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主动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涉军网络舆情空间

作者:胡宇萱 王 涛

摘 要:全媒体时代,涉军网络舆情多发频发。要着眼当前涉军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作为,探索切实可行的新举措,不断提高涉军网络舆情引导质效,营造风清气正的涉军网络舆情空间。

关键词:全媒体;涉军;网络舆情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呈现自由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社会环境更加透明,军队不可避免地处在舆论的高度聚焦之下,涉军网络舆情多发频发。要主动作为,准确把握涉军网络舆情的新动态,探索切实可行的新举措,加强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涉军网络舆情空间。

一、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下涉军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涉军网络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动摇官兵信念,削弱部队战斗力。全媒体时代,各类信息充斥其中,“主旋律”和“杂音源”同时存在,真假难辨,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通过新媒体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想,或是发布一些颠覆经典、抹黑英雄的负面言论来吸引官兵眼球。比如,2021年2月,仇某某在微博上发布贬低、嘲讽卫国戍边英雄的谣言,事关军心士气,造成恶劣影响。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在网上散布“军队非党化”等负面言论,并利用领土争端问题大做文章。很多负面舆情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导致个别官兵理想信念动摇,职业荣誉感和战斗精神弱化,直接制约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转化。

丑化军队形象,影响军民关系。当前,涉军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简单问题复杂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正常问题消极化的趋势。一方面,有些媒体妄议军队,试图通过炒作涉军敏感话题,挑拨离间,刻意煽动“仇军”情绪,激化军民矛盾。比如,2020年某地特大抢劫运钞车杀人案告破,个别媒体在编写新闻时,特意强调嫌疑人的转业军人身份。另一方面,敌对势力恶意炒作涉军舆情,妄图给军队披上丑陋的外衣。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民子弟兵为抗疫工作作出突出贡献,但一些敌对势力却捏造了“病毒系解放军生物武器泄露”等谣言,人为破坏军队良好形象,舆情发酵带来的军地关系的裂痕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

存在泄密隐患,危及国家安全。相关权威机构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网络泄密已占泄密总数的70%以上,并且呈现高发趋势。据美国情报机构统计,他们想要的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到,且80%的情报都来自于公开信息,其中有一半来自于互联网。因此,全媒体时代在为网民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泄密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

二、科学把握全媒体时代下涉军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全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媒介不断涌现,信息无处不在,涉军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着新挑战。

扩散传播快,有效引导难。当涉军议题产生后,舆情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速度、涉及广度及影响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极易演变成全局性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些自媒体奉行所谓“流量为王”的经营理念,频繁“蹭热度”“瞎关联”。比如,2020年网上热搜极高的“某护士要嫁兵哥哥”事件,媒体在报道时刻意突出“军嫂”二字,导致此舆情的关注度急剧上升,最后还将当事人的隐私全部曝光,刻意制造轰动效应。加之我国部分网民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对相关网络舆情缺乏甄别能力,造成涉军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显著增大。

负面舆情多,有效处置难。一方面,由于涉军话题容易引起网民“围观”,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为提高自身知名度,故意编造耸人听闻的标题,博取群众眼球。比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却有媒体称“解放军将进城全面接管武汉”等。另一方面,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炒作,刻意抹黑攻击军队。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日趋网络化,一些西方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军进行文化渗透。比如,恶意篡改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事迹,雇佣大量网络水军散发与我军相关的不实信息等。

影响范围广,有效监管难。涉军网络舆情在全媒体时代呈现出多发频发、传播渠道更加隐蔽、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等特征,导致舆情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增添了有效监管的难度。一方面,“逢军必热”已成为当前涉军网络舆情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微视频、互联网群组的出现,网上发声更加便捷,舆情源头高度分散,传播渠道更加私密,各种各样的舆情在不同平台不停流转,极大增加了舆情的扩散蔓延范围。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为各类舆论信息提供了宽广的发布平台,每一位网民都能成为舆情的发布者、传播者,其中可能还夹杂着“网络推手”等群体,受众面广,进一步增加了舆情监管难度。

三、积极探索全媒体时代下涉军网络舆情引导的新举措

涉军网络舆情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形成合力。

科学统筹规划,健全舆情引导长效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是健全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当舆情处于潜伏期时,要将舆情的搜集和研判作为此阶段的工作重心。可参照外军组建“军事网络风险评估小组”的做法,以战区为单位建立舆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主要军事网站、微博、微信等涉军网络舆情可能存在的平台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健全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当涉军网络舆情爆发时,要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若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形成舆情危机。要从组织领导、处置方式、联动途径、应答口径等方面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及时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模拟演练,提高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健全舆情善后机制。要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保存完善,将事件的重要关键词加入到舆情监测系统的词库,持续对舆情的后续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四是健全军地舆情协作联动机制。要健全与地方公安、网信、宣传等部门的联防联控联管联查机制,完善沟通协调、线索取证、要情会商等制度,充分利用地方先进技术、丰富资源,加强与地方的信息交换,共同引导好涉军网络舆情。

把握特点规律,建强舆情引导平台渠道。不断建强舆情引导的平台渠道,是科学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支撑。一是搭建多功能的传播引导平台。在充分利用地方传统网络平台的同时,做大做强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等官方军事网站,积极组织各级力量开设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体为支撑的新媒体平台,实现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增强信息公开、回应咨询、交流互动等功能,形成“多位一体”的宣传矩阵,提高涉军网络舆情引导效率。二是拓展全方位的发声引导渠道。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数字电视等渠道壮大主流声音,通过整合不同平台的优势,聚拢各类资源,拥有全时全域发布信息的渠道,确保平时引导发声有阵地、关键时刻发声有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抢占发声制高点的“最大增量”。三是丰富多样化的宣传引导形式。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优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且信息承载量大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如生产相关微电影、微课堂、微广播、微直播等,通过丰富宣传形式,提高涉军网络舆情引导质效。

着眼人才培养,建立舆情引导专业队伍。全媒体时代,我国网民数量激增,涉军网络舆情常出现亿级流量、千万级关注和海量转发评论,这些现实情况都给加强舆情引导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打牢专业化媒体素养。注重人才在舆情引导中实操能力的训练,如采集、编写、传播信息等技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反馈、资源整合等专业能力。二是提升复合型岗位素养。将人才安排在不同舆情引导岗位轮岗锻炼,掌握不同岗位需要具备的舆情引导专业技能。三是激发队伍整体活力。通过完善任职资格、选人用人、奖惩激励等政策制度,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门槛,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激发队伍的内在活力。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姜兴华