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精雕细刻:让新闻的眼睛充满精气神——由主流媒体新闻标题制作引发的思考

作者:侯 磊

摘 要:好的新闻标题犹如充满精气神的眼睛,能吸引读者,提高传播质效。本文结合主流媒体新闻标题制作的实践,从核心事实的呈现、修辞手法的运用、阅读欲望的激发、新闻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探讨主流媒体新闻标题制作的方法技巧和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新闻标题;方法技巧;新闻语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在新闻中的作用是图片、版式、文字所不可替代的。对一篇新闻而言,标题如同人的眼睛,眼睛无神,整个人也就像没了魂魄。一个精彩有力的标题有时甚至超过内容本身,能吸引读者关注,增强读者阅读欲望。很多编辑记者会在标题上下足功夫,通过精雕细刻,擦亮文章的眼睛,让其充满精气神,提高传播质效。

然而,我们平时读到的大部分标题很一般,甚至有的标题不但不能为文添彩,反而会形成不良文风导向。比如,有的用语空洞、乏味冗长,有的用词晦涩、不够通俗,有的材料语言多、八股化严重,还有的语言含糊不清、用笼统概念概括事实。诸如此类标题,不仅起不到“题好一半文”的作用,而且会损害新闻价值。本文结合主流媒体新闻标题制作的实践,从核心事实的呈现、修辞手法的运用、阅读欲望的激发、新闻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探讨主流媒体新闻标题制作的方法技巧和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突出重点,把核心事实直接呈现出来

标题制作,不能涵盖全部,而要抓住重点、抓住特点,这个重点和特点就是整篇文章的“新闻眼”。换句话说,做标题要像做广告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将最突出、最精彩、最有特色的内容,高度整合提炼出来,以引起读者关注。

(一)把硬新闻直接做成单一式标题

比如,2023年2月9日《解放军报》刊发的《陆军演兵场迎来空中“联合蓝军”》、2019年7月24日中国军网刊发的《中俄空军首次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两篇稿件,标题凝练精到、不赘笔墨,简洁明了地告诉读者“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直接呈现新闻核心内容,即硬新闻之所在。一个标题就是一条硬新闻,很容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欲望。当然,消息的标题并不一定要把“5W”要素全部在题中呈现出来,但要体现出事实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的核心由“人”和“事”构成,“何人(何地)”和“何事”作为新闻价值的直接承载者,必然是标题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单一式标题中是不能残缺的。比如,2023年2月16日《解放军报》刊发的《一舰出海  多舰指挥员共享训练资源》《机群升空  一线飞行员轮坐指挥席位》两篇稿件,是该报“全面加强练兵备战·亮点直击”专栏的开栏报道,最大特点是把核心事实制作在标题上,读者看了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作者“想说什么”。

(二)复合式标题中必然呈现核心事实

比如,2023年2月21日《解放军报》刊发的《海军启动2023年度招飞选拔工作—首次招收女舰载机飞行学员》稿件,主标题直接交代的主要事实是海军每年的“惯例性动作”,但未能呈现新闻较之往年的区别。因此,作者又借副标题作补充,告诉读者“首次招收女舰载机飞行学员”这一最新变化,也就是新闻区别于以往的亮点。这样既完成了例行工作报道,又用硬新闻增加了标题“含金量”,效用互补、相得益彰。

二、巧用修辞,让抽象内容变得具体生动

修辞是人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手法,使用修辞可以使作品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制作标题时运用修辞手法提取新鲜成分、呈现“活鱼”,不仅可以强化新闻美感,还能增强文字吸引力和亲和力。

(一)妙用比喻,以形象化表达提升阅读体验

制作标题时使用比喻修辞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能帮读者很好地把握新闻的内容和主旨。比如,2023年1月14日《解放军报》刊发的《第74集团军某旅以务实举措抓好士兵队伍建设—基层土壤肥沃  春苗破土可期》稿件,反映的是第74集团军某旅为士兵成长成才创造条件的做法,原题是《多措并举助力成长成才》,过于平淡。编辑研读稿件后借用比喻修辞将题改为《基层土壤肥沃 春苗破土可期》,用“春苗”比喻士兵,本体喻体高度相像、恰到好处,更加生动鲜活,让人耳目一新。

(二)巧用拟人,用意象化手法活跃文本内容

动词被称为语言的“味精”。拟人修辞手法多是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化静为动,制作出生动活泼、动感十足的标题,收到“活灵活现”的效果。比如,2022年11月7日《解放军报》刊发的《第81集团军某旅训练考核注重强化官兵战场意识—靶标向射手“开火”了》稿件,反映的是第81集团军某旅在训练考核中打破惯例,导调复杂特情强化官兵战场意识的做法。编辑阅读原稿后,结合文中细节拟制标题《靶标向射手“开火”了》。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语言生动起来、报道对象丰满起来,而且反常识的表述让读者顿生疑窦:靶标怎么会开火?吸引其阅读下去。事实说明,使用富于个性的动词,常常能使新闻标题的表达简练而传神,让人眼前一亮,吸引读者关注。

(三)反差对比,用差异化逻辑突出新闻主体

对比修辞借助读者对反差的惊奇、好奇心理,呈现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情况,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2015年3月26日《四川日报》刊发的《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稿件,是记者到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采访了解到,这个藏族乡全乡只有629户人家,却有235名孩子大学毕业,124名大学生在校就读。629户出了359名大学生,巨大反差令人震惊。记者巧妙地把这两个数字融入这篇新闻标题中,让人过目难忘。

