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左手拿笔 右手拿枪

作者:■危立平

摘 要:红军长征既是一次旷古绝世的长途跋涉,同时也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宣传之旅。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红军将士一边战斗,一边通过写标语、发传单、办报纸等有效方式,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其丰富的宣传实践经验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红军;长征;宣传工作

1934年农历重阳日夜晚,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从于都河畔启程。对于这以后的故事,无数人津津乐道。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中央红军在走向于都河时,携带的各类宣传品多达200多万份。3个月前,当红七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出发时,携带的各种宣言、布告和传单共100多万份。而一年后,当红二方面军从湘鄂川黔根据地突围时,同样携带了160多万份宣传品……长征这次史诗般的远征,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盛大的宣传之旅。

红军在长征途中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目的、任务,瓦解了敌军的斗志,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使沿途的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拥护共产党,了解红军、支持红军,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果说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组凯歌、一部史诗,而那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刊传单、朗朗上口的红军歌曲、深入人心的标语口号则是用智慧、汗水乃至鲜血谱写的长征宣言书,这深刻地印证了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论断:“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

一、鼓角争鸣万里行

红军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宣传工作的“基因”。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时,就为士兵规定“写标语,贴标语,发传单,演讲宣传”,士兵委员会“于纪念日或每月举行工农纪念会,形式有演说、新(话)剧、京剧、双簧、跳舞、魔术等”。

长征中的宣传工作,始终伴随着这支红色队伍。1934年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各部队“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尽量地召集伙食单位的群众会议,广泛的进行口头宣传,散发和张贴宣传品和在墙报上多写标语口号(居民的和告白军士兵的),特别要根据当地群众迫切的具体要求,提出斗争口号,领导群众斗争”。

在这份文件的指导下,红军宣传部门专门成立了粉笔队、錾字队(俗称钻花队)等宣传队伍,每到一处都撰写标语、书写口号、发放传单,通过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宣传工作来瓦解敌军、教育战士和争取群众。

1934年12月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发出“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的号召:“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灰、粉笔、石灰块等书写;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方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

1935年2月27日,红军总政治部又专门发出《关于各部队立即动员遍写标语的命令》,要求“各部队立即动员自己整个部队中凡能写字的,用木炭,用毛笔,用大字,用小字,在屋壁上,在门板上,遍写下列材料十二条,做到每人每天至少写一条。”

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政治机关的强有力领导下,红军部队中,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从军政干部、宣传队员到进步群众、识字的“红小鬼”,无论是錾字队还是粉笔队,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标语宣传的工作。此后,标语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宣传手段,红军足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宣传标语口号和文告,其中有许多标语和口号至今仍清晰可见。

为了更好地完成宣传任务,中央红军在长征之初,甚至带着沉重的石制印刷机器。长征路上,《红星》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用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随着中革军委昼夜行军。铁皮箱子里装着办报的全部设备:一台“钟灵牌”油印机(为了轻装,走到湖南时扔下,另外买了一台手滚油印机),几盒油墨,几筒蜡纸,几块钢板,几支铁笔和一些毛边纸。一到宿营地,编辑人员就支起铁皮箱子作办公桌,常常在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下坚持写稿编报。就是在这样极端严酷的环境下,《红星》报留下了很多精彩历史瞬间,使长征中红军将士的英雄事迹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定格在人民的心中。

当17位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红一军团主办的《战士》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热情洋溢地报道了这一英雄事迹。在前有敌军堵截、后有敌军追击的危急关头,编辑人员沉着冷静,精心为这篇通讯制作了3个醒目的小标题:“120里的夜袭”“17个强渡的英雄”“模范的特等射手”,称赞17位勇士置生死于度外,“不怕敌人火力猛烈,不顾水急的危险,至高地表现了他们可敬可爱的铁一般的意志、火一般的热情、猛虎一般的勇猛”,进一步鼓舞了红军战士胜利渡过大渡河的斗志。

腊子口战斗胜利结束,翌日出版的《战士》报发表了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舒同采写的通讯,在这篇700字的短文中,作者热情赞颂腊子口战斗“是战略上的伟大胜利,这同时又是赤化川陕甘整个胜利的开始”,鼓舞红军将士乘胜前进,大量歼敌,为创造新的根据地英勇战斗。

二、精神火炬永放光芒

在国民党的话语体系里,红军的长征是一场“流窜”,但事实绝非如此。

在四川泸定长征纪念馆,收藏着这样一幅顺口溜式的宣传品,常常引得人们驻足观看,忍俊不禁:“你进攻,咱后退,你是咱的运输队,要想消灭咱红军,除非咱们打瞌睡。”从这些引人入胜的话语中,我们不仅看不到红军将士的慌乱与窘迫,反而处处能感受到他们对敌人的蔑视、对胜利的自信和笑对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5年夏,中央红军到达四川会理。在成功地甩掉了敌人的行军路上,先头部队沿途丢下了许多破草鞋。红军宣传干部黄镇据此创作了活报剧《破草鞋》。在该剧的结尾,由红军指战员扮演的国民党将领“薛岳”“吴奇伟”各提着一串破草鞋向“蒋介石”汇报:“报告委员长,红军诡计多端,神出鬼没,我们啥都没捞到,只捡了几只破草鞋!”这出戏惟妙惟肖、诙谐幽默,成为红军长征中最受欢迎的保留剧目之一。

