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共情视角:努力提高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质效

作者:■ 刘漾漾

摘 要:伴随着“逆全球化”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越来越凸显,给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断探索共情传播路径,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是提高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质效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主流媒体;共情传播;影响力

当前,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迫切需要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应对更加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研究在共情传播视角下中国主流媒体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对外传播质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共情传播的价值凸显

共情是心理学层面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作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信息交流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共鸣和延展,并且对信息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现象。共情的产生包含“情绪感染” “观点采择”“共情关注”三种成分或三个阶段。当前,国家主流媒体作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和主力军,为避免理解受阻,共识难达等传播困境,要深入研究“精准共情”的传播机理,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以求传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一)从全球化到全球共同体的时代感召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对当代社会影响最大的关键词之一,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和腾飞。但全球化随之带来的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及原有制造业经济下滑、民生衰退等问题,使得全球化开始退潮,加之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激发了人类面对恐惧之时,才能真切感受到的共同命运感。这随之将全球化推入2.0版本,让国际社会正式进入到全球共同体时代,可以说这是对全球化的一次深化和纠偏,进一步彰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于媒介而言,与社会加速一体同构、传播驱动全球秩序重构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即刻出发。

(二)国家形象塑造与国家叙事的迫切需求

媒体作为软实力传播的载体,在为国家利益代言、为国家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主流媒体,在对抗西方“媒介帝国主义”,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传播格局过程中要起到先锋作用。从长远来看,以“恒久道义”为核心的国际传播,取代以“既得利益”为核心的大国霸权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出发,让“共享”“共赢”的战略目标超越国家本位和民族主义的狭隘视角,是中国对世界主义思想的一种延伸和实践。只有在国家叙事中更多彰显中国文化的张力,才能让主流媒体的全球传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共情在主流媒体传播中的作用机制

学界普遍认为,共情有助于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有效引导下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利他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

(一)共情:作为传播介质凝聚共识

共情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传播的过程,离开了交流、沟通、传播也就难以形成共情。因此,共情与传播本身就有着天然和内在的联系。当共情概念从心理学正式进入到传播学领域中,它就从个体与个体的关系突破到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新关系模式,共情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孕育在其中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和情绪,往往需要一种情境或场合以便使这种情感和情绪聚合、展现甚至爆发,这也就意味着共情并不总是正向的,当出现对抗性情境就会触发反向的共情情绪。共情作为传播介质能最大程度凝聚共识,但主流媒体在各类传播实践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和文化差异,要坚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聚拢和形成最大程度的积极性社会共情和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二)共情:“想象共同体”的异质重构

全媒体时代,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建构的新兴虚拟场域已经深度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改变了人与人交往的“边界”。但科学技术向来是把双刃剑,新媒体在给媒介传播“涂抹”上理想主义色彩时,也会引发情感结构的转变。新媒体一边将全世界的主体情感拓展至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一边又将不同文化的异质性矛盾放大,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情感交流的互通性。对于中国主流媒体而言,构建更富有审美精神、理性精神的共同体,成为多元文化语境内人们公共精神的显现。而作为共同体情感基础的共情理念,以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关爱,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通过共享情感加深空间链接,为建构多重面向的“想象共同体”和实现互联网异质空间的交融奠定了基础。

三、基于共情之下提高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质效的建议

全媒体时代,将中国价值观念和本土信息精准表达,是提高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质效的重要途径。

(一)致力于结构性空间中的传播逻辑重构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成了当下中国最大的社会变量,由这一变量引发的传播革命,给中国的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近些年来,各重点媒体纷纷以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传播平台的人员、技术配置,完善采编播报网络,拓宽传播渠道,壮大自己的传播实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因素具备的结构性空间中,只有基础性因素呈现出相应的灵活性,其他结构性因素才能够更加灵动地予以反映和适应。因此,在考察我国主流媒体的各类传播实践中,要注重顶层传播逻辑的转变以匹配结构中的其他各项因素。同时,不能忽略其所承担的基本职能和其底层的宣传逻辑,这一逻辑也规定了其他逻辑实践的方向和空间。

因此,重构新时代的宣传逻辑,打破对传统宣传逻辑的依赖,构建大数据引导的“用户式”思维模式传播理念,实现多元文化传播视角下重大事件内容生产话语体系和布局的调整创新,拓展高端报道空间,是一道时代课题。

(二)寻找技术支撑下内容生产的情感温度

全媒体时代,当新型主流媒体站在技术支持的十字路口,能否超越技术让内容生产焕发生命力,或者是警惕新技术在传播中带来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民粹主义倾向是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让主流价值、主流话语能够适配于各种新兴技术,建立技术与内容的深层情感链接成为必然。

在挖掘这种情感链接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共享性特征。共享媒体意味着数据、内容、用户的全面共享,跨界和融合本就是互联网固有的特征。作为新型主流媒体在改进传播实践的远途中,必然要从这三个层面来考量,最大限度地激发情感要素,形成在大数据支撑下,共情与共享相互交融的交流和互鉴。

针对数字化转型除了对某个领域数据或更大范围数据集进行积累、收集、控制、处理、发布、解读和传播外,还应该通过持续挖掘相关数据产品的情感指向获得进一步的传播优势和深层影响能力,由此形成更具有专业性、客观性、连续性、人文性的数据服务。另外,还要坚持从内容层面出发。内容始终是传播的灵魂,更是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灵魂,没有高质量的内容支撑,新媒体同样无法发展。当下,新型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内容生产中,从选题到表达都要努力通过丰富的内容呈现来构建和而不同、多元互竞的文明对话心态,从而实现天下大同、创新发展的文明对话目标。再次,当我们从社交媒体的属性考量用户时,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特性,注重用户心态的营造,将内容与目标群的情感最大程度匹配,建立更为有序而高效的传播信息共享机制。

实践证明,中国主流媒体要提高国际话语权,必须紧贴时代趋势,抓住机遇,在共情中化解挑战,努力在国际舆论中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