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任 张晓祺

总 编 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直播+”:移动直播技术发展前沿与场景应用

作者:■李沛儒 周 洋

摘 要:当前,移动直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移动直播可以适配更多的场景,本文通过对移动直播相关的发展前沿理论进行探讨,结合具体场景进行应用分析,从技术适配场景、提升使用体验、实现社会价值等方面提出思考。

关键词:“直播+”;移动直播技术;场景

根据CNNIC第47次调查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达到6.17亿,较2020年3月增长5703万,占网民整体的62.4%。移动直播行业的迅猛发展,引起各行各业的极大关注,新闻媒体也投入大量精力,积极对移动直播进行尝试和改革。信息技术的革新为移动直播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新兴移动直播技术的应用更加丰富了移动直播的应用场景,让用户获得更加多样的服务与优质的体验。“直播+”模式作为行业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在场景适配和价值创造上萌生出巨大活力。

一、移动直播技术的最新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革新了直播的采编、传送、播发等流程,甚至重新定义了直播的传播意义、文化价值和商业功能,移动直播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范围愈发“常态化”。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移动直播技术的更迭,保证了更高质量的信号传输、更生动的视听体验以及更丰富的功能扩展。

(一)XR(VR、AR、MR)技术

XR技术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统称,这几种技术虽然在辅助设备、效果营造和虚实感受等方面存在具体差异,但均能大幅提升用户信息感知,实现空间视觉的重构。XR技术在直播中的运用会让用户获得全方位的信息感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甚至改变主播与观众的角色关系,让直播更加“直接”“真实”。

XR直播的多感知性将极大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区别于传统直播的二维平面画面,XR直播将让观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实时接收直播对象及环境场景的多维信息。高效信息获取率和多元信息样态会大幅增加观众的真实感。

XR直播的深度交互将提升用户观看直播的自主性。在XR直播中,用户能够对场景内的物体进行操作并接收反馈,成熟的XR技术能够让这种交互活动接近真实。XR技术提供了用户自主选择观看直播内容、探索直播场景的实现基础,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偏好更加个性化地选择观看或参与直播。

XR直播的深层沉浸将放大用户的“临场感”。XR技术构建的场景将摆脱传统直播二维场景的抽象性和局限性,同时在多源融合信息的支撑下,虚拟世界的真实程度会不断提升,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时空界限将被打破,用户也可在XR直播中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深度体验。

(二)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其数据块利用密码学算法,按照时间顺序形成链式结构。其本质不仅是一种数据整合技术,还是一种以公开、自由、安全、去中心化为目标的技术理念。区块链具备三个基本属性:公开性、不可篡改性和分布性。公开性是指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用户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公开透明、有迹可循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进行查询。不可篡改性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和安全。分布性则突出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每一个节点都是对等的。

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后,直播平台将共享新的优势。区块链的网络防篡改性,增强了直播的稳定性,避免了服务器因超负荷的流量而崩溃。用户的发言权也得到保障,平台不再拥有随意删除用户言论的能力。此外,直播平台的社群生态更健康有序,发布原创内容时,区块链技术会自动进行确权保护,维护作者版权。主播和用户都可以通过创作内容或观看直播、收看广告等行为对传播生态作出贡献,获得报酬,而不会被平台分成;用户隐私也因个人信息被加密而得到更好保护。

(三)5G技术

VR、AI、全景摄影等满足用户临场感、真实感的技术,以及人们追求的4K、50帧、8K乃至更高的超清画质和毫秒级的低延时,都是对传统直播的突破,目的都是让移动直播给用户带来现场或者超越现场的观看或使用体验,让移动直播实现更多的可能性,这些技术对数据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所具备的高传输速率、低延时、超大网络容量、高移动性、强流量密度、海量连接能力等特点,可充分满足新技术应用下网络直播的数据传输需求。

5G技术突破了4G时代上行带宽为10Mbps(无法满足4K或8K等画质的传输需求)的限制,其上行带宽可达100Mbps,满足多路4K、VR画面的顺畅传输要求。同时,5G具备网络切片功能,能够直接把一个物理通道分割成多个虚拟通道,其中一个通道可供直播信号专用,4G时代各种数据彼此争夺带宽的情况不再出现,直播不会因为其它网络活动出现卡顿。

5G与其它技术的联动增加了直播的灵活性,丰富了直播的表现形式。“5G+4K背包”被誉为背在身上的“转播车”,它的大小近似普通双肩包,重量不足一公斤,能让主播或记者,更加灵活地进行“5G+4K”的视频采集和传输。“5G+AR眼镜”则是便携式采访“神器”,能够帮助主播或记者以主观视角的“沉浸式”体验进行交互式直播。还有5G和全息投影技术的结合、5G和AI(人工智能)的结合等等,为移动直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移动直播技术在场景中的应用

