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基于“5W”模式的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策略研究

作者:马 帅

摘 要:借鉴西方传播学的“5W”模式,有助于形成我国对外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策略。在传播主体上发挥人民伟力,在传播内容上揭露美西方社会矛盾裂痕,在传播渠道上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在传播对象上团结友好力量、重视华人群体。通过形成有效斗争策略增强对外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能力,维护我国国际舆论环境。

关键词:“5W”模式;舆论斗争;意识形态;斗争策略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在其主导的国际舆论场上对中国各领域进行污名化、标签化已成常态。当前,在西方政治战、外交战、舆论战等迭代更新的攻击渗透框架下,我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将会持续存在,我们需要重视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式方法,寻求有效的斗争策略。

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开展舆论攻击与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西方传播学的基础原理,分析并借鉴这些原理,有助于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5W”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包括“主体(Who)-内容(Says What)-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象(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个要素。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5W”模式可以作为思考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策略的一种模型参考。鉴于此,本文将以“5W”的前四个要素,即主体、内容、渠道、对象作为要点,探析对外开展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策略。

一、传播主体:发挥人民伟力,消解美西方公共外交负面影响

作为公共外交概念的发源地,美国带着“公共外交”的虚伪面具,大行舆论渗透和攻击的事实。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出台的《美国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综合报告》提到,“公共外交对美国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与敌对势力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公共外交通过突出“公共”,隐藏了政府的潜在作用,增强了舆论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对我国舆论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在公共外交框架下,西方网络水军和机器人“僵尸粉”等大肆在境内外社交媒体发布错误言论误导群众。

这警示我们,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要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主体力量,使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击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例如,目前我国主流社交媒体都已开通了IP地理位置显示和网民举报的功能,针对“公知”“带路党”言论的举报已经由自发演化为自觉,网民的监督举报与网警的核实查处相互配合,对维护网络舆论环境发挥了正向效应。通过民间力量应对西方的攻击和污蔑,既可以避免官方身份带来的不便,又可以加强官方和公众的联系,做到一致对外。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与意识形态斗争,本质上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为了全面地维护国家利益,需要发挥广大网民在斗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借助国内外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向国内外公众传递正向信息,营造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公众舆论。

二、传播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反衬揭露美西方社会矛盾裂痕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宣传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这对我们做好舆论斗争是有深刻启示作用的。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接近性需要成为我们优先考虑的要素之一。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系统强制性地使信息封闭状态变为信息公开状态,对外宣传中“内外有别”的原则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传播的内容也要经得起国内读者的“检验”。实践证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必须具有共有的经验,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新闻报道中,提供背景材料有助于构建和扩大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共同经验范围,为有效传播创造前提条件。

作为西方所谓的“灯塔”和“领头羊”,美国曾一度被视为一个典型的具有同质社会属性的国家,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高度同质的美国社会在一系列国内外因素下产生深刻分化。当前,种族、枪支、宗教、公共安全、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美西方国家对中国打“人权牌”“宗教牌”的同时,其自身的社会分裂和极化问题暴露了其舆论上的“双标”和“选择性失明”。

对比之下,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除绝对贫困、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宗教自由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足以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破解对华抹黑、反衬西方自身问题的底气。值得注意的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共同经验”的视角入手,多以普通民众的视角讲述个体人物故事,以避免异文化的压迫感和过分强调宣传的说教感,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让中国形象得到更真切地传播,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落到实处。

三、传播渠道: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合理利用媒介技术

当前,互联网已不再仅作为独立于现实的空间存在,而是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3月2日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舆论和意识形态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空间内快速传播交互,进而完成自身内在的价值建构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领先于我国,且由于其持续意识形态输出,特别是处心积虑对我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抹黑攻击,使得部分网络用户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心神向往”,西方社会思潮持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威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予广大的民众以话语权,这种技术赋权的现象只有得到良好的引导,我国的网信事业才能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网络话语权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网络生态才能持续向好。这就要求我们需坚持在互联网阵地弘扬党的主张,引导互联网用户的思想价值行为。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权威、科学的政治解析,主动倡导开展一系列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活动。要强化互联网主流话语体系,以接地气聚人气的表达形式,拉近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得人民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

与此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切不可持着抗拒的心态,而应该了解新媒介技术特性,合理展开应用,如利用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在互联网意识形态监测上,同样可以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技术,掌握一定时期网络舆情焦点与动态,结合具体问题运用实际方法进行解决。

四、传播对象:团结友好力量,重视华人群体

对谁言说,一直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在开展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中,需要对多个相关国家和群体开展传播活动,提供话语叙事。美国国际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指出,实现国家影响力的提升,需要在各级的联盟、伙伴关系和机构中进行大量投资,传播价值理念,以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并确立美国行动的合法性。美国的这种影响力充分体现在其对盟友和国际社会中小国家提供的话语叙事和价值理念传输上。这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醒。由于文化、历史和社会性质等因素,欧洲与美国的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具有相似性。但是,随着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优先”的保护主义、拜登政府挑起战争破坏欧洲和平发展,美欧之间的间隙和分歧正不断扩大。同时,欧洲国家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的抗拒并未同美国保持完全一致,西方学者指出,欧洲各国愈发意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

这警示我们,基于合作的共同利益,我国在开展舆论斗争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广泛扩大共识,尽可能团结欧洲等友好力量,打破美西方在对华舆论攻击上的一致性。此外,各国华人由于文化与血缘上具备着与母国天然的接近性,也应成为我们传播对象之一。作为一个侨务资源大国,我国要重视发挥侨务优势,借助华人的人际传播,让世界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