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  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  版 解放军报社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走进战场:彰显中国军人血性,努力服务备战打仗 ——评析电影《金刚川》情感表达兼谈对军事文化产品创作的启示

作者:■濮 天

摘 要:电影《金刚川》运用多重情感表达艺术,营造志愿军战士身处抗美援朝战场的情感环境、情感心理和情感氛围。在光影之间,于符号之上,透过有限视野,带领观众走进战场,贴近英雄,增强情感共鸣。为彰显中国军人血性,努力服务备战打仗,进一步提高传播质效,本文认为军事文化产品创作有必要借鉴电影《金刚川》的多项经验。

关键词:光影构成;象征隐喻;有限视野;传播质效;备战打仗

电影《金刚川》是一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献礼片。通常来说,献礼片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往往容易落入情感传达大于电影本身艺术性的窠臼。可《金刚川》却不然,该片除了采用新颖的“复调”式非线性叙事方法,更通过光影构成、象征隐喻、有限视野三种艺术手段,恰如其分地渲染了电影的情感基调,在光影之间,于符号之上,透过有限视野,带领观众走进战场,走近英雄,让观众能够在体会到电影艺术美感的同时产生强有力的共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金刚川》不单单是一部献礼片,更是一部艺术片,是中国当代兼具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上乘之作,军事文化产品创作有必要借鉴其多项经验。

一、利用“光影构成”塑造情感环境,将观众带入惊心动魄的朝鲜战场

光影流转交错,情感环境由之建构。电影艺术是光影的艺术,光与影可以非常直观地构建起情感环境,把观众快速带入剧情之中。《金刚川》中就不乏通过“光影构成”去塑造情感环境的桥段。在电影的开头,一段前情回顾把故事发生的原因和背景交代清楚之后,就进入了名叫“士兵”的第一篇章:画面中展示的是辽阔的山野和茂密的丛林,志愿军战士穿梭其间赶赴前线战场。镜头中呈现的色彩极具饱和度,白云、树木、江水的周遭似乎都围绕着一层淡淡的金色的光晕,甚至有了一些“过曝”的意味。可正是在这样“金灿灿”的镜头中,一切都显得充满生机和希望,活力盎然的情感环境被光影快速构建了起来。此时的志愿军战士明知即将到来的是一场残酷的生死决战,可依然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在这样的情感环境中,观众也愿意相信这群志愿军战士一定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如期完成作战任务,并深刻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光影变换中,情感环境随之更迭。电影《金刚川》随着故事线的不断延伸,光影中片刻的宁静换作战场时而狂暴、时而窒息的情感环境,将观众对故事情节的体验推向高潮。在第三篇章“高炮班”当中,经过一轮残酷的对空作战,高炮班长老关所在的阵地被摧毁殆尽,高炮排长张飞在击中敌人的飞机之后意识到老关的危险处境,第一时间就去寻找老关。此时,电影画面的光影先是整体呈现鲜红的血色,塑造出战争悲壮残酷的情感环境。紧接着,在张飞去寻找老关的途中,目睹了喀秋莎火箭炮万炮齐发、重创美军基地,成百上千冒着金光的火箭弹划破夜空的场景。当明暗交替的光影在张飞的身上不住闪烁,老关仍在黑暗中生死未卜、凶多吉少,忽明忽暗的光影所塑造的情感环境,将观众不知不觉带入惊心动魄的朝鲜战场。

二、利用“象征隐喻”烘托情感心理,彰显志愿军战士的血性和担当

电影《金刚川》中用以烘托情感心理的象征隐喻,主要来源于现实物体和戏文唱词两个方面。在电影中,其实有一段一笔带过的、淡淡的爱情戏,发生在刘班长和女通讯兵之间。刘班长靠着大树,一只蜻蜓落在手臂上,不远处传来女通讯兵发报的声音,坚毅的语气中又透露着些许柔情,不断拨动着大男孩的心弦。刘班长边盯着自己手臂上的蜻蜓,边佯装淡定地和身边的人说:“我早就晓得她了。”一个缓慢的推镜头,蜻蜓扑扇着翅膀,就好像刘班长此刻颤动着的、情窦初开的心。可是生死攸关的战争摆在眼前,还不是谈论儿女私情的时候,刘班长的欲言又止和女通讯兵的那一句“我们前线见”,便成了这段恍然若梦的爱情最好的见证。