移动直播场景是由用户及主播各自存在的物理空间、搭载移动端及直播软件形成直播间虚拟信息空间以及彼此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心理氛围等元素组成的。“场景适配是移动媒体服务的核心目标”,技术则为移动媒体服务的实现提供支撑。这里没有局限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而是根据用户使用直播的实际需要和心理预期,将移动直播场景划分为三类,以展现移动直播技术在适配不同场景中的灵活应用。

(一)“直播+”新闻

近年来,传统媒体在以转型升级与新媒体的博弈中相对滞后,但凭借本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传统媒体可在技术应用和研发上重新占据行业发展的先机。尤其是在跨地、实时、长时不间断报道新闻方面,可以依托5G、区块链等技术,充分发挥传输和资源共享上的优势。相较其它新闻报道形式,新闻直播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响应能力更强,在报道的时效性、传播力和现场感多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通过VR等优化感官体验技术的使用,让新闻产品呈现更佳的视觉效果。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湖北广电长江云倡议,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在全国多家省级媒体的共同参与下成立,首次推出“区块链云直播”,策划“云直播三部曲”,共有12地24位嘉宾出镜。最多时,在7个省搭起8个直播点,出现了9路信号、10人同屏播出的壮观场面。直播在 20个平台同步推出,最高一场直播的流量超过4000万人次。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推出的“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基于5G、CAVE(基于投影的虚拟现实)、MR、LED屏幕多角度三维缝合等技术,能够在演播室的有限空间中等比例还原特定场景,主持人按预先设计在固定点位间行走,彷佛实现了空间穿梭,到达代表委员的工作所在地,实现“全实景、真跨屏”的效果;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在两会省代表团驻地建立虚拟访谈区,采用“5G+XR”异地同场景扩展技术进行虚拟访谈,让远程交流变成“面对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精心策划“云观两会”,采用异地同屏虚拟技术,同时连线现场主播、领域专家、代表委员,并接入海采视频,在演播室形成多屏互动,共话两会热点。

可观的流量数字可以展现出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力以及移动新闻直播对用户的吸引力;移动直播技术应用更是激发了用户对移动新闻直播的兴趣和期待,无论是角色转变的新奇体验,还是多地跨屏的视觉冲击,都能够为用户带来传统新闻直播无法企及的信息获取维度和心理满足感。

(二)“直播+”社交娱乐

第47次CNNIC调查报告显示,游戏直播、真人秀直播、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平均占网民整体的20%左右,体育直播用户规模占13.9%。由此可见,社交娱乐仍是用户开设或观看直播的重要动因。真人秀直播、游戏直播、旅游直播、体育直播等,因其社交和娱乐属性,与区块链、VR等强交互性和强视觉效果的移动直播技术天然契合。

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如,欧洲杯等都尝试过VR直播并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深圳市进行“5G+VR”全景旅游直播,给游客旅游观光带来颠覆式体验。拉萨市布达拉宫则在5G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直播,将雪域高原上的图景清晰顺畅地传到千里之外。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举办“品味端午·传承文化”云上端午直播活动,通过设置专家讲述历史文化,通过指导网民包粽子、做香囊,开展有奖问答等方式的互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丰富疫情期间网友的节日文化生活。2021年B站夏日毕业歌会在B站上的播放量达451.2万,网民实时互动,近4万条弹幕全程伴随歌会直播,陪伴式、互动式的直播观看体验,让观众在欣赏这场文化盛宴的同时,共同参与到“毕业”这一仪式中。观众不仅是歌会的观赏者,同样也是这场毕业仪式的参与者;观看直播不仅获得了娱乐体验,也获得了心理上的认同与满足。

体育、旅游等直播采用5G、VR技术,突破了以往只能通过主播视角观看场景的限制,让用户多角度自主探索场景成为可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既可以把视线投向赛场上的明星球员,也可以关注观众席上观众的反应;既可以欣赏景点的全貌,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某件文物细节,借助移动直播技术,获得或许在现场也无法享有的观看体验。可以想象,当真人秀直播可以成熟运用于VR等技术时,虚拟和真实空间边界的打破会颠覆移动直播中的信息交互方式。应以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和平台监管机制,保证技术泛用情况下直播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直播+”服务资讯

“直播+”的出现,颠覆了行业的运作方式,也改变了用户的消费行为,以往物理空间上的隔离形成的消费链条的阻断,通过移动直播技术实现了云端的接续,同时,实时交互、可视可感、灵活超链、虚实共融的场景空间,创造了新奇的服务体验,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传统意义上只有通过面对面交流才能获得的服务和感受,借助移动直播技术打造的新场景,可以通过移动化、碎片化的方式获得,使用户在获取服务的空间和时间上拥有更高的自主权。

