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总编辑   张晓祺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  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  版 解放军报社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以小见大:生动展示人民军队练兵备战风采 ——《解放军报》“一案一思”系列报道宣传实践与思考

作者:■魏 兵 康子湛

摘 要:军队的主责主业决定了军事新闻宣传工作要时刻瞄准备战打仗的靶标,反映好部队练兵备战的火热气象,汇聚起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磅礴力量。本文结合《解放军报》“一案一思”系列报道宣传实践,探讨军队主流媒体在聚焦备战打仗中如何引领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服务备战打仗的贡献率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解放军报》;“一案一思”;练兵备战;创新传播

军事训练是部队的中心工作,是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军事训练报道聚焦备战打仗,是推进训练转型、提升战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军队媒体改进文风、提升军事新闻传播质效的客观需要。

2020年起,《解放军报》在要闻版开设“破除和平积弊·聚力备战打仗 ‘一案一思’”专栏,镜头聚焦打仗,笔尖对准基层,重点突出实战实训舆论导向,在部队引起积极反响。本文结合此次宣传实践,探讨军队主流媒体在聚焦备战打仗中如何引领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服务备战打仗的贡献率提供借鉴参考。

一、以小见大发现新闻

练兵备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要想写好军事训练报道,既要聚焦宏观场景,还要学会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加工,通过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训练场上不缺故事,但训练场上有很多的新闻素材不像故事,有的抽象,有的严肃,有的难懂,类似内容的稿子要做到喜闻乐见,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好“翻译”工作。

《解放军报》“一案一思”专栏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的平台,有的甚至小到训练场上的一个瞬间、一个表情、一句话。该系列报道紧紧围绕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实案实例展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追求出新出彩、生动鲜活。主要体现在:系列报道文章标题生动鲜活、耐人寻味,针对文章紧贴基层的特点,标题多是采用官兵喜闻乐见、清楚实在的口头语、大白话,极大地拉近了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例如《“身负重伤”咋能迅速“满血复活”》《做足了准备,车辆为何“趴窝”》《不为“赶工期”忽视“打地基”》等文章,广泛引用网络热词、口头用语,既让人耳目一新,又让人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文章内容设计上,系列报道的文章普遍篇幅不长,但坚持“开小口、挖深井”,以官兵身边的小故事、小问题反映大主题,着力讲好备战打仗生动故事。在文章《“胜负最终交由战场裁决”》一文中,由一次比武考核中的特殊情况展开,带着“总分第一,为何不能拿冠军”的疑问,讲清“胜负最终交由战场裁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实战实训的鲜明导向”这一大主题。文章娓娓道来,让读者如听故事般代入情景,引发深思。文章《对抗演练突遭“临阵换将”》一文,以第78集团军某旅一次演习中的特情引入,讲清“作战链条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岗位都不可或缺。平时准备充分,战时才能应对自如”这一主题,引导读者从排长黄涛代理指战员导致战斗失利这一案例出发,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在小问题中引发大思考。

往往越靠近炮火的稿件越形象直观,越容易引起参训官兵共鸣。然而“参训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阅读主体”,部分受众受客观条件限制,并不一定能有感同身受的即视感和体验感。这种情况下,稿件的“亲和力”就会因主体的改变而改变,必然要求军事训练报道兼顾参训主体和一般主体的认知水平、理解层次和思维习惯,既要有形象表达,也要有抽象阐述;既要从参训主体的角度,写出热气腾腾的第一手资料,让其“身临其境、现场还原”,也要从一般受众的角度,做好晓之以理的规律性阐释,让其“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让不同受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启示我们,从小处落笔,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篇幅里,牢牢抓住训练工作的脉络。同时也告诉我们,提高军事训练报道质量,要做到三切忌:一是切忌语言苍白。军事训练系列报道所聚焦的是基层最生动鲜活的练兵备战故事,进行宣传报道时,切忌语言苍白乏味,理论性大于故事性,将鲜活的事例写僵硬,要充分运用兵言兵语、网言网语,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报道可读性。二是切忌离兵太远。军事训练系列报道,来源于基层,聚焦于官兵,要充分尊重基层官兵主体地位,让其成为报道主角,真正让官兵产生共鸣,在阅读中引发深思,提高认识。三是切忌大水漫灌。要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开小口、挖深井”,从小问题出发,深究深挖问题的根本症结,切忌泛泛而谈。