隐喻穿梭在现实物体的自然存在中,赋予它们迥异的人文色彩及其蕴含的情感心理。在第二篇章“对手”中,穷凶极恶的美军飞行员希尔,在经历队友被杀、身负重伤、基地被毁的多重打击之后彻底丧失了理智。他违抗上级命令私自行动,发誓要和操控高炮的张飞来一场真正的“对决”。面对上峰的责骂,希尔愤怒地脱掉头盔、关掉对讲机,并顺势带上了一顶牛仔帽。牛仔帽在美国西部文化中往往象征着美国人的牛仔精神—粗犷和野性,可此时的希尔完全被仇恨和疯狂所左右,人性已经完全变态且扭曲。他的举动象征着一些极端的狂热分子虽然自比英雄豪杰,却因为倒行逆施、失却民心而沦为独夫民贼,同时这也为接下来希尔的种种暴行做下铺垫。

戏文唱词同样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用以烘托人物情感心理的独特手段。老关的徒弟张飞一开始行事保守,怎么都打不着飞机,老关恨铁不成钢,一段“金刚桥前两腿抖,打不着飞机让人愁。金刚川前吓得尿,枉叫那张飞莽撞人”的唱词,既是师父对徒弟的调侃,却也表现出老关此时临危不乱、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一位战斗经验丰富、不拘小节、幽默风趣的志愿军老兵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和老关唱词相呼应的,徒弟张飞在战斗至死前同样有一段唱词:“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呐。”此时的阵地上仅剩张飞一人拖着受伤的身体,准备和美军飞行员做最后的殊死一搏,此刻的张飞内心勇敢而又坚毅,这段唱词既是对自己已经牺牲的师父的慰藉,更是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经过战火的洗礼,张飞终于从一个畏首畏尾的士兵,成长为一名有血性、有担当的中国军人。戏文唱词是传统社会里人民群众畅想壮志豪情、挥洒爱憎分明的市井文化载体,如今在现代的影视艺术中也焕发新生,唱响千百年来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

三、利用“有限视野”营造情感氛围,凸显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利用人物主观视野的有限性一直是电影创作中用以营造情感氛围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电影《金刚川》中,人物视野的有限性首先应用在“看不见的轰炸”上。影片伊始,美军的B-26轰炸机对我军运输线上的重要桥体进行了轰炸。可是这一场轰炸对于身处丛林中的步兵来说,其实是一场“看不见的轰炸”,只能听见山那头传来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和看见远处滚滚的浓烟。可正是这一场“看不见的轰炸”如同深渊一般凝视着每一名军人,它将瞬息万变、云谲波诡的战场浓缩在有限的视野、由远及近的爆炸声响和近在咫尺的硝烟味道之中,那种战场特有的紧张感、压迫感和窒息感被电影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次,人物视野的有限性也在影片中高频出场的“望远镜视角”中发挥作用。望远镜是战争电影当中最常用的道具之一,电影《金刚川》也不例外。在刘班长等人警戒江滩、老关查看部队修桥情况以及高炮班士兵确认美军飞机方位等情节中,电影均运用了“望远镜视角”。这些通过望远镜展现出来的人物主观视角非常有限,周遭的黑色对画面进行挤压,再加上望远镜视野快速摇移的效果,战争的焦灼和人物的焦虑牵动着观众的每一根神经。屏幕这一端的人们担心在那小小的望远镜中藏着什么样的危险敌情,期待那望远镜背后一双双“鹰眼”快速找到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点,害怕敌人突如其来的袭击将镜片击碎、将士兵击中,“望远镜视角”将观众带入那个封闭的“黑匣子”里体验战场氛围。

