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针对新变化:打好涉军网络舆论斗争主动仗——全媒体时代维护人民军队形象的思考

作者:马宏省 王亚男

摘 要: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许多新特点,给维护人民军队形象带来许多新挑战。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职能使命、走好群众路线,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抢占阵地、突出斗争精神辨别舆情敌情、兼顾境内外舆论场精准施策、培养军队人员媒介素养意识、完善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建设,打好涉军网络舆论斗争主动仗,努力维护人民军队形象。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人民军队;涉军舆情;主动仗

新时代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全流程质变,给人民军队形象提升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新变化,要充分认清人民军队形象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职能使命、走好群众路线,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抢占阵地、突出斗争精神辨别舆情敌情、兼顾境内外舆论场精准施策、培养军队人员媒介素养意识、完善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建设,打好涉军网络舆论斗争主动仗,努力维护人民军队形象。

一、传播之变给维护人民军队形象带来新挑战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既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新机遇,也给维护人民军队形象带来新挑战。

(一)信息生成更加复杂,人人都是信息源

全媒体时代,舆论场中的信息来源不再是单纯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普及应用,规模庞大的网民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自己手中的“麦克风”和“摄像机”,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平台,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力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超10亿的网民叠加移动终端,在低准入门槛和低学习成本两大特征的加持下,构成10亿+的信息生产传播节点。这些人中有爱国拥军的普通网民,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军迷,也有与“军”字挂钩的利益群体,甚至还有别有用心者。他们性别、年龄等基本属性不同,学历层次、经济状况、媒介素养等社会属性也有很大差异,日常发布原创或转载的涉军信息,均有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和内容价值上的复杂性,很难被局限在特定范围、遵循单一标准。上述情况,加大了涉军负面炒作的复杂性。

(二)时刻置身信息洪流,传播内容真假难辨

全媒体时代被人们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传播开放性叠加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舆论场全时全域被信息洪流包围。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估算,2025年全球年数据生产量将达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对涉军信息来说,主流媒体正向宣传的影响权重,正不断被规模巨大的自媒体信息极限拉扯,人们被动地置身于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漩涡。此外,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也极大丰富了信息载体形式,从传统的文字、图片信息,扩展到表情包、缩略语、H5动画、短视频,甚至形成复合样态的传播产品。围绕敏感涉军话题,巧妙的语言包装、形式多样的图片视频创作,都可能成为具有杀伤力的意见表达,一旦因局部的、特殊的涉军事件而引发舆情,极易对人民军队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三)虚实群圈不断叠加,传播渠道更趋隐匿

互联网技术推动了现实社会关系和网络虚拟社交关系的错综交织,演变成复杂群圈。网民们面对的不仅是“阶层”问题、地位问题,还有身份认同和归属认同等问题,这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深层逻辑。涉军群体和涉军信息自带热度与吸睛点,通过“军”字联结在一起的群圈,往往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其自发组织探讨社会公共议题,甚至延展到参与线下活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旦有影响人民军队形象的信息或谣言在涉军群圈内传播,圈内认同反向增加圈外排斥的力度,熟人社交网络推波助澜,易呈燎原之势。如一些军婚军恋、退役安置等话题,往往以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圈子为传播核心,通过“邀请制”下沉到外界不易看到的私密群组讨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联通向内集纳和向外输出的信息渠道,极易造成相关信息呈井喷式爆发。

(四)流量变现愈加容易,营销主体更显功利

媒体融合发展势头持续加强,受众注意力成为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流量为王”“解构权威”“万物可娱”等理念在一定范围内悄然盛行。一些自媒体营销号不顾军事话题的严肃性,刻意用“军”字作噱头,炒作负面信息,消解军队和军人正面形象。有的网络公司商业账号,本来与军队并无关系,可一旦发现网上有违民众对人民军队心理预期的负面个案,便热衷于收集真假难辨的信息素材二次加工,不惜歪曲抹黑军队历史和英模人物、吐槽军事设施建设和训练问题、汇集涉军政策争议槽点、渲染军地纠纷和军队人员不当言行等,通过“瞎关联”“蹭热度”“乱解读”,谋求流量变现。这些负面信息曝光率一旦达到一定量级,或被网络推手公司暗中拉抬,极易引发不明真相的受众跟风炒作,损害人民军队形象。

二、维护人民军队形象需要把握的原则

军队形象是军队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媒体时代,应对复杂网络舆论环境下维护人民军队形象面临的新挑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性原则,传递权威声音凝心聚力

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党的新闻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好的舆论可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不好的舆论则会撕裂社会、搞乱人心、破坏发展。正面宣传人民军队形象、牢固树立人民军队口碑,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相关工作,在社会层面加强“人民军队形象关乎国家安全”的认同感。无论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政府网站还是商业平台,都要把坚定传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维护人民军队形象作为日常工作的根本遵循。