在红军过草地之前,为激励战士战胜敌人的骑兵,《红星》报主编、总政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与杨尚昆的妻子、红军著名的歌唱家、戏剧教育家李伯钊联合创作了《打骑兵歌》:“敌人的骑兵不可怕,沉着应战来打他,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齐射杀。我们瞄准他,我们打垮他,我们消灭他,无敌的红军是我们,打垮了敌人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

在毛儿盖,李伯钊又根据此歌创作了《打骑兵舞》,运用歌舞的形式,具体指导战士们掌握打骑兵的要领。据红一军团宣传队干部回忆:《打骑兵歌》及其舞蹈的推广普及,对于红军战士消灭国民党骑兵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以后红军遇到敌人骑兵,再也不感到惊慌失措了,一排子枪打过去,打得敌人人仰马翻。

红四方面军在翻越党岭雪山时,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为了鼓舞官兵的斗志,红军宣传队员边走边打快板:“党岭山,高入云,没有路,没有草,山高高不过红军的脚背,雪厚厚不过红军的双腿。同志们,快加油,翻过雪山有温泉。”又累又饿的红军战士,听到快板后立即精神振作起来,互相鼓励、互相照顾,顺利翻过了皑皑雪山。

在长征时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彭加伦在翻过雪山、走出草地后创作了一支《战斗鼓动歌》:“红色战士呱呱叫,万里长征不辞劳,艰苦来奋斗,哝嘟呀嘟喂嘟喂,艰苦来奋斗;天险的金沙江呀大渡河,雪山草地粮食少,一齐战胜了,哝嘟呀嘟喂嘟喂,一齐战胜了。”这支歌深受红军将士的喜爱,被大家一直唱到陕北。

艰苦卓绝的长征,在锤炼红军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深入浅出、为广大军民喜闻乐见、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宣传作品。比如,朱德总司令在大凉山彝族地区发布的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总政宣传部门谱写的宣传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两大主力会合歌》,回顾长征战斗历程、歌颂长征伟大胜利、总结长征历史经验的《长征歌》等。

三、唤起民众千千万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城。“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那天,毛泽东、朱德、博古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登台宣传红军的主张和政策,讲的全是工农翻身当家做主、分田分地、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随后的几天时间内,整个遵义成为红军标语口号的海洋,满城都是“轰轰轰,我们是开路先锋”的歌声。

贵州省锦屏县一位名叫杨和钧的侗族知识分子,读了红军的标语、文告后深受触动,于1934年12月26日写下一首诗《板壁上的指南》:“赶场天或是平常,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人人的目光都投向板壁上,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这指南是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它召唤穷苦农民站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夺政权,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

对于红军宣传工作的声势之大、影响之深,就连国民党也不得不惊叹。1935年5月14日,《云南国民日报》报道:“看,红的标语,绿的纸张,贴满了每个房屋的壁头。”4天后,这张报纸又报道了红军所到达之处,不论墙头、石上,都书写红色标语,张贴传单、布告的场景。

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宣传工作,红军从一支孤军变成了群众拥护爱戴、胜仗捷报频传的军队,长征也成为“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

1935年2月,红军在贵州胜利四渡赤水,在朱德同志的亲自领导下,经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被俘的国民党军队吴奇伟部1800多人中,“有十分之八被鼓动加入红军”。

1936年2月,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攻克毕节城后,经过宣传动员,当地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参军热,一次就扩充红军3000多人。

80多年后的今天,长征路上的一条条标语、一声声歌唱已经走进了历史,而红军当年燃烧着革命激情的舆论宣传,仍在历史的时空中激荡、回响。

纵观我军发展史,“笔杆子”与“枪杆子”就好比左膀右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宣传工作的胜利。可以说,哪里要打仗,政治宣传工作就在哪里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做到哪里,哪里就能打胜仗。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也指出“我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可见我党对“枪杆子”和“笔杆子”都非常重视。“枪杆子”是武装力量的形象表述,是直接用来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物质武器;而“笔杆子”是思想力量的形象表述,是瓦解敌军、从根本上消灭敌人的思想武器。当前,我军正处于改革转型、强军兴军的关键时期,面对军队大改革、军事大变革、形势大变化,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宣传工作贯穿到战斗力建设各个环节,融入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为服务备战打仗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舆论支撑。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