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多措并举:提高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传播质效——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出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闫永春

摘 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离不开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的出版。本文在梳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主要类型和分析其文化价值后提出,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出版要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严把质量;用好“两支队伍”,多出精品;搞好配套衍生,跨界融合;初版再版结合,相得益彰;引进输出并重,奏响强音。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图书出版;文化产品;全媒体时代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离不开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的出版。本文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出版实践入手,对全媒体时代应采取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的主要类型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与军事相关,但从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方面看,各有侧重。

(一)历史与文献类图书

历史类图书多指由专业机构或军史专家撰写的史著。此类图书大都经过严格审查,内容可靠,记述严谨,数量较多。比如,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纪事》等。其中,《抗美援朝战争史》对战争决策和指导、战场行动、政治外交斗争、经济斗争、停战谈判等均作了系统记述,是一部“官修正史”。《抗美援朝战争纪事》采用编年体,按照年、月、日记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文献类图书以原始档案为主要内容,史料性是其第一属性。比如,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文献》选编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指示、命令等文献,是学习研究宣传抗美援朝战争的一手资料。

(二)纪实与文学类图书

这两类图书,有相同也有不同。纪实类图书是指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合理解释、分析与演绎的作品,可读性较强,且更重真实性;文学类图书是指在尊重史实前提下以文学手法进行重构或虚构的作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文学性更强。比如,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从鸭绿江到三八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八线”上的交锋—抗美援朝纪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门亮剑—抗美援朝纪实》等均为纪实类作品。此类作品数量多,有的全景式描绘战争经过,有的从小视角或对小事件进行记述。文学作品大多为专业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呈现恢弘战争背景,或彰显个体意志和人性力量,或褒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比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津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甘岭》等。

(三)人物与回忆类图书

人物类图书是指以人物为表现主体或叙事主线的作品。比如,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英雄传》《彭德怀与麦克阿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11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等。回忆类图书是指亲历者对一系列事件所做的回忆与记录,不拘泥于形式的正规或体例的完备与否,而是以作者本人的亲历亲见亲闻给读者提供新视角,史料价值较高。比如,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一日》《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在志愿军总部》、长征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地日记》等。其中,《志愿军一日》由数百位战争实际参加者撰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述了战争现场。

(四)学术与理论类图书

这两类图书,多为专家学者按照一定学术规范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创新性。比如,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读抗美援朝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若干问题研究》等。其中,《解读抗美援朝战争》是在占有一定文献及档案基础上,对战争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战役战斗等进行的全面分析和解读。

(五)画册与美术类图书

画册是指以照片、示意图、路线图、态势图等相关图片为主要构成的图书。比如,长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抗美援朝时期》、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珍藏图片集》等。这些图书中的照片,大部分来自跟随部队行动的军事摄影记者之手,都是对当时事件的真实记录,是文献、回忆录之外的又一种重要史料。美术类图书,是指由专业人员根据历史再加工创作的美术作品,已出版的多为连环画。比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画库》、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史》等。

(六)译著与外文版图书

引进版权与输出版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至今,其他国家也先后出版过大量有关著作。引进版权翻译,可以给国内读者一个了解和研究朝鲜战争的不同视角。此类图书数量较多。比如,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最后的战斗:英国兵眼中的朝鲜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等。相比之下,输出版权的图书数量相对较少,影响不大。由外文出版社与军事科学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英文版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二、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的文化价值

图书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图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的文化价值,是通过出版与传播将图书内容及其文化属性发挥出来的,其他题材和作品难以替代。

(一)修史存史

修史存史,是把历史写出来、记下来,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优良传统。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修史存史。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史》《抗美援朝战争纪事》等图书就是修史,《抗美援朝战争·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抗美援朝时期》等图书就是存史。这些图书的出版和传播,能够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人永远铭记那场伟大胜利。

(二)以史鉴今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回顾历史,是为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得现实和长远的教益。铭记伟大胜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给予我们的深刻历史启示。

