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编  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  版 解放军报社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聚焦战场:讲好“钢少气多”故事,坚定敢打必胜信念 ——评析电影《长津湖》艺术创新兼谈军事文化产品服务备战打仗

作者:■徐 萌

摘 要:军事文化产品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发挥好服务备战打仗的职能作用是一道时代课题。电影《长津湖》以高票房和现象级的社会热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范本。本文在评析该部电影艺术创新的同时,兼谈军事文化产品如何服务备战打仗,以期为提高军事文化产品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军事文化;“钢少气多”;备战打仗;传播质效

新时代军队的使命任务,决定了新时代军事文化的使命任务。我军的根本职能是打仗,我军的军事文化产品要从根本上服务备战打仗。这既是评判新时代军事文化传播质量的唯一标准,更是检验新时代军事文化传播质效的根本标准。电影《长津湖》以高票房和现象级的社会热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范本。本文在评析该部电影艺术创新的同时,兼谈军事文化产品如何服务备战打仗,以期为提高军事文化产品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思想引领,通过历史真实厘清叙事逻辑,培塑铁心向党为国为民的军魂文化

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军人生来为打仗,军队的核心职能是打仗。军事文化产品必须首先解决“为谁当兵、为何打仗”的问题。这既是体现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问题,更是加强备战打仗思想引领的永恒课题。

电影《长津湖》通过深挖历史真实、厘清叙事逻辑,较好地做到了思想引领。作为战争片,如果只是追求渲染战争残酷,再现战斗艰辛、战场恢弘,却讲不清楚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一方面在客观上会削弱军事行动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另一方面更无形中消解了战争的意义和出兵的价值。1929年6月29日,《红旗》曾刊登了一篇红军战士的短文:“我们红军是有主义的军队,有政治训练的军队。我们不仅懂得怎样打仗,特别懂得为什么要打仗。”电影《长津湖》深知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电影凸显文献纪录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注重细节展示的历史出处,长津湖之战的部署、决策、实施等等均严格参照军史文献,以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方式重现历史,实现历史逻辑与叙事逻辑的自洽与互洽。电影中毛泽东主席说:“洋人瞧不起我们呐!尊严只能在战场上取得。”以此交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必然抉择;七连指导员梅生说:“这一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讲清了志愿军参战的合理性、必要性、正义性;毛岸英说:“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展现了危难之际,党中央一声令下,所有官兵义无反顾归队集结,听党指挥、铁心向党的过硬作风。艺术叙事与历史逻辑达成一致、历史还原与艺术创造高度耦合、时代价值与历史价值实现交汇,既揭示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也体现了叙事者作为胜利方,高度的文化自信,更表明了铁心向党为国为民的军魂文化内核。

二、技术赋能,通过微观表达烘托宏观建构,呈现勇战善战矢志打赢的必胜文化

借助新时代技术赋能,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微表达来烘托大气凝重的宏观建构,是军事文化传播必须重视的路径之一。新时代,要缩短历史讲述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拉近故事表达与信念建构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依靠内容取胜,更要兼顾电影“硬工业”与文化“软实力”,借助“视觉特效”实现内容与效果的最优。

电影《长津湖》凭借现代化的摄影技术、创新性的拍摄手法和高科技的数字制作,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地复现了那场被公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役”。制作人员总人次达1.2万,群演高达7万人次,电影的视觉特效先后由来自全世界的80多个特效团队共同完成,仅特效镜头就达到4000多个。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超出人类生理极限的极寒气候、残酷冷峻的战争场景、令人窒息的搏杀细节,沉浸式的冰雪、硝烟、爆炸、火海、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场面,飞机在空中呼啸轰鸣,坦克在地面横冲直撞,高科技打造下的镜头运用真实再现了穿插、包抄、迂回、伏击、阻击、强攻等战术形态……这些电影技术手段,并不是为了追求视觉冲击炫技,而是为了以新颖的视听表现服务叙事。观众通过特效技术下的微观细腻表达,能够身临其境,更加形象地体验到,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与敌实力极其悬殊、完全不对等的生死较量:没有车辆,志愿军战士只能徒步前进;为了躲避侦察和轰炸,只能昼伏夜行,常常有人冻僵再也醒不过来;“炒面土豆加雪加步枪”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是穿着全套的防寒服,吃着牛排、罐头,喝着咖啡的强大对手。电影中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战前凝重地说了好几遍“再等等、再靠近些”,这一细节设置,充分展现即便在敌我双方装备实力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官兵依然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勇战善战的斗争精神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决心。

这种技术赋能、细节加持下的宏观建构,既避免了一路高举高打、大开大合“望远镜式”的生硬表达,又防止了一直瞄准琐碎局部,“放大镜式”的零散刻画,更不是“显微镜式”的英雄个人成长录;既呼应了战争叙事逻辑,又照应到战争中“个体”“集体”“民族”“国家”的相互关系;既实现了从一个小的平民视角到整个集体多人视角的转换,还实现了从某个具体的战斗行动到整个战役战略全局的通览。微观叙事的深入描写为宏观叙事打下敢打必胜的文化基调,有温度接地气的微观表达承载着历史的宏观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凸显了“钢少气多”的军事文化意蕴,深化了传播感染力,具有宏大的精神指向。

