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紧盯打赢:提高战场影像证据的舆论作战效能——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探析

作者:周 洋 王晨光

摘 要:战场影像证据应用已成为舆论斗争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融合多学科研究视角,从传播应用的基本原则、链路设计、策略框架三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我军在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体系,以提高战场影像证据的舆论作战效能。

关键词:舆论斗争;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证据是正义之基。打赢正义之战需要战场影像证据提供舆论法理支撑。随着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作用的凸显,战场影像证据已成为打好舆论斗争主动仗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盯打赢,把握好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的基本原则、链路设计、策略框架,构建我军在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体系,提高战场影像证据的舆论作战效能。

一、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的基本原则

战场影像证据是具有证据属性的影像资料。战场影像证据本身不能直接应用于舆论法理斗争,需要结合具体发布实际,对原始影像素材进行系统研判整编、决策运用等环节的处理,才能赋予其舆论法理作战效能。

(一)立场鲜明: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的首要原则

战场影像证据是对战场事实的呈现,立场性是战场影像证据作用于传播的首要原则。由于战场影像证据具有“决定性瞬间”的视觉特征,因此战场影像证据发挥着舆论斗争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立场鲜明的原则是在遵守战场证据客观性、真实性、关联性等属性前提下,对战场事件展开合理论证的基础。在对该原则的应用上,包括“呈现什么”与“怎么呈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战场影像证据在传播应用中,需要把握国家及军队的立场,筛选于我有利的战场影像证据,体现我方对该事件的鲜明态度。另一方面,需要以证据真实性与客观性等证据效力为基础,从战场事件的拍摄视角,到影像证据的整编、叙事、包装等环节,对战场影像证据进行合理“组合”。

(二)真相武器:战场影像证据应用的斗争原则

在“后真相”时代,具备批驳谣言、揭露真相作用的战场影像证据,凭借其视觉作用的直观性与证据属性的客观性,成为识别战场虚假信息的有力武器。

以战场影像证据的“真相”作为舆论斗争的武器,需要利用好“展现”与“揭露”两种手段。一方面,要善于展现自身在战场行动中的多面优势,运用影像的真实性展示军事威慑的“存在感”。在实施战场火力打击中,可以通过展现自身运用高精尖武器系统,实施精确打击的战场影像证据,着力展现其高水平的战场毁伤能力。此外,还可聚焦战场中人道主义行动的形象展示,展现大国军队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要善于揭露对方不愿被公诸于众的“真相”,持续塑造对方在舆论博弈与信息对抗中的被动态势。

(三)法理认同:战场影像证据应用的效用原则

战场影像证据对法理效应的影响,包括证据的法理属性与视觉的符号属性。首先,战场影像证据在法理属性上具有的“相关性”“可信性”“证明力”三种特征,显现出战场影像证据在舆论斗争中所特有的缜密法理性与对事实验证的客观性。其次,由于战场影像证据是对战场影像符号的展现,因此证据中包含的影像符号具有使受众产生情感认同反应,对受众的信念、态度及意见产生“视觉劝服”的作用。

二、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的链路设计

搭建战场影像证据链路是实现战场影像证据向舆论斗争效能飞跃的一次关键赋能。由于单一的战场影像证据难以完成对事件全过程的有效证明,需要编组形成战场影像证据集合,为信息发布与舆论反击提供具有证明力的证据集合。然而,对战场影像证据集合的构建不是简单罗列,而是通过证据的关联作用,对零散且孤立的证据进行整合,以此搭建战场影像证据链路,实现对战场“事实真相”的再次建构。因此,“证据链路”是通过彼此关联所构成的“事实真相”,其既是证据相关性的具化表达,也是验证最终“事实真相”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帮助从“事实真相”产生更加符合情理的判断,在舆论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研究借助贝克斯的“论证与故事混合理论”工具,区分“论证进路”“故事进路”两种主要模式,对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链路的搭建进行分析。

(一)作为“论证进路”的战场影像证据链路

作为“论证进路”的战场影像证据链路思路是使证据在一系列的推论中完成证据链路搭建,其核心是证据推理。在对证据链路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在影像证据集合中选择有利于己方的证据,设置舆论博弈的议题主张,与此同时还需关注舆论斗争对象的舆论“聚焦点”,结合舆论博弈的双方视角制定证据的论证策略,以此形成不同策略下的证据链路。此外,由于战场影像证据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属于音视频类型证据,在国际法体系中多属于书证类型证据,其证据的证明能力相比人证、物证较弱。对于重点、热点的舆论法理斗争,既需要发挥影像证据在“武器化真相”中带来的视觉冲击及舆论震撼效果,又需要充分发掘包括电子空间、网络空间在内的多维战场空间的证据类型,灵活运用法理依据,配合战场影像证据的论证及舆论斗争效用发挥。

(二)作为“故事进路”的战场影像证据链路

精彩的故事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范式性认知与叙事性认知是人们在解释和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模式。范式性认知所需的逻辑推理难以胜任对公众进行复杂证明关系的说明,其形式类似“论证进路”。相比较“论证进路”来说,“故事进路”是从证据整体进行故事化连接,提供了一种通过故事进行思考、感悟和判断的叙事思维方式。当叙事运用在战场影像证据链路的搭建中,在证据层面通过故事陈述的方式,包括故事叙事的人、事件、情境等诸多要素,构建出完整、连贯、符合叙事逻辑的“最佳证据叙事体系”,与战场影像证据一道共同对战场事件展开形象化叙述,以此实现证据向舆论议题的传播转向。

