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凸显“三新”:让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更接地气 ——认知域下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论析

作者:■徐 萌

摘 要:认知域下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根本目的是引导受众准确接受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信息,与受众贴得更近,更接地气,影响受众认知。本文从受众本位出发,通过新视角、新思路、新举措来研究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中受众的认知特点、认知结构和认知需求,以期找到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认知域;创新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激发人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同贯彻落实《意见》结合起来,成为一道时代课题。认知域视野下,要提高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覆盖面、时代性、感召力,就要强调受众本位,以新视角、新思路、新举措推出新理念、新模式,找到新方法,与受众贴得更近,更接地气,不断开拓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新局面。

一、新视角:把握受众认知特点,创新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理念

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受众认知。研究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要以受众认知特点为逻辑起点。认知域视角下,受众在全民国防教育传播中的特点越来越鲜明。

(一)受众角色转变,成为传播主体参与全民国防教育认知建构

全媒体时代,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对创新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而言,既是受众的角色转变,也是受众在其中的关系重构,更体现了受众不可忽视的认知价值。

传统传播时代,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大多是割裂的、单向的、不平等的。传播者主导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平台,受众只能被动接受。随着传播手段的发展,受众角色发生了本质变化。一方面,增大了受众的信息消费选择权,受众可以按照喜好自主检索感兴趣的信息;另一方面,扩大了受众的信息生产参与度,受众不仅能够与信息发布者互通交流,发表意见,更能作为认知主体,直接参与到信息制作过程中。其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知识水平、个体身份、对国防信息的关注程度等要素会影响其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接受理解,其认知程度、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会影响到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社会整体性认知建构,必须要高度重视。

(二) 受众圈层分布,“信息茧房”造成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认知固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全媒体时代,受众圈层普遍存在,信息倾向于圈层化传播。圈层成员聚集在认知同质基础之上,群体认同较高、认知差异弱化。群体中与优势意见相同的观点声量不断放大,并帮助其他受众强化认同,导致受众很难感知到自身的信息受限。这种情况因为“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的助推,趋同避异,导致圈层内受众缺乏与异质化观点接触的机会,认知越来越固化。

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中,受众圈层分布明显。仅就军迷群体来说,基于对军事知识的了解及军事元素的喜欢程度可划分为泛军迷圈、核心军迷圈和专业军迷圈。彼此之间对同一话题的认知程度和认知偏好都不尽相同。大数据下的信息“马太效应”促进了“信息茧房”不断加强。特别是在算法的行为分析和精准投送之下,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浏览符合自己偏好和意见的网络内容,无形之中会不断强化受众的固有认知,随之减少对异质性信息的渴求,使得受众圈层化带来的认知固化愈加明显。不同圈层对国防教育信息的敏感程度大相径庭,必须加强分众化研究,做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传播。

(三)受众刻板印象,心理投射效应带来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认知偏差

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效应,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刻板效应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偏见,影响正确的判断。

长期的和平环境下,一些人认为“战争离我们还很遥远”“国防教育就是简单说教、走形式”。还有不少人认为保家卫国是军队的事,社会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普遍对住房、教育、养老、健康、娱乐等问题更加关注。这种认知与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极不相称。所谓“你相信的不过是你愿意相信的”,当受众确立了某种认知,会倾向于去寻找支持此观点的依据,忽略否定此观点的信息,甚至会贬低相反意见。这种认知偏差,被称为“验证性偏差”。在心理投射效应加持下,难免产生“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加之以往日常性全民国防教育办法不多、形式单一,全民国防教育内容没有及时反映国防安全、国防建设的新特点与新变化,导致效果不彰。对此,亟需研究能够对抗刻板印象,正向引导受众的传播方法。

二、新思路:瞄准受众认知结构,创新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就给创新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认知是受众通过自身认知机制生产出来的产品。工艺、设备、手法、环境不同,产品必然不同。认知结构支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解读和储存。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信息内容的流转,还在于改变受众认知结构,进而影响行为方式。

(一)以正向的传播高度,带领受众主动接触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信息,产生认知信任

认知结构的第一层次是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全媒体时代,受众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意愿对信息进行选择、分析、解读,使之同自己固有的价值框架、既定的思维方式、旧有的认知体系相协调。因此,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要以树立正向的传播高度为目的,唤起受众认知意愿,带领受众主动接触相关信息,产生认知信任。

