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借势融合:提高军事新闻媒体网络直播质效 ——解析网络直播热背后的传播学规律

作者:■ 郭 洁

摘 要:全媒体时代,网络直播改变了旧式直播的内容生产方式,催生了新的传播逻辑和方式。本文基于用户需求和媒介使用习惯,透析网络直播热潮背后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多视角考察网络直播优势与不足,对于推动军事新闻宣传创新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网络直播;军事新闻;创新发展

全媒体时代,网络直播给广大网民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与视觉冲击,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如何提高网络直播质效,推动军事新闻宣传创新发展,是值得研究和回答的现实课题。

一、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直播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当前,网络直播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优势

当前,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与其传播优势是密不可分的。

实时发布信息:原汁原味现场感极强。网络直播比电视直播时效性更强,而且不受电视直播的频道资源或政策限制,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就能实现网络直播。

双向密切互动:传受之间交流黏性增强。网络直播内容的视听合一,给予网民超强的代入感,实现近乎面对面的双向互动效果。特别是“弹幕+直播”的互动方式,增加了网民与主播的黏性。

方便快捷新奇:契合年轻群体上网习惯。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显示:2021年国内在线直播用户群体主要以青年人为主,27岁至39岁的用户占比超过六成。网络直播既符合年轻人的习惯特点,还因新技术在直播领域广泛应用和新奇事物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人气高度聚合:网红主播成新型意见领袖。网红因其超高的人气,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汇聚在一起,成为新型的意见领袖。

(二)网络直播存在的不足

网络直播的优势明显,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一是直播门槛低,主播水平参差不齐。直播开通简单,人员形形色色,有的主播为“圈粉”赚取利益,不惜突破道德底线。二是内容放任自流,呈现泛娱乐化。因缺少审核把关环节,娱乐至死现象颇为严重,不断用浅薄庸俗内容消解人们的底线。

二、军事新闻媒体网络直播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困境

近年来,军事新闻媒体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军事新闻媒体积极展开网络直播实践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从2016年开始,军事新闻媒体也开启网络直播模式,组织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网络直播活动 :2017年11月,湖北省军区与斗鱼直播合作,策划了“直击新兵成人礼”网络直播,实时峰值人气达到565.36万,3天累计点击量超过1亿,弹幕量达到4536.49万条,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参军报国热情。2018年3月至5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联合中央网信办,携手30余家网络平台,举办了“战鼓阵阵”系列网络直播活动,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参加,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8.9亿,弹幕评论数达4.2亿,点赞数3.8亿。2020年、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推出“云观两会”视频访谈网络直播节目,运用异地同屏虚拟技术,采取主播+代表委员+专家+海采视频的形式,实现全媒体全要素互动访谈。2022年春节,中国军视网推出“祖国,我为您祝福”网络直播,让网民零距离“走进”军营、原生态感受边防军人工作生活,引得千万网友“围观”,在当天9个小时的直播中,共有818万网友通过多种方式播放和观看了直播,直播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16亿。类似上述的探索实践还不少,不再一一赘述。

(二)提高军事新闻媒体网络直播质效的现实困境

总的看,军事新闻媒体在网络直播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亟待解决。

涉军直播题材受限,切入角度难以选择。军事新闻因其独特的军事背景,网络直播内容既要满足平台用户需求,又要符合军事新闻宣传的要求,同时还要遵守保密规定和相关网络法规以及如何把握好“尺度”和切入点等。比如,军队参与抢险救灾,事件发生时的观看人数会到达高峰,但事件结束后,关注度降低不利于新闻内容的沉淀,影响粉丝的黏性。

直播内容实时呈现,媒体审核把关较难。网络直播满足网民对还原事件的需求,但直播过程的实时参与和互动,使突发事件的网络直播无法做到事先准备与后期处理,整个直播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增加了对直播内容把关和节奏把握的难度。

主播缺乏实践历练,专业能力制约效果。目前,军事新闻媒体的直播人员“半路出家”或身兼数职者并非个别,全媒型、复合型的网络直播人才相对缺乏。

三、提高军事新闻媒体网络直播质效的路径思考

提高军事新闻媒体网络直播质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一)树立直播思维

发展网络直播,首要应改变原有电视直播的思维方式,建立真正的互联网形态下的直播思维。树立网络直播思维,需要改变原有的单向传播理念,基于社会化媒体裂变式的传播路径,探索网络直播的传播渠道,充分认识网络直播的用户特点,将“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满足用户个性化、分众化的需求;需要从直播主题的选题到直播形式的确立,从内容选取、呈现形式到衔接细节,从现场导演、场地拍摄、主播解说等到运营推广、网上推出,每项工作和每个细节都要思路清晰,充分考虑网民的特点和需求;需要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手段,采用微电影、微动漫等各种微传播形式,引入VR、AR、H5、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用新技术、新概念、新呈现,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中国军队声音。

(二)发挥网红作用

发挥网红作用,既可以发挥明星主播作用,也可以立足实际打造军营网红。曾长期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一些军事专家,在脱下军装后开始进军新媒体平台,有的在哔哩哔哩直播,高峰在线观看人数时常超百万。可以发挥这些明星主播强大的“粉丝效应”,提升军事新闻传播效益。同时要不拘一格引导有直播潜质的记者、资深媒体人,以及官兵、退役军人等,变身网红,通过其影响力来打造直播品牌,发挥集群效应。

(三)坚持内容为王

军事新闻媒体网络直播要“圈粉”,需要在内容生产上下功夫。军队神秘而富有特色,直播自带“光环”,本身具有“高光”特质,是吸引网友了解军队和军人的重要渠道。直播内容应从网民角度出发,聚集核心需求,展现军事特色,满足网民个性需求,从“我们有什么”向“网民想看什么”转变,为网民提供独特体验和服务。以中国军视网为例,2022年春节期间,该网“祖国,我为您祝福”系列主题直播,注重挖掘军队独有的新闻资源优势,让网民零距离“走进”军营,原生态感受边防军人工作生活,多角度、多地域、多岗位,彰显中国军人的忠诚坚守,引得千万网友围观,吸引了广大网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注,有效激发了网民爱党爱国爱军热情。

(四)发展跨屏直播

打通军队媒体与地方媒体、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跨屏直播,形成同一直播场景和话题的“社群部落”,达到“滚雪球”式的全方位传播效果,增强军事直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移动直播平台、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热度话题、名人效应、独家报道等方式,让系列直播活动“遍地开花”,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传播,使“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实现多平台全媒体覆盖。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杨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