在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链路的实际应用过程,通常以“故事进路”模式作为宏观视角,构建战场事件的“整体真相”,把握证据链路在传播中的整体性与因果性,进而以“论证进路”模式对战场事件中关键元素进行补充论证,可以从局部及推理的视角强化对证据链路的支撑。

三、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的策略框架

在舆论斗争中,要依据战场舆论斗争需要,区分发布时机、斗争效力、舆论反击三个维度对战场影像证据的传播策略进行探析,以期把握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的内涵机理,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 等要求落到实处。

(一)灵活把握发布时机,以事实真相占领法理制高点

“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对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的传播应用,要善于把握战场证据发布时机,实现对战场影像证据的策略发布,为把握战争主动权提供有利舆论支撑。

在战前,可持续对展现战争事件演化发展趋势的影像证据,配合以议题进行发布,运用影像证据展示战争变化,营造战争氛围,以此制造利于我方的战争媒介事件,下好舆论法理博弈的“先手棋”,达到先于对方掌控战场舆论态势的目的。在战初,可与外交舆论策略配合,及时发布战场的取证影像,发挥舆论“首因效应”,迅速传播彰显我方立场的客观事实真相,争取舆论法理主动权。例如,可运用高技术武器平台的精准瞄准、毁伤打击等影像证据,向包括对手在内的国际舆论场域展示我强大作战能力。在战中,战场影像证据可配合国家外交及舆论战略需要,布设舆论斗争议题。通过适时释放战场冲突中的影像证据信息,积极塑造国家和军队形象,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不实舆论予以有力反击。此外,战后的历史战场影像证据是辅助民众塑造战场记忆图景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历史战场影像的运用,借以影响当前政治舆论议题,已成为全媒体时代发动舆论斗争、唤起民众记忆、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的重要方式。

(二)策略把控斗争效力,以议题目标引导传播的精准性

舆论斗争中对战场影像证据的传播应用是对战场事实带有立场,且以相对客观视角进行精准展现的过程。这表明,战场影像证据的呈现仍是以作用法理认同为效力原则,并通过对该原则的把握,实现从事实展现到认同塑造的多维斗争效力。斗争效力的塑造,需要对战场影像证据进行有利呈现。在信息作战中,战场影像证据从属于影像信息大类,其传播路径与作用机理的研究可借鉴战场影像传播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影像证据的证据性特征,发掘其内含的法理效力。通过对影像证据的视觉表征进行由表及里的“切片式”分析,区分“外延层次”“文本层次”“内涵层次”“意识形态层次”四个层面,探析不同斗争效能下的证据传播策略。

第一层面是战场影像证据的“外延层次”,是指对战场影像证据作为影像的视觉感觉或刺激进行分析,其主要解答的是“影像证据里所描绘的内容是什么”。该层面主要作用是对战场事件进行简单呈现。第二层面是战场影像证据的“文本层次”,是指由初始的视觉符号上升为具有社会属性的视觉文本,并在不同分类或主题下构成视觉框架。该层面主要作用为影像证据在内容主题上的呈现。第三层面是战场影像证据的“内涵层次”,是指在战场影像证据的视觉内容层面之上的思想或概念,主要通过分析影像中特殊且具有社会属性的视觉符号,如国旗、徽章、弹药、伤口等,以此发掘影像中的证据性或潜在的法理性内容。在此基础上,舆论斗争中的战场影像证据也需要关注具有象征或隐喻性质的视觉符号,充分把握影像证据的视觉内涵。第四层面是战场影像证据的“意识形态层次”,是指通常运用战场影像证据集合,在合适的时机策略性地发布战场影像证据,发挥战场影像证据的形象塑造或信念改变等象征意义,以此服务于舆论斗争的战略全局。

以上四个层面的整合,共同建构起舆论斗争中战场影像证据从事实展现到态势塑造的作用机理,形成在战场影像证据传播应用中,以“证据运用”牵引“取证行动”的斗争策略,为塑造己方政治军事的有利态势,提高影像证据运用效力的精准性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预判舆论斗争趋势,精准谋划舆论应对策略

以“发布时机”与“斗争效力”两个维度所形成的战场影像证据的传播应用策略框架为基础,我方在面对舆论攻击时,要配合政治外交策略或军事行动过程,主动预判斗争趋势,精准谋划舆论应对策略,巧妙预设舆论议题。

运用战场影像证据发起舆论反击,其行动呈现出高度灵活性、对抗性等特点,具体实施可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查明对手对我舆论攻击的战场影像证据,剖析其内部的证据链路与证明过程,将对方舆论斗争的信息产品或具有舆论法理性质的军事行动进行解构,把握证据论证思路与叙事特点。第二阶段,以该策略框架为指引,从“舆论斗争时间线”与“影像证据作用程度”两个方面分析定位对手发布的战场证据信息。第三阶段,以对我攻击的证据信息在该策略框架中的定位为基点,制定舆论反击策略。在特殊条件下,可以通过公共关系人员精巧安排,运用证据规则,主动设置议题,赋予对方更多举证责任,在舆论对抗中促使对方“自我揭短”,提高我军在舆论斗争中运用战场影像证据的斗争质效。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