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深入群众:掌握“大写人民战争”的本领 ——回眸著名战地记者华山的战地采写实践兼谈战地记者的群众观

作者:■ 黄春一

摘 要:“只要你抓住了大写人民战争这一条,你横写竖写都是好文章。”著名战地记者华山从战地采写实践中认识到,战地传播的要义在于深入群众,学习群众语言、宣传胜利、书写革命英雄主义。本文研究华山新闻采写实践和理论,从群众语言、群众工作、群众观点三个方面,探讨战地记者如何掌握“大写人民战争”的本领。

关键词:华山;战地记者;人民战争;群众语言

华山1936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战场上活跃的战地记者。1985年3月,华山在病床上口授,由亲属记录下他生命中最后的作品《我当记者》,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他作为新闻战士的最后冲锋。文中写道:“你抓住了革命英雄主义,抓住了人民战争,也就抓住了时代脉搏,只要你抓住了大写人民战争这一条,你横写竖写都是好文章。”在未来战争中,我们怎样“大写人民战争”,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做好战地新闻传播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华山一生的战地新闻实践,对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大写人民战争”,必须向群众学习,练好使用群众语言的基本功

如果把使用群众语言,仅仅理解为使用兵言兵语,增强可读性,是非常肤浅的。在华山看来,群众语言,就是群众生活、群众智慧、群众力量的反映,与中国革命进程紧密相连,包含着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一)群众语言反映的是“一种新人、一个新的世界”

“仗是官兵打的,他们讲打仗也是战场的节奏,干净利落,非常生动。”1939年,华山来到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在那里,“我是把这些材料当作一种新人,一个新的世界来记录的。”他原原本本记录群众语言长达5年,“什么都可以丢掉,就是笔记本不能丢。”他为了背着这些资料行军,把被子掏得只剩下4斤棉花。1943年,斗争环境实在太艰苦,他把材料交给后勤部的报社通讯员白苏同志放在岩洞仓库中保存,等抗战胜利再拿出来,但在当年5月敌人的大扫荡中,白苏牺牲。虽然文件包再也没法找到,但随手记笔记的习惯华山保持了一生,这也就有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朝鲜战场日记》。笔者曾在本刊2020年第2期撰文研讨《朝鲜战场日记》带给我们的思考启示,今天再看,华山日记是战地新闻宣传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从日记和华山的战地作品看,无一不是深入群众,和官兵打得火热后磨出来的,其中呈现的新人、新世界的光芒今天读来依然明亮。

(二)群众语言的发展,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产物

华山对群众语言有着本质上的理解,在他看来,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表现力最强、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几十年的革命中,群众口语和书面语趋于一致,见诸演说、报刊、文学名著。“这是个伟大的发展,离开大革命还真是不可多见的。”他主张,记者采访要随手记下采访对象的语言,不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而是按照他本来的样子记下。表现力强、鲜明生动、说来上口、听了入耳的群众口语中的精华,是现代汉语的宝贵财富。把语言放在历史中,把作品放在时代中去思考、去感受,这是抵近本质的认识。这一阐释,赋予了我们认识群众语言的新高度。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同样涌现大量的,闪烁着时代光辉的,带着官兵伟大创造气息的语言,需要我们军事记者用心去感受、去记录、去呈现。

(三)群众语言的生动,来自群众创造的生动

1939年,华山到部队采访,做“报道木刻”,发现每个战斗连队都有很多人善于讲故事,善于说快板,善于描述他们的生活,动人、朴素、幽默、风趣。华山这样理解群众语言:“你要新闻做的完全真实,你首先就要学习群众表现生活的本事,因为群众天天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自然要说出前人没有讲过的话,离开这些话,你还真难把事情讲清楚呢。”今天我们做战地新闻宣传的学习研究,对于群众语言,不能单纯当成一种表现手法使用,要学到老一辈战地记者活的灵魂,才能真正学到他们的本领。

(四)群众语言的力量,源于人民必胜的力量

华山深情说道:“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是力量的海洋,智慧的海洋,每天都汹涌澎湃,生生不息,如果你善于向海洋学习,你的知识,你的力量,不也像海一样的广阔了吗?”这段话既像是心灵独白,又像是对后来者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战地记者、人民战争、伟大力量、群众创造,这些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地传播不是一个单一的工作,而是在战时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动员群众、凝聚胜战力量的强有力纽带。群众语言的写作,也不是一个通俗直白的技术性要求,而是体现群众意志、群众力量和群众智慧,坚信并传递人民必胜、正义必胜、真理必胜的根本性要求。军事记者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认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决定着其战略思维层次和战地作品的影响力。

二、“大写人民战争”,必须深入群众,把战地写作视为群众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华山长期与八路军指战员一道行军作战,一道做群众工作,和许多战地记者一样,把战地写作自觉视为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在生活上和官兵打成一片,在炮火中一起接受洗礼,一起期待着黎明的胜利消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不仅是做好战地报道的前提和基础,甚至为战地报道规定了任务和方向。战地通讯,本身就是在官兵中和群众中进行思想动员的强大武器,而战地记者就是使用这一武器的战士。

