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铭记历史:永不卷刃的血性胆魄——运用全媒体讲述抗美援朝故事论析

作者:余远来

摘 要:讲述抗美援朝故事,需要从传播的基本规律出发,研究把握史实呈现、文本设计、叙事技巧、受众体验等方面的底层逻辑,力求运用全媒体讲好抗美援朝故事,阐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典藏深厚的历史价值、意象丰富的价值意蕴及气象磅礴的抗美援朝精神,更好地为海内外受众接受并认同,提高国际传播效果。

关键词:抗美援朝;新闻传播;叙事表达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铭记这段伟大历史,需多运用全媒体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传播抗美援朝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出中国声音,更好地为海内外受众接受并认同,提高国际传播效果。

一、深度发掘史料,重构抗美援朝的集体记忆

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有73年,亲历存世者越来越少,媒体关注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减少,公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忆需要进一步被唤醒、激活与建构。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间维度重新审视和深度发掘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运用全媒体讲述抗美援朝故事,对于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整合现有资料搭建叙事框架

现有抗美援朝史料的积淀十分丰富,战史研究、历史档案、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具有一定规模数量,而且也不乏精品与传世之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特别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和平》《跨过鸭绿江》《长津湖》等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影视剧,主题鲜明,史料翔实,呈现精彩,唤起了民众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成功拉近了宏大历史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也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抗美援朝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更好讲述抗美援朝故事,需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强政治统领,运用全球视角,回应现实关切,整合现有的档案、史实、回忆录、口述史、影视片等资料,搭建主体叙事框架,把握舆论宣传口径,确保牢牢掌握抗美援朝叙事主导权。

(二)综合中外史料反制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国际舆论场不乏“朝鲜入侵论”“中共推动说”“中国误判说”“苏联诱导说”等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妄图通过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正确性和正当性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而达到瓦解中国人民政治自信及集体记忆的目的。为更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抗美援朝的历史,需加强对国外相关档案、史实及战争亲历者回忆录的收集整理,既要坚持以我为主,阐述抗美援朝的历史经纬,又要善于从他者视角,挖掘部分外国史料来印证举证,用以驳斥不实观点和所谓“档案解密”的荒谬论据,揭穿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险恶用心和企图,进一步增强抗美援朝历史叙事的舆论影响力、可信度和说服力。如前所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和平》等作品,都采取了多视角呈现历史的手法,采用国内外不同阵营的战争亲历者的感悟、海内外学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围绕细节展开描述,充分彰显客观性,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在海外受众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

(三)融合影像材料增强传播声势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视觉消费成为一种新趋势。由于视频传播富含感染力、极具代入感、更加场景化,综合运用影像材料有助于推动抗美援朝故事的形象化,使之更具画面感和说服力。以坚实的历史筋骨为基础,融合运用抗美援朝部分原始影像素材或影视剧片断,使那些再现的历史事件、英模人物、战斗场景更加鲜活也更具细节,是讲好抗美援朝故事、提高传播效能的一个重要手段。2020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并推出的专题片《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采用了大量的经典电影和亲历者的采访片断,打开“年代密码”,唤醒集体记忆,全景式展现了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危难中奋发向上、取得胜利的历史全貌,首播当日收视率就位居省级卫视黄金档第一,同时在各大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取得了良好收视效果和社会效益。这很有借鉴意义。

二、不断创新议题,阐明抗美援朝的历史价值

铭记伟大历史,推进伟大事业,是讲好抗美援朝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让历史题材具备新的时代意义,关键在于创设新的议题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与重塑,重在深刻阐明历史价值、颂扬伟大历史精神、广泛凝聚情感认同,这样才能更好地定义过去、观照现实并启迪未来。

(一)注重阐述伟大历史意义

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要阐述好其伟大历史意义。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文艺作品,都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客观地分析帝国列强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险恶用心,大力宣介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与民族血性,讲清抗美援朝出国参战“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为人类的正义与和平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基本道理,宣示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不可阻挡这一历史潮流,倡导国际社会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鼓舞世界人民共同反对霸权、霸道、霸凌行径。

(二)注重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声望和民族尊严的内在体现,是国际社会对该国综合评价的外在体现,是国家主观精神的客观反映。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有力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形象。运用全媒体讲述抗美援朝故事,要坚持把阐述伟大历史事件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统一起来,引导国际受众从审读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中国观。在具体的议题创设中,要注意结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动事实,树好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上下一心,人民军队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形象,为具象化表达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提供坚实的素材和例证。在具体的讲述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国外政治人物、知名学者以及战争亲历者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评述,从“他者”视角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现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之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