(二)强化职能使命,建构能打仗、打胜仗叙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英雄的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军队“敢打必胜”的形象深入人心,快速增长的战斗力为人民军队更好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强大底气。然而,一些敌对势力为了阻遏我发展,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主战场搬到互联网,企图在全媒体时代的大潮下,利用网络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渗透颠覆。他们一边唱衰解放军战斗力,一边渲染解放军威胁,通过“棒杀+捧杀”的战术对人民军队展开舆论攻击。在这一严峻态势下,更应着力维护人民军队形象,努力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营造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走好群众路线,回应关切强固军民关系

网络日益成为群众表达心声、参与社会、反映民情、监督权力的重要平台,做好维护人民军队形象工作,就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在网络环境中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针对网络空间出现的影响人民军队形象的负面信息,特别是关乎官兵切身利益的话题言论,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快速了解信息和事件的全貌,主动设置议题,回应舆论关切,确保掌握涉军舆情事件的定义权、定性权、主动权、主导权,避免“信息真空”带来的涉军谣言,避免推责卸责带来的军民矛盾。在宣传和塑造人民军队形象的过程中,热心听取人民群众的合理意见建议,从群众的支持认可、建言献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打一仗进一步,通过科学的舆情回应和舆论引导强固军民血肉联系。

三、统筹布局做好维护人民军队形象工作

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做好维护人民军队形象的工作,直接关系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应结合全媒体时代特点,巩固正面自塑成果,扭转负面他塑印象,扎实推进相关工作落地见效。

(一)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抢占阵地

流量就是传播力影响力,主流媒体要切换主赛道,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一方面,统筹主流媒体“新”“旧”资源,打好组合拳。除稳固报纸、广播、电视、官方门户网站等定性定调方面的权威性外,还应积极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主动适配碎片化、分众化传播方式,加强对主流媒体短视频账号的运营。另一方面,改进正面报道方式,融入问题意识。主动针对有可能产生负面舆情的议题,以答疑式软性引导为受众提供“免疫力”,一旦出现负面论调,因官方权威渠道已就此问题提前做出阐释,可有效避免民间舆论出现大量质疑声音,减少影响人民军队形象的负面舆情生成土壤。

(二)突出斗争精神辨别舆情敌情

随着近年来敌对势力活动频次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隐蔽,互联网舆论场涌现出诸多复杂敌情,他们有的在境内培植雇佣网络大V充当“代理人”,有的收买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为“带路党”,有的暗中资助网络推手公司热炒涉军负面事件,伺机抹黑人民军队形象。对此,相关部门要高度警惕,提高政治敏感,精准辨别舆情与敌情,强化对互联网舆情事件中涉军要素的搜索甄别和精准研判,揪出暗中煽风点火的“特洛伊木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及时消除舆论场上的噪音。

(三)兼顾境内外舆论场精准施策

网络环境下,信息跨境流动愈发频繁,内外舆论传导互动加速,内宣外宣联结日趋紧密。可加强内宣与外宣一体化设计,在境外舆论场突出叙事技巧,划分阵营和区域精准施策,既用直给结论的方式宣传我军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又用事实性证据、故事性讲述、个人视角细节说服,增加认同感。对待境内舆论场涉军负面信息,审慎分析性质,深入剖析原因,对涉嫌编造、污蔑等严重损害我军形象的,必须坚决反击、依法处置;对于个别涉军负面案例引发的社会舆情,及时处置。依托新闻发布会、国防白皮书、防务论坛等渠道,创新多种形式,主动释放权威信息,防止因“信息真空”滋生的负面舆情影响我军形象。

(四)培养军队人员媒介素养意识

军队形象体现于军人形象,全媒体时代,维护人民军队形象,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所有军队人员自身素养。精准把握社会热点、痛点、槽点和敏感点,对于破除涉军谣言、消解敌对势力污蔑抹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高互联网意识和舆情敏感性,使官兵树立“镜头感”,充分认清“清者自清”“私事与公事无关”等传统观点已被一定程度颠覆的现实,做到稳妥、慎独,对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情形保持警醒。另一方面,提高信息感知获取能力,使军队人员掌握在社交媒体平台海量信息中的甄别技巧,打破“信息茧房”,增强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力,对于各种涉军信息能够做到不偏听偏信,不跟风妄议。

(五)抓好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稳定专业、梯次发展的新闻舆论人才队伍,是做好引领网络舆论、维护人民军队形象的坚实基础。健全人才选拔机制,不局限于专业背景、任职经历,凡是有志向、有潜能,适合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才,都可大胆任用,践行“大人才观”;培养复合型人才,军队新闻舆论工作者需要参与到信息采集传播、舆情发现处置等全部环节,需为其创造深入基层、深入网络阵地的条件,涌现更多集宣传员、情报员、预警员、研究员、战斗员、评估员、联络员为一身的业务骨干;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系统教育,突出专项强训,本着拓思路、阔视野、敞格局的理念,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接茬选送苗子进修学习,打好开展相关工作的理论基础,强化全媒体思维和融合传播能力的实操本领。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舆情信息部)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