部解决29个偏远点位用上长明电的消息,一主一副一图,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又如,2021年2月7日《解放军报》第2版头条的“全军驻高原高寒地区部队科学做好冬储冬备”主消息之后,就配了一个新疆军区海拔5000米以上哨所“蔬菜工厂”产出首批鲜菜的配稿。上述配稿都形成了很好的主副搭配效应,让边海防报道发挥了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联动宣传效应。

“1+N模式”,就是一篇主打全军边海防消息的稿子,配合新媒体、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让一次宣传形成多次效应。比如,我军给边防配发的新型会餐食品,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先在新媒体“学习军团”播发消息,配以视频、图片和使用说明,接着在《解放军报》第1版刊发消息,随后在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发消息,多媒体多频次多形式报道,形成了规模效应,人民日报社等多家新媒体全部转载,达到了提振士气、鼓舞官兵的效果。

这两个宣传模式启示我们,在广大边海防官兵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宣传报道要不断改进传播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满足官兵对信息的渴求。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