二、以事明理设置议题

炮火硝烟,是实战化训练的鲜明标志。然而,很多人采写军事训练稿件时,很容易只见硝烟,却看不到硝烟后面的风景。文章看似硝烟弥漫、攻防激烈、热热闹闹,细看则大多是场景记录、过程叙述、气氛烘托,表面上看很花哨,实际上内容雷同。时间久了,难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看和观察两个词有很大差别,看只是选择一个角度“见我之所见”,而观察则是善于选择不同角度“见别人之未见”。采写军事训练稿件必须敏于观察,善于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从相同中看到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辩证思维,善于透过硝烟,对新闻事件进行多维观察。

《解放军报》“一案一思”系列报道紧紧围绕“一案一思”这条主线,坚持案例为表、思考为里,通过对案例鞭辟入里的反思剖析,总结经验教训,立起实战实训的鲜明舆论导向。

一是反映问题真。“一案一思”系列报道镜头聚焦基层最真实、最典型、最具特点的案例。在《“一弹双靶”缘何被判不及格》一文中,以基层在练兵备战中普遍存在的“靶场思维”这一问题展开,遴选极具特点与典型性的第72集团军某旅一次“一弹双靶”却被判不及格的经历作为案例。稿件刊发后,在部队引起积极反响。

二是反思剖析深。“一案一思”系列报道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剖析、深刻反思检视,由浅入深查摆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找寻破解办法。在《导弹“四发一中”仍受表扬》一文中,演训环境数据超出教材规定,射击成绩不理想。文中深入分析原因症结指出:“高寒山地、极端天候同陌生敌情一样,都是武器装备的潜在对手。”

三是查缺补漏实。“一案一思”系列报道,突出问题倒逼,在反思剖析中举一反三、查缺补漏,为全军破解制约实战化训练的矛盾难题提供了丰富经验。《排雷高手缘何考场“触雷”》一文,详细介绍了某团在发现问题后的整改举措:该团严格立起“考为战”的标准。他们完善各类考核评分细则,对照实战要求制订扣分项;将考场设置在陌生地域,展开跨昼夜连续作业考核;成立军事训练考核督导小组,查找并整改考核中人为降低标准和难度的现象。

目前,一些军事训练报道尤其是军事演习报道质量不高,正是因为报道者缺乏“思考”这一环节,走到哪写到哪、听到啥就写啥,就场景写场景、就措施写措施。古人论兵,“不可以求之于言语……独见之于战耳。战不可得而试也,是故见之于治兵”。军事训练报道,首先考验的不是文字素养,而是军事素养。如果报道者本身对战争制胜机理、战法训法创新以及作战样式、作战环境、作战对手一知半解,那么想发现有深度、有价值的训练新闻是不现实的。

这启示我们,军事训练报道,必须紧盯未来战场,坚持以战领训。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是要做到三个“战”:一是要转变“战”的思想。要想让演训场对接战场,首先就要实现思想上的转弯,做好军事训练系列报道,必须让思想上多几分硝烟味,采写新闻、发现问题多考虑符不符合实战背景、达没达到实战要求,将实战的标尺首先在思想上牢牢立起来。二是要突出“战”的导向。军事训练报道的关键要义,在于立起导向、指导部队。因此,写好军事训练报道,必须把战的导向牢固树立起来,把实战实训突出出来。三是要立起“战”的标准。采写军事训练新闻,要坚持以战为尺校准偏差,将部队演训活动放在未来战场中考量,对照实战标准查摆查纠,善于发现问题、查找不足。