(三)注重讲好英烈典型故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敢于胜利、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涌现出了不胜枚举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令对手敬畏、让世界敬服。这启示我们,讲述抗美援朝故事,要坚持以史带人、以人叙史的思路,既需要宏大历史叙事,大力宣扬中国人民凝聚起来的坚定国家意志、坚强民族血性和坚韧文化品格,更需要微观具体叙事,讲好抗美援朝期间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典型故事,唱响英雄赞歌,弘扬英雄业绩。讲述英烈典型故事,要坚持“硬核场景”与“软性表达”的有机结合,既充分展现战争宏大叙事逻辑,又细腻展示英雄个人成长历程,照应到战争中“个体”“集体”“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从小切口进入,从小人物入手,从小事件展开,确保作品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不断激发受众的共情与共鸣,有效增强作品感染力与传播影响力。

三、注重紧贴时代,丰富抗美援朝的叙事表达

全媒体时代,让抗美援朝这个老的历史题材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就要注意胸怀国际视野、运用时代元素、改进传播方式,丰富抗美援朝的全媒体呈现与叙事表达,以强化国内外受众的互动参与及情感体验,不断增强在国际舆论场的能见度与影响力。

(一)运用多媒态呈现

利用全媒体传播的丰富性,以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推进抗美援朝叙事表达的全媒化呈现,有助于扩大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当前,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主要以纪录片、影视剧、策展办展等形式为主,虽然权威性与严肃性能得到保证,但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启示我们,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除了要保证抗美援朝故事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外,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传播途径、提高传播效能。要坚持互联网思维、艺术化呈现和多媒态运用。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文学、美术、影视、动漫、戏剧、新闻报道等形式,利用融媒体矩阵推动全媒化传播,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抗美援朝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另一方面,要加强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手段的运用,策划主题网络宣传,坚持内容为王,精心制作一批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利于传播的视频短片、动漫作品、动图相册等,使抗美援朝故事的传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形成传播声势、舆论强势,着力提高网络传播影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和中华文化感召力。

(二)做好跨文化译介

全媒体时代,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不仅要面向国内受众,更要面向国际社会,既要坚持“内外有别”,更要注重“外外有别”,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受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认知和心理需求,以受众易于接受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来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这就需要做好跨文化的翻译出版和宣传推介工作,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形成多语种、多平台、广覆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精心组织力量对与抗美援朝相关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档案资料、影视剧、纪录片等进行多语种翻译,利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等活动,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向外推广,使中方视角的抗美援朝叙事深入人心、影响海外,牢牢把握事件的定义权解释权。加强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鼓励支持外国知名汉学家参与翻译推介工作,通过项目支持、设立奖项等形式建立咨询合作机制,创造性地选准角度对抗美援朝进行合理有效的对外传播,引导海内外受众更加客观积极地关注和评价抗美援朝,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通过与海外媒体展开合作、租用海外媒体平台等形式,制发海外宣传文化产品,播发抗美援朝相关影视剧,利用知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形成强劲舆论态势、产生综合效应。

(三)突出社交化传播

全媒体时代,社交化传播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媒体形态和传播格局,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力、传播力、影响力不容小觑。这启示我们,讲述抗美援朝故事,必须重视社交化传播手段的运用,使之真正地深入圈层、进入群组,推动红色话题成为网民切身具体的文化事件,形成方寸之屏的舆论热度和传播强度。一方面,要建立资源集约、各有分工、联动发力的社交媒体传播矩阵,打造一批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爆款”文化产品,增加高品质、权威性、多语种、分众化信息产品对外供给,创新运用短视频、虚拟场景、网络直播等传播样式,进行正面宣介、正面引导;另一方面,要适应移动优先、场景适配、价值匹配的传播诉求,主动运用全媒体的信息表达方式、多平台的分发与触达、智能化的生产与精准推送等新技术新手段,加大技术赋能,借力圈子文化、趣缘关系的链接渠道和转发机制,鼓励社交媒体用户通过自创、转发、分享、评论等方式,参与到信息制作与传播中来,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热榜等形成舆论热度、产生正向效应,更好地引导受众关注抗美援朝历史、传播抗美援朝精神。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