三、手法集优,通过个体形象精雕群体形象,树立勠力同心视死如归的血性文化

以往有些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叙事焦点要么只投射在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英雄和伟人身上,主角形象被塑造得光辉高大,但缺乏深度情感挖掘和立体思想呈现,人物脸谱化,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嫌;或者全力打造主角形象,使得主要情节清晰舒展、主角个体形象丰满生动,但配角形象模糊、次要情节潦草、发展进程不合逻辑、脱离现实,艺术表现仅专注于宏大画卷的整体展示,细腻之处经不起推敲。其原因主要是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时,表现手法过于单一急躁。

电影《长津湖》告别了早期部分军事文化产品中刻板扁平的主角光环与群像描写,在“小人物+大事件”为核心的叙述方式指导下,不仅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个体形象,还雕琢出立体生动的人物群像。电影中,七连资历最老、岁数最大的炮排排长雷公,曾跟伍千里笑呵呵地说:“让你弟弟给我当干儿子吧,以后给我养老。”雷公在牺牲前,身体被弹片打得千疮百孔,下半身都被吉普车压断了。弥留之际他不想让自己的尸首埋骨他乡,喊出“疼,疼死了!别,别把我,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电影通过有血有肉的表现手法打造真实可信的个体形象,把高大的英雄还原成活生生的凡人,颠覆了以往英雄人物的完美主义形象。新兵伍万里怀着崇拜的心情称三营长谈子为是“打不死的英雄”,三营长却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问:“行军六天六夜不吃不喝,冻死在路上的战友,我们该叫他啥?离敌人十米才投掷手榴弹,自己也被炸死的人,我们该叫他啥?”英雄并不是超人,没有不死之身,也不是对死亡毫无感知。军人的血性、信念的感召,使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真情流露的“小人物”集合起来,成为一群让强大对手都由衷钦佩的大英雄。平凡的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以血肉之躯换取和平与安宁,才更加真诚真实、可感可信。本来已准备回家耕田的连长伍千里和自身文化修养较高、打算建设大城市的指导员梅生,听到召唤立即归队;领袖的孩子和百姓的孩子一道奔赴战场。个性化的人物在细节展示和信念感召下最终形成群像,给人以平易自然的亲切感。电影中的伍万里,从血气方刚的顽劣孩童,偷偷跑去参军、跟随队伍入朝、血战长津湖,在炮火与硝烟的洗礼中,最终成长为英勇战士。这个充满着英雄主义情怀的毛头小子,从一心“想摸枪,想当英雄”到“真正承认自己是七连第677名战士”,鲜明的个体形象成功地融入到集体群像中,个体最终以在群体中找到自我定位而骄傲自豪。可见,电影饱含人情人性之暖,勠力同心视死同归,展现的不仅仅是英雄个体的英雄性,还成功地展现了普通人的真性情、军人群体的真血性。

四、情感认同,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态度,彰显止戈为武守望和平的战争文化

传播是文化生命力的来源。军事文化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承与发展,也在于传播与沟通。长期以来,我国军事文化,对内传承有余而对外传播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对内的宣传灌输教化有余,而对外的展示沟通交流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出品了纪录片《长津湖战役》(The Battle of Chosin)。作品虽表现为纪录片的形式,但其立场与视角完全以美方为主,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倾向性。电影《长津湖》不仅在国内收获了超高票房,成为难得一见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国内民众的情感共鸣,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它在海外的发行上映,更是在客观上填补了同主题影视作品的空白。不仅向国际社会发出关于这段战争史实的中国声音,提供了重新审视这段战争史实的中方视角,更表明了中国对于战争的认识、立场和态度。电影中,伍万里最初的目标是“打死20个敌人就成为英雄”,而在面对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北极熊团团长时,伍千里拦住了准备开枪射击的他说,“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本质的深度思考。中国军人不是狂热的好战分子,只是迫不得已用战争来换取和平;美军师长史密斯看到被冻成“冰雕”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忍不住敬了一个军礼。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忠诚使命的精神,赢得了对手敬畏和尊重。这些情节深刻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引导受众对战争进行更加客观理性的审视与思考。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梅生希望他的女儿不用再受战火纷争,伍万里希望刚分到的土地不被别人夺走,伍千里想回家给爸妈盖房子……他们走向战场,一方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向欺辱我们的敌人亮剑;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对战争的态度,对和平的渴望,这就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中,止戈为武守望和平战争文化的内在体现—抗美援朝为的是保卫家园和抵御侵略,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百姓谋取福利,战争的牺牲是为了后代能够享受安宁和平的生活。电影《长津湖》通过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细致刻画和深入解读,在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重点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人性的深思。中国是正义的捍卫者、和平的守护者。军事文化产品充分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战争观、生命观、价值观,传递中国理念、中国态度,也为国外受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军事文化创造了契机。

抗美援朝战争后,毛主席在总结经验时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钢少气多”战胜了美军的“钢多气少”。新时代提升军事文化传播质效,就要充分激发军魂文化的忠、必胜文化的信、血性文化的勇、战争文化的仁,以此滋养精神元气,夯实创作底气,增强艺术生气,展现革命骨气、勇气和志气。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