移动 VR 直播在聚会、公益活动等仪式感强的场景中具有极大应用空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高校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采用全程实时直播和VR技术,联合各网络平台全网推送,用户只要扫二维码进入 H5 页面就都可以“云参加”“云观礼”,产生跨越空间的现场体验感。2021年1月,陆军依托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强军网,创新运用“云直播”方式,组织陆军部队“云参加”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云直播”既符合了疫情防控要求,又让广大官兵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同时,观礼的仪式感也强化了官兵的荣誉感、使命感。在教育领域运用VR等技术开展的网络授课直播中,以老师进行化学实验讲解为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细节、掌握知识。

一方面,用户可以借力直播来构建跨地虚拟共同场景,借助移动直播技术提升视觉传达效果,线上的沉浸式体验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形成不输线下集会的仪式感、陪伴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在满足获取服务的需要的同时,享有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和移动直播“随心看”的自由灵活,VR等技术可以让用户跨越时空限制,以实际场景无法实现的距离和角度观看场景中的物体,获取更加多维丰实的信息。这些是传统线下场景和二维平面直播无法实现的。

三、思考与启示

移动直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驰而不息,许多技术已经呈现出切实的场景应用成果,很多展望和预期也近在眼前。但是,无论在技术发展、行业转型还是应用生态建构方面,XR、区块链、5G等技术的全面普及并达到理想应用状态,都还有一定距离。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及其他各行业应积极适应变化,在技术应用探索中把握发展先机,通过“直播+”更好适应用户需要,开创行业发展新业态。

(一)优化直播技术,适配场景需要

目前,我国5G已覆盖大部分城市,但5G基站完全普及还未完成,高速数据传输网络还需完善。移动技术的升级换代,是更高质量移动直播的基础保障,只有直播信号及数据链路顺畅连通,架构在多元技术之上的视听觉呈现形式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无论是创造虚拟空间的VR,在现实场景增加虚拟影像的AR,还是彻底突破现实虚拟边界的MR,目前的制作、传接信号和观看对设备的依赖性还较高,不利于推广普及。现在推出的VR等直播,仅仅停留在视觉效果的展现上,更近似于3D全景直播,VR直播在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上还有很大开发空间,直播能适配的题材类型将具有更大包容性,进而更好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为人们获取信息、服务、支持等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更完善的体验。

(二)着眼用户需求,提升使用体验

移动直播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新闻事件、个人秀场、商品展示、网络授课等,但用户体验仅停留在“看”和“听”,虽然观看的地点和时间更加自由,通过公屏评论等也可以和主播或其他观众产生一定的交互,但传受主客体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信息。VR等技术的应用,使用户主动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增强了移动直播场景的沉浸感和交互感,给用户带来更多心理上的愉悦体验。但技术不能只为应用而应用,应结合场景和用户需要,以实际效果和视觉呈现为着眼点进行应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好的内容和服务依然是用户的第一需求。商品质量不过关,再先进的技术也留不住用户的注意力;对于移动直播来说,好的策划与选题、贴近事实的新闻视角、高质量的信息供给,才能产生用户黏性,更好传播媒体品牌。

(三)融合发展行业,实现社会价值

“直播+”新模式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各行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效助力,媒体、教育、医疗、旅游、公益等在移动直播技术的推动下衍生出了全新形式。而伴随着5G组网、万物互联,VR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带来更强沉浸感和体验感,直播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将更加全面,直播的内涵也将极大拓展。移动直播除了满足信息获取需求、提供差异化场景服务、搭建个人展示平台外,还具有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直播+党建文化”就通过移动直播提升了党建文化的传播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 75 周年纪念日举行的主题党日活动“新时代云讲习所”融合了“ VR+MR直播+4D实景上云+社群运营+智慧党建+内容策划”,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助移动直播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展示并回顾了我党的光辉历程,为公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央视总台“5G+4K /8K+VR”实时直播2021年春晚,为网友提供春晚现场的VIP座席般的视觉享受;同时推出VR Family概念,借助VR技术带给在异乡过年的网友家人般的陪伴:央视频主持人和网友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守岁、看春晚,给用户以温暖与慰藉。

“直播+”在新闻、娱乐社交、服务咨询以及更多场景中的应用,生动说明了“直播+”作为一种兼具包容性和拓展性的新模式,为信息传播带来更广泛的可能性,也推动了行业新样态的衍生。而“直播+”的运用推进,需要技术、平台、市场、参与者多方发力,形成良性生态,发掘这种新模式的更大潜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