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要把传播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信息提升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认知高度,提升到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知高度,提升到贯彻落实《意见》的认知高度,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强化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担当、深厚爱党爱国爱军情感,以正向传播高度,提供高质量的国防教育信息。以此赢取受众理性的认知信任,树立传播公信力。

(二)以权威的传播深度,启发受众深刻领悟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信息,实现认知培塑

认知结构的第二层次是受众对信息的解读。传播者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源,是受众培塑认知的主要材料来源。受众对信息的认可度越高、理解越深、领悟越透,认知参与度就越高。因此,要优化受众认知结构,实现预期的认知培塑,就必须在传播深度上狠下功夫。

以往的日常性全民国防教育主要形式有升国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国防专题讲座、观看国防题材影视等。应该说,上述活动在国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些组织由于对受众分析不够,传播内容往往得不到精准投放及时更新,甚至人人如此、处处一律,流于浅表化、简单化、过场化,导致抽象空洞、缺乏深度,不能满足受众期待,国防教育效果不佳。认知域视角下,信息被深度传播的前提是被需要、高质量、有价值。要依靠专家学者的权威声音在客观描述、梳理事实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度解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传播,提高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质效。

(三)以强势的传播力度,引导受众长效积累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信息,形成认知惯性

认知结构的第三层次是受众对信息的存储,也就是记忆。记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认知结构作用下的再创造。受众在记忆信息的同时,也不露声色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从信息到认知,是传播影响受众认知的过程,也是受众自我认知惯性的形成过程。全民国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是一项终身教育,必须增强传播力度、长效积累,不断优化受众的认知结构,形成健康的惯性认知。

以往有些地方的全民国防教育,常态化教育持续度不够,阶段性教育稳定性不足。认知域视角下,受众能否持续有效接受信息,与传播的力度高度相关。想获取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的良好效果,必须增大力度、扩大广度、选好角度、延伸宽度、维持热度,通过大流量、立体化的传播手段帮助受众潜移默化地积累信息、产生记忆、建立并巩固科学的认知结构。通过生产、发布、呈现大量有价值的、相关的、持续性的传播内容来吸引受众,以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传播实践引导受众自发地参与传播。

三、新举措:回应受众认知需求,创新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创新传播,能否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受众认知需求的把握,着力点在于受众的认知。传播者不能一厢情愿地采取“我传播你接受”的态度,要树立受众中心思想,尽可能地贴近受众需求,改进传播方法。

(一)技术赋能支撑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

《意见》明确要求,要大力推动创新发展,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首先,新兴技术更直观、更便捷,使传播更高效。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可以通过对目标受众认知偏好的跟踪分析,定向投放信息产品,及时满足受众需求。其次,新兴技术更开放、更智能,使传播更精准。新技术带来的实时性,能够第一时间洞察传播受众的需求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有效发挥主流价值观引导作用,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再次,新兴技术更生动、更有趣,使传播更鲜活。与生硬的说教不同,技术进步展现出强大的交互功能,VR技术、H5动画、主题游戏、表情包等,更具创造性地打造升级化的感性体验。比如,2017年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推出的一款名为《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的H5作品,通过受众上传照片,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生成属于受众的不同年代的军装照片,在网络上形成刷屏,营造了浓烈的爱国爱军氛围。

(二)情感动员激发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

认知始于注意,没有注意,信息就无法有效传递。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被注意。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动机、喜恶、情绪、期待等情感因素对认知影响巨大。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首先,要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全社会对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情感认同。通过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消除受众对立、抵触情绪,激发对国防相关思想、知识、技能的兴趣。其次,要强化动机。兴趣不具有稳定性,只是浅层动机。因此,要将其引导生成深层的理性动机,并上升为积极宣传国防知识、参与国防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受众充分参与、主动探知。再次,不仅要激发情感生成、维持情感热度,更要进一步增强内驱力、激发受众关心国防、热爱军队、尊崇军人的真挚情怀,带动受众形成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三)资源挖掘促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创新传播

创新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传播手段,增强教育时代感,要在资源挖掘上下功夫。首先,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利用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如抗战胜利纪念日、征兵宣传日等,大力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形成较大的声势和规模,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内容。其次,要大力开发平台资源。要将地方资源与军队优势相融合,不断丰富实践载体,优化结构布局,推动开发建设一批国防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配套齐全、互动体验生动鲜活、具备武器陈列、模拟实战、拓展训练等综合功能的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或主题公园。再次,要拓展典型资源。注重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大力宣传发布“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等,开展“情系国防”系列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先进典型故事。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