最后,人物视野的有限性还体现在电影《金刚川》独特的“复调”式非线性叙事中。影片中“士兵”“对手”“高炮班”三组不同的视角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设置悬念的同时,又在不同的环节多次渲染战争的惨绝人寰,赞扬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第四篇章“桥”作为结尾段,更作为故事主线进展的关键性段落再次点明影片主旨,将情感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

四、电影《金刚川》对军事文化产品创作的启示

军事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金刚川》对军事文化产品创作的最大启示在于,只有走进战场,彰显中国军人血性,努力服务备战打仗,军事文化产品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为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发挥重要作用。

(一)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真正打动观众

近年来,军事文化产品中一些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吐槽”批评。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作品为争取市场认可,通过向市场化的都市职场题材影视剧学习,期望通过加入“明星效应”和戏剧化的剧情桥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由于军事文化和都市职场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编剧和导演如若在真实性和戏剧性方面拿捏不准,把握不好二者的平衡关系,就容易导致成片后的效果与官兵的实际生活拉开距离。而另一方面,部分作品则是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受众心理,将部队独特的政治教育模式搬上荧幕,这样嫁接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早在二战时期,拉扎斯菲尔德等传播学家就已经发现军队环境和日常环境的差异性。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假设,观众不同于吃住训练在一起的军人群体,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仅限于一场两小时左右的观影过程;如若我们的军事文化产品混淆了部队内外的“宣传”模式,那么就会导致观众“出戏”,或者在观影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润物细无声,尽在不言中,电影《金刚川》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不同于“明星效应”和戏剧桥段,也区别于政治教育的语境,电影使用了光影构成、象征隐喻、有限视野等艺术手法,刻画出了普通一兵的情感心理,烘托起战场跌宕起伏的情感氛围,建构起了时长121分钟的情感环境。传播质效实际上就是观众的口碑,电影《金刚川》的经验启示我们,军事文化产品既需要突破现有的传播模式,但也不能削足适履地照搬市场化的影视快餐,而是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真正打动观众,这对我们的军事文化产品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化的情感表达,彰显军人血性

电影《金刚川》虽然由于制作周期短、天气环境恶劣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影片总体呈现出的艺术技巧依然将中国军人“钢少气多”、敢打敢拼的血性,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体现了目前中国主流电影制作的较高水准。

艺术化的情感表达如滴滴春雨入透心扉。观众在感受影片情感氛围、揣摩情感心理、回味情感环境中,遥想当年大敌当前,志愿军不顾凛冽寒风、武器劣势义无反顾地奔向金刚川。电影《金刚川》中那一个个无言逆行的背影是军人的血性,是先烈对祖国庄严的承诺。主题精神在此刻已经无需口号呼号、隐喻暗示,而是在流动的情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近年来,军事文化产品成功将更多优质的军事形象建构在荧幕上,让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的军人形象有了很多直观的理解。但是在赢得市场的同时,如何做好主题精神宣传工作则一直是个难题。电影《金刚川》以艺术性的表达彰显军人血性的方式,巧妙承载了其政治性的内核和社会性的使命任务,为军事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方向。

(三)深聚焦的产品主题,服务备战打仗

在脍炙人口的军事文化作品《士兵突击》中,人们津津乐道着的全剧竟然没有女性角色,一群糙老爷们儿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奥妙无他,仅仅就是将作品主题聚焦在军人的成长上,用力刻画了一名普通军人在战友的支持、军营的磨炼中脱胎换骨、化茧成蝶的励志故事。

电影《金刚川》秉持并改良了这一理念。电影中简单的爱情线和热烈的战友情同时存在于普通战士的心中,但是在战场环境中,那短暂的爱慕被藏进了小小的人物行为中,化作酣畅杀敌的报国之情。在两者对比烘托中,电影《金刚川》表达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艰险、勇于牺牲、敢打敢拼的崇高理想信念,让观众由衷赞叹。这启示我们,在军事文化产品的创作中,不仅要展现战士们的柔情一面,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渴望,更要适应题材,将备战打仗作为更为宏伟的主题集中阐述解读。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