三、以案深思树立导向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对于党媒的军事新闻报道来说,不能流于人云亦云,必须向深层次开掘,用思想性和深刻性引领舆论导向,特别是用对训练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未来演训的前瞻思考,推动部队的转型建设和实战化训练走向深入。

《解放军报》“一案一思”系列报道紧紧围绕“破除和平积弊·聚力备战打仗”这一主题,从实案实例切入,深挖问题症结,寻求解决办法,着力破解制约基层实战实训的矛盾点与堵塞点,凝聚对标战场、备战打仗的思想共识,汇聚投身实战化练兵的强大合力。

一是补齐思想认识上的短板。“一案一思”系列报道坚持从训练场来,到实战中去,切实凝聚起战场第一的思想共识。在短评《考核规则要服从战场法则》中指出:部队各级组织军事训练考核,最根本的原则是要与实战要求对表。短评《超越“靶场的胜负”》中同样指出:“靶子”就是战场环境设置,切不可一厢情愿、脱离实战。军事训练的要旨之一就是跨越时空,由“靶场”向“战场”移位、穿越。一篇篇紧贴基层实际的案例故事与深刻细致的反思剖析,读来无不让基层广大指战员与官兵红脸出汗。与此同时,激励着全军上下对标对表查摆问题,推动练兵备战走深走实。正如短评《演训须告别“理想战场”》一文所指出:部队各级组织演训活动,须告别“理想战场”,勇于提升“战场”的难度系数、陌生系数和复杂系数,逼着官兵在险局危局难局中锤炼本领,不断创新和检验新训法新战法。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拉近训练与实战之间的距离,牢牢掌握能战胜战的主动权。

二是补齐学习创新的短板。“一案一思”系列报道瞄准未来战场这一靶标,着力讲清学习创新重要性,浓厚学战研战氛围,推动全军上下大兴学习之风。短评《理论参数≠实战性能》中指出:掌握装备性能参数不可“刻舟求剑”。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其作战潜能的过程。广大官兵不能盲目相信装备理论参数,必须让装备在演训场上锤炼淬火,练就“人装合一”的过硬技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装备效能,推动战斗力不断增长。短评《新观念不会与新装备同步“配发”》同样指出:随着科技兴军战略深入贯彻,新装备列装部队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箭”的力量体现在“弦”上。只有不断加大新装备训与用的力度和强度,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才能真正在战场上发挥“利刃”的优势。

按照过去的习惯,“经验归纳”一直是军事训练实践、军事训练报道探寻胜战规律的基本方式。然而纵观今日世界,军事领域的新潮流一个跟一个,当人们还没来得及进行概括时,新的尝试又开始了。军事训练实践更新的速度加快,模式、技术流通的速度也在加快,观念和认识也就难以保持新鲜。曾有学者提出,军事研究的框架中,应当是三支军队:一支是观念中的军队,即今后20年到更远未来的军队;一支是规划中的军队,即今后10到20年的军队;一支是现实中的军队,即当下进行时的军队。

这一观点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作为报道者观察训练实践,同样需要由“顺时性观察”转为“共时性观察”,也就是在同一时段内,透视和思索三个时段的事。搞好军事训练报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问题牵引,刀口向内查摆问题,在红脸出汗中推动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提升。这其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敢于:一是要敢于揭短亮丑,摒弃宣传报道一味称赞表扬的观念,敢于在采写中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切实达到红脸出汗、警示全军的效果,推动全军各级指战员举一反三、自查炉灶,持续下大力纠治和平积弊。二是要敢于见人见事,摒弃宣传表扬大张旗鼓,揭短批评一笔带过的错误理念,采写军事训练报道,要敢于见人见事,敢于指名道姓,增强报道的真实性与说服力。三是要敢于较真碰硬,坚决同演训场上各类和平积弊较真,不放过任何影响部队实战化训练的沉疴积弊,真正立起训练实打实、硬碰硬的鲜明导向。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