这启示我们,在拟制标题时可以根据稿件内容、语言风格、报道定位等,运用对偶、引用、借代等修辞手法,使标题更有韵味。当然,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贴合实际、自然恰当,不能随意做作,更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三、设置悬念,用未知信息激发阅读欲望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很多人热衷于探险,是因为那里有很多未知内容。标题制作也一样,要善于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把悬念融入标题中,通过疑问或矛盾冲突增强吸引力。

(一)用疑问句式激起读者“解题”欲望

有的标题将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内容用疑问句式提出来,从而给文章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激起读者“解题”欲望。比如,2023年1月16日《解放军报》刊发的《“消失”8年的他去哪儿了—追踪陆军某旅二级军士长向宽祥埋头钻研新装备训练的经历》稿件,讲述的是因素质过硬赢得高知名度的陆军某旅二级军士长向宽祥从官兵生活中“消失”,铆定新岗位钻研新质作战力量,最终一鸣惊人的事迹。这篇稿件的新闻点抓得及时、具有典型意义。原标题通过“引题+主题”的形式拟制,引题是“西部战区陆军某旅二级军士长向宽祥,深研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铆定岗位8年只为干好一件事—”,主题是“追踪‘消失’的向宽祥”。引题文字冗长,而且跟主题逻辑关系也不对。编辑后来改为“主题+副题”的形式,以极具情节性的疑问激发读者产生寻求“他去哪儿了”的欲望。副题补充主题,逻辑关系上下融洽,行文结构也较为完整。

(二)借反常事实激发好奇心理

违背常理和常识的事情往往最能激发好奇心理。因此,把反常事实融入标题中,刺激读者在反常与寻常对照中产生矛盾心理,往往能激发求知欲。比如,2014年1月31日《解放军报》刊发的《将军睡在我上铺》、2020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在海底“种”珊瑚》两篇稿件,标题所反映的事实都与人们的基本认知不同,甚至是相悖的。有违常理和常识的事往往能让人心生好奇:将军为啥住在战士上铺?珊瑚可以人工种植吗?一连串的疑问悬在脑际,必然会吸引读者关注。由此可见,善于借反常事实制作标题,往往能引发读者冲突性认知,促使其迫不及待地想“探”个究竟。这就如同推理小说的悬疑情节、悬疑故事,能吸引读者往下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设置什么样的悬念为好呢?一般情况下,如果内容仅有一个焦点,就可以采取“主题+副题”或“副题+主题”的两半式标题,通过一个冒号或破折号引出焦点所在,既表象又传意。如果内容有多个焦点,就可以采取设问或反问方式制作标题,引导读者在对答案的探寻渴望中深入阅读。当然,拟制标题时设置悬念不能恣意而为,更不能脱离实际、天马行空,必须找准新闻的闪光点,并在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点上下功夫、做文章。

四、善用口语,以通俗表达增强标题生命力

社会文化的大众化趋向和快餐式信息消费时代的到来,为口语化新闻标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类标题多由生活化、通俗化的原生态词语加工提炼而来,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便于传播。

(一)提炼独具特色的生活语言制作标题

穆青曾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鲜味来。”事实上,灵活运用生活语言制作出的标题不但读起来舒服,而且给人温暖、令人回味。比如,201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习总书记办的,都是俺们盼的”—山东沂蒙山区听民声》稿件,标题是记者赴沂蒙山革命老区腹地采访后,选用一位受访人原话制作的,真实生动地传递出老区干部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和拥护。生活语言的运用自然贴切、带有温度,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使看上去高大上的主题宣传多了人情味,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这篇报道里的几个小标题“十九大给俺们吃了定心丸”“这五年老百姓得实惠最多”“跟着总书记,更加有底气”,同样是直接引用群众的大白话、大实话制作的,与主标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着通俗、听着响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实践证明,适当运用洋溢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有利于发挥日常口语的特有魅力。当然,口语化标题,并不是一定要把群众口头语言原封不动呈现,而是要对原生态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在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让标题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增强标题生命力。

(二)借用新巧生动的网络语言嵌入标题

制作标题时,以积极的态度有选择地引用那些积极健康的、约定俗成的、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的网络“热词”,不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还能丰富标题语言、增强表现力。比如,2017年3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经济 “颜值”更高“气质”更佳》、2022年4月1日新华网刊发的《从上市银行年报看“钱去哪儿了”》两篇稿件,标题中使用的“颜值”“气质”“去哪儿了”都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语,嵌入标题中让人眼前一亮。“颜值”“气质”两个词语形容中国经济表现,应该说恰如其分。“钱去哪儿了”借用网络流行语“时间都去哪儿了”,用轻松而生活化的语言提出问题,并在文中告诉读者上市银行资金流向,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样不但能让标题语言鲜活灵动起来,也能让读者获得轻松的阅读体验。

五、结 语

拟制标题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而足,没有定势,尤其是如前所述的一些方法都有其“适用场景”。不同的技巧依赖于不同的事件场景和内容条件,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我们在制作标题时,既不能端着架子、高高在上,也不能张嘴就来、敷衍了事,更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一味迎合读者,而必须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着眼服务受众、利于传播,充分提炼文章精华,反复推敲表现手法,采用与目标受众、新闻语境、舆论环境等相适配的方式,才能收到聚“精”汇“神”、锦上添花的效果。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