(一)写好战地通讯,第一位的是到现场去

关于战地报道要到现场,华山曾实事求是地谈过这个问题。他说:“到现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的,一个敢死队要去打开一个突破口,你要去人家就不同意,因为人家要对你的生命负责,还嫌你不会打仗,碍手碍脚。另外,你只有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到很多现场去,是不是因此就不必要到现场去了呢?当然不能,你事后还是可以去的,特别是重点现场,这对采访很有好处。假设你到了现场,看到有两座楼,你就可以问:‘你冲锋的时候是走小白楼那边呢,还是走小青楼那边?’他一听马上就乐了,亲切起来:‘你也知道啊。’”由此可见,华山的“到现场”,不是一个教条的要求,他把“到现场”融入了采访艺术,使之成为和采访对象深入谈话的桥梁纽带,这也是我们在华山作品中读到的无处不在的现场感的原因。一个记者勤跑现场,可以接触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了解很多的新闻线索,这一点是蹲在办公室里没法做到的。

(二)写出战斗事实,需要全方位深入采访和发掘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事实”二字,华山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事实都是人做出来的,而且是好多人做的,必须深入到连队中去,深入到基层战斗人员中去,才能采访到手。”战地报道不是看一看战火纷飞就可以写的,需要找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搞情报的、打掩护的、打配合的,都谈一谈。他常说做记者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我们的战地报道除了具有战地特征,也具有群众报道的一般属性,是平战一体的,我们要搞好战地报道,离不开平时报道的训练和养成,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要到一线去,到官兵中去。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才算抓住了战地报道的总根子。

(三)写好战地报道,必须练就过硬的采访基本功

华山结合自己采访一个连夺7个地堡的爆破英雄的实例谈记者的采访基本功。这段采访十分精彩也十分难得,在此将原文以对话形式呈现,提问中出现的铁丝网、高压电、铃铛等,都是他从对战场的事先观察得来的。

华山:那个大红窑的地堡群是怎样炸开的?

爆破手(笑笑说)   :一上去就炸开了。

华山:路上那么多障碍物,你怎么能通过呢?

爆破手  :我通不过怎么上去炸呢?

华山:你先讲一讲,你是怎么通过屋脊型铁丝网的?

爆破手 :哎,我一绞开就过去了嘛。

华山 :那是电网呀,是高压电呀。

爆破手:我那么笨,不会用保险钳?

华山:敌人打那么多照明弹,他看不见你?

爆破手:我一动不动,他们看见我啦?

华山:你动手绞可能看不见?

爆破手:嗨,我那么笨呀,他照明弹亮的时候我早观察好了,照明弹一灭,我就“咔”一钳子。

华山:铃铛掉下来不响?

爆破手:我不会先绞掉呀?照明弹又一亮我又观察,又绞开了一个口子。

华山:你踩了绊脚坑没有?

爆破手:我踩它干嘛?照明弹一亮我就观察好了,照明弹一灭,我就爬过去了,绊绳地雷也一样,我不碰它,它能碰我呀?

到这里,相信读者眼前已经有了一个勇敢机智的爆破手形象。华山的这次采访,值得我们每一位军事记者掩卷沉思。

三、“大写人民战争”,必须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发自内心坚持群众观点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中的这一深刻见解,是华山书写“大写人民战争”的动力。长期在战士和群众中生活和采访,华山牢固树立了群众观点,培养了热爱人民的优良品质。

(一)相信群众是英雄,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华山在新闻实践中认识到:“再不如你的群众,也会有一点两点比你强!”如果你认为群众不高明,你才高明,你怎么会向他学习呢?他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群众创造的伟大:山洪暴发,很多经过大江大河的人就是游不过去,可是山里就有一种人,不会游泳就会爬浪,三爬两爬就爬过对岸了,凭这一手就能把缆绳拉过河去。被浊漳河隔断了的部队,就是这样攀着绳子过河,登上巍巍太行,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的。从抗日战争时期的《窑洞阵地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踏破辽河千里雪》,再到抗美援朝战场的《万里纵横到处家》,华山写了诸多群众在战争中的创造,深切认识到,如果总结经验,那就是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

(二)战地报道第一位的任务是宣传胜利,抓住革命英雄主义,就抓住了时代脉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完成了空前的、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首屈一指的人民战争总动员,华山的战地新闻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他看来,宣传胜利是人民战争的需要。在艰难困苦的抗战中,胜利消息实在太重要了,不光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中国需要胜利消息,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都需要胜利消息。华山认识到,只有胜利消息能够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人民抗战的自豪感,根据地建设才能放手大干起来。他当战地记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宣传胜利,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揭露敌人野蛮残暴而又怯懦的反动本质,团结人民战胜敌人。华山说:“你抓住了胜利就抓住了时代脉搏,因为我们的胜利都是英雄气概,打出来的都是大打人民战争的胜利。”

(三)“只要你抓住了大写人民战争这一条,你横写竖写都是好文章”

研究华山的战地新闻观,还有一个方法上的启示,那就是战地宣传的研究,要基于历史,基于实践,尤其不能盲目向西方学习,照搬霸权主义那一套。蒋干盗书,搬来特洛伊木马是要吃大亏的。我们有自己光荣的历史、忠诚的记者、不朽的篇章,把人民战争学习透、研究透,才能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有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我们的战争与敌人的战争,性质不同、立场不同、依靠力量不同,舆论战的打法当然也会有本质不同。霸权主义和反动势力,只能疯狂欺骗民众,建造起强大的舆论机器,用金钱收买、培植水军,这是他们的舆论战。而正义的、进步的、革命的力量不同,启发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是我们的舆论战。反动力量才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欺骗人民,代表人民利益而战的力量,会永远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华山的战地新闻实践从另一个侧面警示我们,一篇虚假的稿子发表出来,不仅破坏军队媒体的声誉,还会败坏部队作风,影响部队团结,负面作用不可估量。作为战地记者,一定不要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犯糊涂,一定要把人民立场站坚定,把群众路线走坚决,把新闻事实写准确,这就是战地记者应该牢牢树立的群众观。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