(三)舆论引导

舆论导向正确,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反之,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舆论导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抗美援朝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若隐若现,用历史的支流、片段、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来否定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任意解构历史、虚构史实、抹黑领袖、诋毁英雄,借通俗之名行庸俗、媚俗、低俗之实,甚至把歪曲虚化历史当成“学术创新”,看似揭示了所谓真相,实则掩盖了真实,看似要说出真理,实则歪曲了正确认知。国际上,有的别有用心者更是出于不同目的,污蔑、抹黑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2023年4月,韩国总统尹锡悦在美国演讲,公然歪曲长津湖战役,称美军部队脱离志愿军包围,取得“奇迹般成果”。这警示我们,发掘用好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资料,是当前舆论斗争的迫切需要。

(四)育人化人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离不开图书出版。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有的节选编入中小学课本和辅导读物,有的入选推荐阅读书目,有的被改编成影视、戏剧、动漫等作品,对感染人、塑造人、鼓舞人、教育人,起到了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架桥搭台

图书出版,能够实现历史记录以及人们认识、思想、智慧的留存、分享、碰撞、互鉴和传承。对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来说,图书出版是相互之间的一种架桥搭台。特别是在学术领域,图书出版是认可学术成果、展开学术争鸣、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抗美援朝战争研究的深入、作品的创作、传播的推广,都离不开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出版。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史》出版后,成为之后抗美援朝战争学术著作的重要参考;《朝鲜战争》首次出版的时候,名为《远东 朝鲜战争》,修订再版时作者采纳了众多读者的意见进行了改名。

三、做好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出版的几点思考

全媒体时代,做好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出版,应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站在推进强国强军伟业和铸就文化新辉煌的高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一)社会效益第一,严把质量

抗美援朝战争是读者关注度较高的一个题材,是军事出版应深耕细作的一个领域。从已出版图书来看,数量多,类型多,但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片面追求眼球效应,认为销量大就是好书,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有的盲目跟风,内容同质化、山寨化;有的“皮厚馅小”,内容注水;有的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有的花里胡哨,徒有其表;有的“炒冷饭”,换汤不换药。质量永远是图书的生命线。严把质量,就是要立场鲜明、导向正确,始终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把社会效益作为评判选题的第一标准,同时做好编校设印等工作,做到编校精细、设计精妙、制作精良。

(二)用好“两支队伍”,多出精品

打造精品图书,需要编辑出版各环节合力,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优秀作者。过去,图书作者有军史专家、专业作家,有参战官兵、战地记者,有历史爱好者、美术创作者,等等。这些作者各有所长,其作品特点也不同,共同推动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的繁荣。未来,打造更多精品图书,除了出版社练好内功外,用好军史专家、专业作家这“两支队伍”尤为重要。军史专家在历史与学术类图书上责无旁贷、大有作为,而专业作家在纪实与文学类图书上不可替代、大有潜力。

(三)搞好配套衍生,跨界融合

图书衍生产品,顾名思义就是由图书演变而产生的产品,是图书的副产品,是围绕图书相关方面进行周边开发制作的产品。从文化角度看,是对图书内容的重新演绎,是在图书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的多形态再创作。全媒体时代,一本优秀图书就是一个优质IP,而优质IP能够与互联网进行跨界融合。通过出版具有优质IP属性的图书,配套开发有声、影视、动漫、游戏等衍生产品,能够扩大图书市场影响,延长图书品牌寿命,形成多渠道联动传播效应,并能开源节流,降低出版成本。

(四)初版再版结合,相得益彰

初版是第一次出版,意在鼓励原创,创作出版新书。包括图书在内的文化创作,历来都重视原创,因为只有重视原创,才能更好地创新与发展,保持良好的创作风气、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保护作者的辛苦付出与正当权益。当然,再版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就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图书来说,包括史料档案、回忆录等在内的很多优秀图书,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内容永不失效。因此,应发挥和挖掘好过去优秀图书的价值,做好重印和再版工作,满足一批又一批读者的需求。

(五)引进输出并重,奏响强音

朝鲜战争一直备受国际文化界、学术界、舆论界关注。引进版权将国外优秀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并为国内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提供新的观察视角;输出版权将国内优秀图书推荐给国外读者,或正本清源,或表达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但不容乐观的是,输出与引进远不对等。在国际上,关于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常被黑白颠倒,中国的立场很难被看见,中国的声音很难被听到。因此,在择优引进的同时,应多措并举让国内优秀图书走出去,而不是作为一般产品出口。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